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

三湖

三湖鎮位於江西中部、吉安市西北端、新幹縣境西北部。總面積47.82平方公里,總人口4.0萬,轄1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介紹

三湖 紅橘之鄉—三湖鎮
歷代為江西航運交通的重鎮,俗稱"小南京",譽為江南馳名的"紅橘之鄉"。

氣候類型

鎮轄地形為贛江與袁河之間的沖積平原,別稱“沙湖”境地平坦無垠,湖塘密布,溝渠縱橫,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全境最高點海拔32米,最低海拔26米,平均海拔20米。主要水系有贛江三湖段和袁河三湖段,以及長河、長湖等湖塘。鎮境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因受季風影響,降水和溫度變化大,往往出現洪澇乾旱、酷熱、冰凍、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形成“春雨夏澇、伏秋乾旱、夏熱冬冷、有霜雨雪”的氣候特徵;年平均降雨量1567.7毫米,年平均氣溫17.6攝氏度,全年無霜期273天。

歷史沿革

三湖歷史悠久,風景秀麗,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東漢漢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建鎮,迄今歷時1987年。期間人才輩出,人才薈萃,尤其是宋、明、清三朝,三湖的文風久盛不衰,宋代有世稱“臨江三劉”才子,明朝有附馬總兵大將軍梅殷和白馬蕭家三代縣令,以及名宦鄉賢村灘頭盧家的“四盧洲官”,清代名人村上聶龍窩裡的五代劉氏府官。1934年,張恨水亦以他在三湖的生活為素材創作了橘鄉三湖鎮為背景的長篇愛國小說《北雁南飛》。 三湖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市場繁榮不衰,尤以清末民初最為鼎盛,成為江南水果、竹木、土布集散中轉之鎮,四方客商譽三湖為“小南京”。清鹹豐十年(1860年)設厘金局於三湖,為江西三大厘金卡之一。

經濟建設

苦英英苦英英

三湖水土資源豐富。歷代土特產馳名中外。全鎮農業耕地面積10361畝,其中水田8021畝、旱地2340畝。全鎮土質以潮沙土為主,土層深厚,耕作性能和通氣性能良好,有利於柑桔、棉花、花生、油菜等經營作物的生長。歷代馳名的土特產的三湖“大紅袍”紅桔和商洲枳殼譽滿歐洲和東南亞諸國。據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三湖紅桔的栽培歷史已有1700餘年,並為宋以後歷朝貢果。1978年以後,三湖定為全國85個柑桔生產基地之一,為全省柑桔主要產區。1990年全鎮柑桔栽種面積24426畝,其中紅桔出口外銷量為1329噸,占全省柑桔出口量的87%。商洲枳殼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栽培歷史,據宋代趙與時《賓退錄》記載,商洲枳殼為貢品。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又將商洲枳殼載入《本草綱目》為正藥物。1950年以後,商洲枳殼為國家重要出品藥材,其品種以三湖菊花型枳殼為優。1990年,全鎮商洲枳殼栽種面積2900畝,年產量2070噸,其中外貿出口6.4噸。

所獲榮譽

勤勞奮進的四萬三湖桔鄉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在“村前香橘滿園林,一樹經霜一樹金”的綠海中,搶抓機遇,以重塑“小南京、創造新三湖”為目標,加速推進工業、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和諧平穩發展。全鎮“豬、果、藥、菜”四大主導農業產業培強做大,工業不斷強化,打造出了全省最大的環保型水泥包裝袋企業,鄉鎮自2001年到2005年連續5年獲得全縣鄉鎮目標管理考評第一名。

黨的機構設定

鎮黨委、鎮政府機關設定黨政辦公室、農業經濟和計畫生育辦公室、民營經濟和招商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共5個綜合性辦公室。財政所列入鎮行政內高機構。 1、黨政辦公室。負責完成人大、政協、武裝、組織、宣傳、統戰、老幹部、信訪、老齡、紀檢、監察、機構編制、計畫統計、人事勞動、檔案、公文處理、機關後勤及工、青、婦等工作。 2、農業經營和計畫生育辦公室。負責完成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機械管理、農村合作經營經營管理、水產、獸牧獸醫、國土資源、村鎮規劃、市場管理、房產管理、水利、林業、環境保護、計畫生育等工作。 3、民營經濟和招商辦公室。負責鎮辦企業、民營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礦產資源和招賢引才工作;指導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引導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營造經濟發展和客商投資的良好環境,為民營企業和客商提供優質服務;積極宣傳本鎮招商引資優越環境和優惠政策;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抓好企業安全生產,杜絕安全事故發生。 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負責完成政法綜治工作,民事調解、交通安全、社會穩定和杜絕發生群體事件等工作。 5、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負責完成民政、老建、社會保障、殘聯、文化廣播電視、教育、衛生、體育、交通等工作。

事業單位的設定

三湖鎮現有綜合設定為7個服務站所,分別是:
1、農業綜合服務站即:農業技術推广部、農機管理站、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獸牧獸醫站等四站所組成。
2、國土資源服務站,村鎮規劃站與此同時其合署辦公。
3、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
4、民政所。
5、計畫生育服務站。
6、中小企業勞動服務站。
7、水利水保服務站更名為水利站。

其它機構

三湖鎮現有教育、金融等10家機構,分別是:
電信所、郵政所、中學、國小、農業銀業設三湖辦事處、
信用工作聯社、供電局、地稅分局、工商分局、三湖衛生院

領導介紹

徐春生:主持鎮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范磊: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洪新平:主管黨群、政協聯絡、政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信訪、墟鎮建設管理等工作。
鄒月明:主管工業經濟、招商引資、立項爭資等工作,分管財稅、環境保護、統計、工會等工作。
何軍:分管黨建、村建、組織、老幹部、民兵預備役等工作。
裴紹英:主持紀委全面工作,分管機關效能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勞動與社會保障、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
鄧晶平:主管宣傳、統戰、農林水土、生豬污染治理等工作。
鄒洪生:主管武裝、消防、應急分隊工作,分管計畫生育、公共資源交易等工作。
李愛如:主管人大工作,分管農村清潔工程(城鄉同治)、文化、教育、衛生、科技、廣播、電視等工作,協助農林水土、生豬污染治理等工作。
曾青霞:分管新農村建設、婦聯、民族宗教、新農合等工作。
鄒建兵:分管村鎮規劃、墟鎮建設管理、民政、老建扶貧、殘聯等工作。
周小林:分管政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綜治、信訪、交通、安全生產、墟鎮建設管理等工作。

湖北 三湖

簡介
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原為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管理農場,位於江漢平原四湖地區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境內,始建於1960年9月,面積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萬畝,林地1.7萬畝,精養漁池2000畝,總人口1.5萬,職工7000人,轄3個生產大隊、26個生產小組,
4家國有控股企業及13家民營企業,是湖北省農業現代化首批試點單位和棉花產業化示範樣板建設單位,是國家確定的長江流域優質專用棉生產基地,200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省部共建的100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場)和聯繫村(場)之一。
周邊場鎮:三湖農場西北接省桑梓湖畜牧農場和荊州市沙市區岑河鎮,向西比鄰江北農場,西南在部分與熊河鎮相連,接彭家閘,南隔曾大河與六合垸農場相望,東由四湖總乾渠由北至南與潛江市運糧湖農場及張金鎮相隔。
有圖有有圖有

2002年三湖農場加掛管理區門牌。
2008年成為全省第一家無耕牛機械化農場。
管理區土地肥沃、地力殊厚,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豐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1100mm,是盛產糧棉油和發展多種經營生產的理想地方。實現了組組通水泥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水。水利基本設施完善,現在排灌泵站51座,裝機64台、5666千瓦,排渠縱橫交錯,硬化灌渠全長60公里。60%的農田達到了水旱輪作、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標準,
糧、棉生產和水利建設的農機化作業程度分別達到80%、50%和60%。
管理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產業興區、工業強區”戰略,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積極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棉業、種業為主導的特色農業,培植了棉花公司、種子公司、畜牧公司、食品罐頭有限公司等帶動作用較強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率達到86%,常年生產糧食2000餘噸、優質專用棉6000噸左右、油料1000餘噸、水產品2000噸,出欄種、仔、肥豬1.5萬頭左右。
管理區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已向農業職工輻射,自辦醫療統籌覆蓋率達到了80%,基本解決了有病無錢醫和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的發生。城鎮居民和農業困難人口分別落實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救助,做到了應保盡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進一步完善,大力推行“平安三聯”,構建了治安防控體系,實現了社會穩定,職工安居樂業。
除產棉業以外,主要特產還有皮蛋(松花蛋)、白酒、黃桃、甲魚、鱔魚等。
體制變遷
課後題課後題

1954年,三湖分屬原江陵縣岑河區鎮口、赤湖、張場鄉和原潛江縣甩橋、天林鄉所轄。1956年,闢為原江陵縣岑河區三湖漁民鄉和原潛江縣張金區新建漁民鄉。1957年三湖合二為一,組建為湖北省荊州地區三湖水產管理局,直屬原荊州地區行署。1959年改名湖北省荊州地區三湖水產養殖場。其時,三湖的總面積已減至95平方公里左右。
1960年,江(陵)潛(江)兩縣6000大軍“腰斬三湖”,築成了四湖總乾渠。從此,茫茫湖水經四湖總乾渠排入長江,千年湖底變沃野,萬頃荒灘變良田。是年9月19日,經原中共荊州地委批准,在三湖水產養殖場的基礎上成立了國營三湖綜合農場。
從葉葉扁舟、點點漁火、凌波撒網中走來的三湖人,開始了挖渠築堤、斬草拉犁、拓荒圍墾的新征程。伴隨著拓荒者沉重而有力的腳步,三湖的歷史揭開了改天換地艱苦創業的第一頁。
三湖建場初期屬原江陵縣所轄。1963年更名為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改屬湖北省農墾廳,面積僅為61平方公里。1971年組建為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七團。1972年復名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2002年落實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關於“理順國有農場管理體制”的精神,按照“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模式運作,成立了荊州市三湖管理區,改屬荊州市管轄。
三湖歷史
三湖,最早是一個水域名稱,其由來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北魏酈道元先生的《水經注》云:“楊水東北流,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皆官湖,三湖合為一水。宋元嘉中,三湖下注楊水,以廣漕運。”光緒六年《荊州府志》曰:三湖“在城東八十里。城東小湖,如沱湖、上黨湖、潘泊湖皆接豉湖,東南出王跛口入丫角廟河,南入三湖,出張軍河(即今潛江張金河)、紅馬湖”。近代三湖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有湖面122.2平方公里,與長湖、白鷺湖、洪湖合稱荊州四湖。三湖一般水位29.5米,水深3米左右。因其地勢低洼,歷來是四水匯集之地,也是四湖地區的調蓄區。一者長江水常由洪湖新灘口倒灌入內,二者長湖水直下宣洩其中,三者東荊河分漢江山洪下線壓境,四者周圍民垸客水集注,加之湖中河道曲折迂迴,河面狹窄,且河床淺。是故,三湖常為滔天白水所踞。
歲月悠悠,演變殊多。清鹹豐至光緒年間,漢江沙洋堤屢潰,大量泥沙隨江水匯入三湖。諺云:“打破沙洋十八年,三湖淤起作良田。”
三湖,以她那光潔、寧靜、幽遠、廖廓的人間仙境般的風姿,吸引過不少騷客名士的吟唱眷戀。南朝書畫家宗少文棄官遺榮立宅隱逸四十年,清代詩人王柏心《曉渡三湖》欲寄家孥謝物役,清末荊州知府黃良佐慕名而至青蓑綠笠吟釣雪……。然而,遺憾的是,古代的雲夢澤,近代的三湖,她的美麗,她的傳神,僅僅囿於文人雅士和士大夫等有閒階層的欣賞與讚美之中。對於以漁業和農耕的三湖勞動人民來說,這裡從來不是人間樂園。
清末至民國時期,三湖沼澤遍布,茭排封岸,水鳥群飛,蒲葦橫秋。由於反動統治的殘暴、日寇鐵蹄的踐踏,加之湖霸橫行、土匪猖獗、湖水泛濫、災禍頻仍,多少三湖人在罪惡的屠刀下命喪黃泉,在洪水橫流中葬身魚腹,在黑暗裹著飢餓的襲擊下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為謀求解放,三湖優秀兒女跟著共產黨,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清匪反霸,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王祖棟、王忠良、趙光甲等30餘名英豪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千秋功罪,萬種歌哭在歲月的長河中消融。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異地謀生的三湖土著居民陸續從湖南和監利、洪湖等省縣返回水鄉,或操舟撒網,或犁田叱犢,他們唱響了重建家園的序曲。
三湖農場在開拓者的耕耘中成長了48個年頭。在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三湖人從斬草拉犁開始,種稻植棉、栽樹造林,到飼禽畜養魚蝦、建工廠辦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走出了一條糧棉立場、農業興場、產業化強場之路。如今,國有農場綜合改革和國家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解放了三湖生產力,調動了三湖人的積極性。1.5萬三湖人正乘著黨的政策的春風,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邁進。

湖南 三湖

三湖鎮位於衡陽縣西北,距縣城30公里,面積113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第五次人口普查),鎮政府駐龜石渡新街。轄3個居委會,龜石、中湖、福民、茶園、檀山、中渡、召嶺、西村、紅安、群力、信山、心田、新石、文光、楊林、六一、興隆、碧峰、高橋、豪沖、大波、祥民、永安、瑤林、楓坳、蔭棠、先鋒、鼓峰、洋溪、南北、管橋、橋頭、甘泉、五福、全豐、牡羊、平陽、聯盟、新建、雙豐、新進、樂江、中合43個村委會。1950年分龜石、新石、樂西、福民、西村5個鄉,1956年並為三湖鄉,1958年屬和平公社,1959年改三湖公社,1982年改鄉,1995年鼓峰、甘泉兩鄉併入三湖鄉(鄉內有上湖、中湖、長湖三町,人們稱統稱為“三湖町”,鄉以此命名),同年建鎮。東鄰渣江鎮,南與長安鄉接界,西靠洪市鎮,北接金溪鎮,蒸水河貫穿東西。渣(江)洪(市)、渣(江)九(峰)公路橫貫境內。 三湖鎮是衡陽縣最大的盆地,地域廣平,縱橫約15華里,是衡陽縣第一大產糧區,素稱“衡陽糧倉”。全鎮地屬丘陵,地勢西高東低,著名的雷祖嶺立於境內西部,蒸水自石門入境,自西向東東橫貫全境。農產品以稻穀為主,衡陽縣著力培育的雙季超級稻產業核心示範區就設在此鎮11個村。農副產品主要有棉花、油菜、柑桔、板栗、花生、茶葉、茶油、生豬、鮮魚。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石灰石、耐火泥、瓷泥待。石灰石加工歷史悠久,是縣內形成規模的區域性石灰生產基地。據清同治《衡陽縣誌》記載“漢時,重安故城設立福城寺”。傳說清初吳三桂欲立皇城於此,因土輕而改設衡陽回雁峰。該鄉還是台灣著名女作家瓊瑤的故鄉。與王船山的“湘西草堂”相依為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