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 作品名稱:曬舊衣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周壽昌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卅載綈袍檢尚存①,領襟雖破卻餘溫。
重逢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線痕。
[簡注]
①卅(sà):三十。綈袍:粗綈所製造的袍子。綈(tì):絲織物類名。
作品賞析
這首詩逐層深入,真摯動人地表達了人類至善至純的天倫情感——母子之情。詩人翻檢舊物時,發現母親三十年前為他縫製的一件粗綈面料的長袍還保存在箱櫃裡。一件舊衣居然保存了這么多年,可見主人對它的愛惜。由於年深月久,又曾穿著過,綈袍的領子和襟袖已經破舊,雖然如此,詩人並無將它拋棄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詩人還依稀感覺綈袍上殘留著母親的餘溫。“餘溫”二字,乍看起來不符合生活的真實,然而,母親逝世後,詩人一直思深念切,如今,母親縫製的這件綈袍自然更強烈地激起他對母親的回憶,母親生前的慈顏與厚愛,霎時間又浮現於腦海,詩人情熱中腸,以至移情於物,產生“卻餘溫”的錯覺,卻又是十分自然,合乎常情的。詩人有意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傳達了情感的真實。末兩句詩,緊承上面而來,更將這種感情轉進了一層。由於領襟已破,詩人將綈袍晾曬之後,自然想縫補一下,可是轉念一想,又不忍輕易拆開舊衣,移換舊布料的位置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遊子吟》)當年,母親曾將對兒子的愛傾注於針針線線之中,縫進了這件綈袍里。如今,這件舊衣上一針一線對兒子而言,都包含著母親的愛心,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斷這愛的絲線呢?詩人的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對母親的無比珍重和深情懷念。這首詩,以小見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轉深摯地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讀者掩卷長思。
作者簡介
‍ 周壽昌(1814 -1884)字應甫,一字荇農,號友生,自庵等。湖南長沙人。嘉慶十九年(1814)生。少時能詩。及長,與從兄周壽祺讀書於城北聽桔園。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順天鄉試南元,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時太平軍進入湖南,欽差大臣賽尚阿、總兵和春逗留不戰,他上疏彈劾,時人服其敢言。次年,太平軍占領南京,分兵北伐,他又上書陳述方略,被命隨辦京畿防衛。旋丁母憂回籍。 同治時,周壽昌先後任實錄館纂修總校、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署戶部左侍郎等官。光緒初任內閣學士,署戶部。不久,以足疾辭官。遂不再出,以著述為事。光緒十年(1884)病卒,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