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歷史
三北古樂在明清時期就流行於慈谿、鎮海、餘姚的三縣北部一帶,故稱“三北古樂”。尤以慈谿觀海衛為中心、歷代相傳幾百年。三北古樂是三北地區流行的演奏技巧和具有代表意義的民間樂曲,它於明洪武年間開始,在三北大地上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群體性傳統文藝活動。其歷史悠久,藝術長青,歷經幾百年而不衰,具有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傳承人韓新高是民國初年三北古樂師施良坤先生的末代弟子,施良坤的前師是民國初年觀海衛“月蔭軒”十番隊創始人韓乾梅,因此,傳承人是觀海衛“月蔭軒”十番的正統傳人。
古樂分類
三北古樂主要有三大類:即“古船曲”、“車子燈專用曲”、大調“細十番”。古船曲有《桃柳爭春》、《將軍令》、《三弄》、《快樂》等10多首曲調,尤以《將軍令》一曲是歌頌戚繼光將軍抗倭譜曲(現存有觀海衛北門山上抗倭炮台、烽火台、點將台等古蹟)。車子燈專用曲有《門倚欄桿》、《寄生草》、《炮打》、《離京》、《漁兒調》等上百首曲子,它是明清民國時期三北傳統音樂代表作。細十番大調是觀海衛城隍廟廟會不可缺少的一大行當。自洪武初年傳入觀海衛城隍廟會後,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承古軒樂隊
組建樂隊
承古軒樂隊表演現場。1988年5月,傳承人韓新高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組建了一支承古軒樂隊,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蒐集整理瀕臨失傳的民間古樂。為儘可能多地蒐集古樂曲子,韓新高想到了當地的一位沈乾根老人。沈乾根從小愛好音樂,並有精湛的演奏技藝,稱得上是當地古樂的“活化石”。在韓新高、沈乾根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承古軒樂隊很快整理出一批古樂曲調。據樂隊的有關人士介紹,三北古樂的最後一次演出在1946年,從此以後,因種種原因,便銷聲匿跡。承古軒蒐集的古樂共有40餘首,使這批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古樂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並經常在公眾場合演奏。具有代表性的曲調主要有《梅花三弄》、《滿江紅》、《下山虎》、《門倚欄桿》、《桃柳爭春》等。
演奏樂器
古樂的演奏樂器有三種類型。一是絲弦類,有二胡、三弦、琴和阮。二是竹製類,有笙、簫、管、笛四種。三是敲擊類,有小鈴、小鑼、鈸、板,是演奏時節拍的和音。這些器樂的合奏不僅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而且可以根據曲子的要求,舒緩時令人神遊而安詳,急促時讓人興奮而氣盪。又如《滿江紅》一曲,其抑揚頓挫的旋律、蒼勁悲壯的曲調,既有萬馬奔騰、廝殺疆場的壯懷,也有壯志難抒、滿腔激憤的壓抑,聽後令人潸然淚下。
保存、傳承
為了完整地保存三北古樂這一民間奇葩,承古軒樂隊的隊員們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 2006年11月,沈乾根老人病重,他堅持要離開醫院回家。到了家裡以後,他讓人通知樂隊隊長韓新高,希望他們能在下午演奏一次。當天下午,樂隊的十幾名隊員在沈乾根家裡演奏了44首已整理好的樂曲,老人則不顧病弱之身,也參加了演出。由於身體虛弱,在力氣不接時就靠在椅子上休息一會。這種為保存民族音樂精粹而不惜付出的精神,令在場的人深受感動。一個星期之後,沈乾根溘然長逝,終年85歲。彌留之際,他把60歲的兒子沈品揚叫到了床前,希望兒子能接好自己的班,多向別人學習,使古曲得以世代相傳。如今,沈品揚已是承古軒樂隊的成員。承古軒樂隊現有成員13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為了三北古樂永久傳承並發揚光大,這些老人們依舊堅守著。
發掘、完善
三北古樂在觀海衛已經流傳了六百餘年,由於種種原因,已與世相隔半個多世紀,看到過廟會上十番的人已經不多,但觀海衛城隍廟廟會上的十番盛況至今流傳很廣,年輕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實。所以,繼承保護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當務之急。為了能使三北古樂繼續傳承下去,當地政府於2010年制訂了三北古樂的五年保護計畫,建立觀海衛鎮政府“古樂”保護小組,並給予一定的經費投入,物色適宜的年輕樂手,擴大古樂隊伍,進一步挖掘完善所保存的古譜中的未開發部分的古曲,邀請專家進行專題研討,編寫古樂文化書籍,更好地弘揚三北古樂文化,使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
2007年,該項目被列為首批慈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0年,該項目被列為第三批寧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