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1億人

拆“籬笆牆”、降“高門檻”、抹平鴻溝——“三個1億人”透出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 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 2014年 3月5日(星期三 )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畫報告和預算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今年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最佳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遵循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推進,著力提升質量。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三維坐標

城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如何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裡,“三個1億人”的表述讓人耳目一新。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從制度建設、價值取向、巨觀布局等層面細細分析,卻蘊藏著諸多改革深意,描繪出指引中國新型城鎮化未來發展的“三維坐標”:拆除隱形“籬笆牆”,落實以人為本;降低圓夢“高門檻”,實現共享文明;抹平東西部經濟鴻溝,力求區域發展均衡。

“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以人為本

來自廣西省臨桂縣的唐永紅和丈夫已在廣州番禺區南村鎮永大社區打工租住了14年,9歲的兒子在附近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最讓我犯愁的是,孩子不能異地高考,上國中就必須得回老家讀書。”唐永紅說。

與她境遇相似,眾多早已離井背鄉的農民工雖在城裡工作多年,但因戶籍等原因仍難融入城市,也無法公平享受城市的公共教育和醫療衛生保障,不得不面臨與老人、子女兩地分隔。隨著“80後”青年農民工成為我國農民工的主體,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希望從“城市過客”變為“城市主人”。“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報告表述,讓更多渴望入城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此前,不少地方片面將城鎮化理解成有形的城鎮建設,將其當成“房地產化”,卻忽略了“人的城鎮化”。建新城易,破除影響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難。

戶籍制度就是城鎮化進程中的一道隱形“籬笆牆”。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曾香桂說:“入戶門檻太高,讓許多農民工根本不敢想能否留在城裡。如果戶籍問題解決,教育和醫療問題有了保障,想留城的農民工才能慢慢實現市民化。”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實行不同規模城市差別化落戶政策”“使更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城鎮教育,實現異地升學”“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這些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向社會展示了新型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中的制度建設維度:拆除隱形籬笆牆,落實以人為本。

“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共享文明

白天,他們是城市高樓的建設者;晚上,他們回到城市破舊的角落。在許多大中城市的棚戶區和城中村,租住的都是這些辛勞而又樸實的農民工,以及不少城市貧困人口。縮小貧富差距,是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升質量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記者通過在廣東、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對大量農民工的調查發現,住房是擋在農民工城市夢想前的“最高門檻”。陝西省社科聯曾對西安城區進行過1.1萬人次的農民工調查顯示,受訪農民工的人均居住面積為7.5平方米,可承受房租為296元。可見,單靠他們自身的努力,實現安居就只能是想想而已。

一些城市為追求低成本、高速度發展,採取“蛙跳”方式擴展空間,即碰到農村居民點集中的用地就直接避開,由此遺留的“城中村”在城鎮基礎設施布置、功能劃分等方面引發了諸多問題,改造的迫切性日益增加。

“要創造條件讓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就像總理所說,城鎮建設必須讓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全國人大代表、葫蘆島市市長都本偉說,葫蘆島市剛剛完成遼寧省最大的單體棚戶區改造工程,集中新建了400棟新樓房,6.3萬人正陸續入住新居;未來兩年內,全市還將陸續改造主城區中的18個城中村,3萬多農業轉移人口將從中受益。

“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多元化城鎮建設投融資等機制”,政府報告的這些表述,讓人感受到政府正用“看得見的手”,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和城市貧困人口實現安居樂業,展示出新型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中的價值維度:降低圓夢高門檻,實現共享文明。

“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區域均衡

中國城鎮化存在諸多不協調:大城市很大,而小城市、郊區及周邊農村很小;大城市人滿為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而小城市、郊區及周邊農村由於缺乏優質的公共資源,又無法分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地域上,呈現明顯的“東密西疏”階梯狀分布,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區城市相對稀少。

城市規模和布局一直是各國城鎮化戰略的核心。中國的主要問題在於城市數量總體不足,尤其是中小城市缺位嚴重。1997年以來,城鎮化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卻由666個下降至當前的657個,這與國外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城市數量同步大幅增長形成較大反差。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未來的城鎮發展需要走出大中小城市和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之路。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既可分散大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也有助於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可謂一舉多得。

“如果這個目標實現,困擾多年的春運怪圈也會緩解。”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華南城市規劃院院長鬍剛說,這可以減少人口向東部流動,分散東部三大城市群人口、產業高度集中的壓力,從而平衡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發展。

巨觀布局維度

“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發展迴旋餘地大”“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支持”“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加快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和城鎮發展後勁”,這些報告中的表述,讓我們看到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中的巨觀布局維度:抹平東西部經濟鴻溝,力求區域發展均衡。(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馮雷、王攀、潘林青、徐蕊)

著重解決問題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畫報告和預算報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2014年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最佳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遵循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推進,著力提升質量。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李克強說,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實行不同規模城市差別化落戶政策。把有能力、有意願並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建立居住證制度。使更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城鎮教育、實現異地升學,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

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支持。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加快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和城鎮發展後勁。最佳化東部地區城鎮結構,進一步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加強城鎮化管理創新和機制建設。要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為指導,做好相關規劃的統籌銜接。提高城鎮建設用地效率,優先發展公共運輸,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避免千城一面。加強小城鎮和村莊規劃管理。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多元化城鎮建設投融資等機制。通過提高建設和管理水平,讓我們的城鎮各具特色、宜業宜居,更加充滿活力。

2015年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今年第4期將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文章,題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篇文章選自李克強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