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七陰陽學說》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傳承工作室和天馬(安徽)國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三七粉陰陽論認為:三七有生熟、陰陽之分,生三七粉屬陽,熟三七粉屬陰。“生”是指生用三七粉,“打”是指生三七粉的功效是止血活血、散瘀消腫、強心定痛的作用,屬陽。“熟”是指三七經過一定的炮製以後,加工的熟三七粉,“補”是指熟三七粉的功效是補血理血、補益健身、提高人體免疫力,屬陰。
所謂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基礎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學思維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間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礎概念之一。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我國古代中醫的表里、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
作用
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
1.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2.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乾,苔黃,脈數有力。
3.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4.陰虛:由於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乾,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5.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6.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