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忍】 【出華嚴經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謂於一切逆順善惡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動。故名為忍。一耐怨害忍謂人以怨憎毒害而加於我。即能安心忍耐。而無返報之心。是名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謂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諦察法忍。
三忍,指的是一耐怨害忍謂人以怨憎毒害而加於我,二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三諦察法忍謂審察諸法。
【三忍】 【出華嚴經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謂於一切逆順善惡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動。故名為忍。一耐怨害忍謂人以怨憎毒害而加於我。即能安心忍耐。而無返報之心。是名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謂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諦察法忍。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
詞語解釋 相關分類 出處 起源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
釋義 辯證思維 佛教觀點 佛非眾生 依了義經佛教用語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
佛教用語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
定義 定位 由來 本體 分類吉祥,佛經中為無有災禍之意。 佛說修善能夠為人帶來吉祥。如果一個人作的善業多,這個人就吉祥;作的不善業多,就不吉祥。吉祥的人更容易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一個...
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三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
歷史傳說 文化藝術 五百羅漢名號大理古有妙香佛國之稱,是西南地區佛教傳入較早,佛法十分興盛的地區。如詩云“葉榆(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
簡介 發展 意義 研究 佛典阿蘭若,佛教用語,原意是森林、樹林,也指曠野、荒涼之地。廣義指供古印度的修道人禪修的寂靜處。
出處 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