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泊

64個村莊,曾一度轄屬昌邑縣,被稱為“三泊”。 ,俗稱“飛地” 。 1928年春,“三泊”地的土匪20餘人到白里村催要給養,被當地紅槍會全部殺死。

三泊為舊地名。清朝後期,平度西南部有 64個村莊,曾一度轄屬昌邑縣,被稱為“三泊”。這種不和它所屬的政區接壤而是插在別的政區之內的“插花地” ,俗稱“飛地” 。如今“三泊”包括64 個村莊,散落在平度市崔家集、明村、白埠3個鎮內。
“三泊” 地在行政隸屬上是一種奇特的區劃現象,坊頭村有條東西大街,街以南屬崔家集(平度),街以北屬“三泊”(昌邑)。 由於“三泊”地處平度、高密、昌邑三縣交界,人們也把此地稱之為“三不管”地帶,土匪、強盜經常在此出沒,社會秩序比較混亂,比較有名的土匪有高七、於成修等。“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927年,泊北白里村的魏冠千和泊東馬戶頂村楊佃舉組織發起紅槍會和白槍會,參加民眾數千人,形成了反軍閥,反土匪的強大力量。1928年春,“三泊”地的土匪20餘人到白里村催要給養,被當地紅槍會全部殺死。農曆四月,高密匪首王子成率匪徒數百人到泊南崔家集村搶劫,周圍紅槍會聯合起來將土匪趕跑。同年秋,駐泊南董家小莊的匪首高七等一千餘人被紅槍會攻之,死傷不計其數。從此,紅、白槍會威鎮平度西南,流傳歌謠唱道:“紅槍會,打土匪,除惡霸,民可畏。” 蛤牙灣是劃分“三泊”的依據,解放前,每逢汛期,一片汪洋,莊稼顆粒無收。解放後,政府引導疏通河道,消除了水患,如今以往的澇窪地變成良田,成為平度糧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