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的打仗、做民眾工作和生產三項基本任務。執行三大任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是建軍的一項原則。
主要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它除擔負打仗的任務外,還擔負做民眾工作和生產的任務,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生產隊。打仗消滅敵人,是這支軍隊的第一位的任務。在革命戰爭時期,一切服從於革命戰爭,解放人民,武裝奪取政權;在和平建設時期,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做民眾工作是指軍隊擔負宣傳、組織、武裝和援助民眾的工作。在取得全國政權以前,幫助人民民眾分配土地、建立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取得全國政權之後,主要是鞏固和保衛人民政權,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鞏固軍政、軍民團結。軍隊擔負一定的生產任務,目的在於增加社會財富,改善部隊生活,減輕人民負擔。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的三大任務是三位一體的。在各個歷史時期,它的具體內容根據當時的鬥爭形勢和任務確定。1927年11月,紅軍攻占茶陵縣城,毛澤東在總結這次戰鬥經驗時,為部隊規定了打仗、籌款和做民眾工作三項任務。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指出,紅軍打仗,是為了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和幫助民眾建立革命政權,離開這些目標,就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並將紅軍執行上述任務的教育作為紅軍政治訓練的重要內容。紅軍執行三大任務,發動和組織人民民眾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鬥爭,建立工農革命政權,創建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後來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把紅軍的三項任務縮小成為單純的打仗一項,使紅軍建設遭到重大損失。遵義會議後,紅軍在長征途中,堅持古田會議確立的建軍原則,在艱苦作戰的同時,積極宣傳民眾,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民族政策,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起到了“宣傳隊”、“播種機”的作用(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三大任務發展成為打仗、做民眾工作和生產。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後方,宣傳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政權,擴大抗日武裝,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展了人民戰爭。八路軍、新四軍開展的大生產運動,補充部隊供給,減輕人民負擔,克服由於日本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所造成的嚴重財政和經濟困難,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物質保證。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大批幹部戰士組成工作隊,協助地方黨政機關發動民眾,實行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幫助人民民眾翻身解放,發展工農業生產,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全面加強解放區戰略後方建設。在遼瀋、淮海、平津戰役後,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決定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部署,在向全國大進軍中,更多地擔負起工作隊的任務,每解放一座城市,便派出大批幹部戰士參加接收和管理城市,開闢新區工作,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然是一支戰鬥隊,同時又是一支工作隊,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是一支生產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內陸剿匪、解放沿海島嶼和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獨立。把教育訓練提到戰略地位,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不斷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和技術裝備水平,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發揚做民眾工作和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參加國家經濟建設,支援社會公益事業,開展軍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培養軍隊地方兩用人才,建立新型的軍政、軍民關係。繼續擔負生產隊的任務,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開發邊疆海島,堅持農副業生產,辦中、小型工廠。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20世紀末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後,鄧小平1984年11月1日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號召全軍要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大局,騰出力量,包括軍事裝備、 機場、港口、 國防工業設備、技術力量和人才,支援國民經濟的發展。這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執行工作隊、生產隊任務的新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持不渝地執行三大任務,必將在人民民主專政中繼續發揮柱石作用,不僅成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而且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