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五歲考入南寧二中文科重點班,並開始隨父親丁丕業教授(跟從李煥之先生學習作曲,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後師從趙行道先生、吳祖強先生)學習作曲和作曲技術理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系作曲專業本科,繼續師從丁丕業教授,連續四年獲學院最高獎學金,獲自治區“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並留校任教。後繼續攻讀本院全日製作曲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梁浦基教授,獲自治區“優秀研究生”稱號,取得碩士學位。曾任樂理、民族民間音樂概論、鋼琴基礎等課程的教學,現任作曲主課、和聲、旋律寫作、序列音樂寫作基礎、20世紀音樂概論等課程的教學。
人物榮譽和主要作品
丁鈴教授是一位年輕的作曲家,是許多大獎的獲得者,其作品已在國內外很多地方演出,影響廣泛,並獲得媒體與藝術界人士的好評。
《北部灣的風》、《銅鼓之夢》、《小河淌水的地方》、《歌聲飛揚》、《第一弦樂四重奏》、《太平天國》、《故鄉的春天》、《北部灣的風》、《在一起》、《談記譜法的螺旋演進》、《巴托克〈小宇宙〉中非周期時值的混合--變拍子》、《和聲寫作與和聲分析的教學平衡》、《花間淺唱(一)》、《母校》、《爺爺的那首歌》、《彝山酒歌》、《銅鼓魂》、《紅水河隨想》、《海韻》、《憶》等
在《音樂創作》、《歌海》等刊物上發表有合唱《北部灣的風》、鋼琴組曲《銅鼓之夢》、歌曲《小河淌水的地方》等諸多作品的曲譜或CD,公演了歌曲《歌聲飛揚》、《第一弦樂四重奏》、交響樂《太平天國》第三樂章等聲樂和器樂作品。在美國亞特蘭大藝術中心交響音樂廳公演約稿作品《故鄉的春天》,《多維時報》等當地報章給予高度評價。在第十四屆青歌賽中,廣西代表隊合唱團複賽演唱《北部灣的風》,由中央三套向全國現場直播,廣西代表隊最終獲團體優秀獎的歷史最好成績。創作第六屆南寧國際龍舟賽開幕式主題歌《在一起》,南國早報等刊登了個人專訪,廣西衛視等多家媒體進行報導,搜狐網、新華網等數十個網站均進行了報導或轉載。長期從事鋼琴伴奏編配及管弦樂隊配器工作:如自治區建國五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自治區建黨70周年大型歌詠晚會、南寧市中小學生手拉手"走進高雅音樂"系列專場音樂會等大型活動。在《藝術探索》等刊物上發表了《談記譜法的螺旋演進》、《巴托克〈小宇宙〉中非周期時值的混合--變拍子》等多篇論文,在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和聲寫作與和聲分析的教學平衡》,教學論文《理性與感性的融合》獲省級論文評比一等獎。主持《北部灣音詩音樂創作項目》、《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民間音樂結合的創作研究與實踐》等自治區和院級科研與教改項目,參與自治區級《音樂創作教學改革》項目,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獎和廣西藝術學院教學成果獎。聲樂套曲《花間淺唱(一)》、歌曲《母校》、《爺爺的那首歌》、合唱《彝山酒歌》、長號、鋼琴與打擊樂重奏《銅鼓魂》、大提琴獨奏《紅水河隨想》、古箏獨奏《海韻》、室內樂《憶》等多首作品在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作品評選中獲各級各類獎項。指導作曲主課學生在中國大學生(文科)計算機設計大賽、中國校園原創音樂大賽等專業賽事中獲獎。主編《廣西校園民歌》教材。獲廣西藝術學院“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丁教授師門
丁鈴教授,作為中國老一代藝術家、中國著名作曲家丁丕業先生的傳人兼女兒,一直不忘傳承師門精神。她是難得一見的會為學生未來操心的教授。作為一名老師,她認真負責,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甚至比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間還多,她的家人也因此抱怨。丁教授的認真負責,培養出了一大批畢業後依然從事音樂的人才。丁教授經常舉行師門聚會,參加的人有在校生,和不忘當年老師對自己如此負責的已經畢業的回來看望她的學生。因此,丁教授的學生都互相不陌生,這就為師門的成員互相幫助建立基礎。師門團結,前輩帶後背,互相幫助,使學生們能憑藉本專業在社會上立足,甚至在音樂的道路上有所作為。作為一名作曲家,成就感來自於自己的作品得到同行的承認;而作為一名老師,成就感來自於自己的學生能在音樂的道路上有所作為。丁教授一直很認真負責地發展師門,也許她不求什麼回報,只想負起當老師的責任,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有一個很好的未來。祝願,“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