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貢案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嶺南著名的傳統風俗之一,始於五代。 ”東莞市望牛墩鎮自古就有“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直至文革時期受到禁錮,曾一度中斷。 自古以來,望牛墩鎮“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就長盛不衰。

望牛墩鎮位於東莞市西北面,始建於宋代,紹熙年間,東莞縣令張勛築望牛亭,亭塌,遺台,後為土墩,自古就是我市的“魚米之鄉”。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嶺南著名的傳統風俗之一,始於五代。民國民俗學家、篆刻家東莞人鄧爾雅有記家鄉風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詞》云:“紙醉金迷鬥巧工,民間俗尚仿深宮。改將七夕從初六,南國猶存五代風。”並註:“七夕改為六夕,始於五代。以七夕諸大臣須赴宮乞巧會也。”東莞市望牛墩鎮自古就有“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直至文革時期受到禁錮,曾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初的七夕,農民自發組織貢案活動,規模不大。初時,村民只在家裡作試探性擺設,見沒有被反對,才慢慢增加祭品,並由當地民間藝人共同制定方案,確定各種手工展品,用各種水鄉農作物作為製作材料,手工精心製作傳統的各種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形成貢台,祭拜“七姐”。
“七夕貢案”基於牛郎織女傳說,其布景獨具匠心,融匯了雕刻、刺繡、繪畫、手工製作等傳統手法,是七夕乞巧風俗的主體和主要表現形式。自古以來,望牛墩鎮“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就長盛不衰。每到七夕,這裡的民間女子就會通過傳統的“賽巧”習俗,常以稻米砌菊、蒜衣作蓮、蛋殼為燈等,以農作物為製作材料手工製作各式各樣的貢品,展現自己的心靈手巧,追求美好愛情婚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