鄉鎮概況
三班鎮位於德化縣南部,西北距縣城7千米。人口20376人(2
003年末)。轄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泗濱村。德(化)永(春)公路過境。洞上月記窯、洞嶺窯、梅嶺窯、大壟口窯等宋元時代窯址,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三班一名由來已久,相傳唐末顏氏、鄭氏分別遷入,形成泗濱、龜宅、東山三個大村落,連成一片總稱三班。五代時顏仁郁首任德化縣前身的歸德場場長。民國時屬潯中三高示範鄉。解放後,先後屬三高鄉、潯中區三班鄉,1958年屬潯中人民公社 三班管理區,1961年建立三班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三班鄉,1991年改為三班鎮。
自然資源
三班鎮區盆地面積5平方公里,為德化縣三大盆地之一,距離縣城6
公里(原來為9公里,因縣城擴大而變近),接受城關的輻射優勢較為明顯。全鎮耕地面積1.3萬畝,土壤肥沃,適合種植單雙季稻和甘薯,林業用地3.95萬畝。
基礎設施
重點工程五蓋線城關至三班二級公路路基工程基本貫通,3.5萬伏
高壓變電站正式投入使用,投資130多萬元的日供水2400噸自來水廠正式供水,民眾的用電用水等生產生活問題進一步得到改善。科教文衛工作,教育“兩基”改制鞏固提高並通過省級複查,學校布局調整最佳化;文化事業穩步發展,文化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獲得縣級文化先進鄉鎮稱號;有線電視復蓋率逐年提高,衛生事業不斷發展,醫療設備日臻完善。
全鎮通訊網路較為發達,有3座移動通信基站和30座泉靈通基站。公路交通較為方便,於1999年實現村村道路硬化,鎮裡通往城關有三條三級以下硬化公路,二級公路已全面貫通。日供水2400噸的鎮區自來水已投入使用。3.5萬伏的變電站的運行,可滿足供電。日供氣24萬立方米的廣安天然氣(LNG)項目已全面向大中型企業供氣。
人文歷史
因與永春縣交接,離刺桐港距離最近,交通便利,加上有優質豐富的瓷土資源,三班鎮在明清時就成為古瓷都德化最重要的陶瓷產區。早在唐鹹通五年(864年)三班鎮泗濱村人國子監博士顏化彩著作的《陶瓷法》是德化史載最早的陶瓷專著,其繪製的《梅嶺圖》規劃梅嶺陶瓷發展藍圖。全鎮現已查明古窯址25處,其中洞口月記窯、洞嶺窯、內坂窯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另有顏仁郁墓、大興古堡列為縣級保護文物。
經濟發展
全鎮現共有企業300多家。紅壤陶、日用瓷和竹藤草編是三班鎮的三大支柱產業,其中紅壤陶占全鎮工業產值的1/3,日用瓷、竹藤草編約各占1/4。
三班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堅持走打造特色品牌之路,引導發展,逐漸形成了戴雲黑雞養殖、特色水果、茶葉、無公害蔬菜幾大基地,由此被泉州市2004年度“關注三農,辦好14件實事”工作先進單位。工業企業等地位不斷提升,以建設工業小區為依託,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本地企業增資擴營,不斷壯大企業規模,以日用瓷、紅壤陶、藤草鐵件三大支柱產業為龍頭,培育鐵件工藝、印花、樹脂等新興產業,失去企業產品多樣化。新辦企業15家,新建擴建廠房3萬多平方米,紅壤陶形成規模化經營,經濟總量占工業產值的60%;日用瓷質量和檔次有較大提高,“真泰爾”高級日用瓷品牌聞名遐邇,較好的發揮了品牌效應。
大興土樓
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巍然屹立在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距鎮址後房街約一箭之遙,北枕大興山之險,西南望天馬山之雄,南以大雲溪為襟帶,東扼五德公路咽喉。於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所鼎建,大興堡大門坐西面東,為單檐歇山式之石木結構,建築規模宏大。平面呈長方形。城牆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10.2米,上為歇山頂屋檐。全堡占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36平方米。其內院中心南北並列兩幢一字形樓房,兩樓之間形成東西向的幹道,但幹道軸線與東西大門錯開,以利於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