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剛參加工作時,丁秀花虛心向老路工學習,為了儘快掌握撒方塊料、路基整修登基礎性工作,下班後,丁秀花常常一個人在料場、路邊練習,一遍又一遍,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繭,丁秀花也成長為一名熟練的養路工人。 1997年,她從一名普通的養路工人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公路管理段石嘴山公路站站長。丁秀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白天,她扛著鐵鍬帶領職工養護公路,手把手地教年輕員工掌握技術;晚上,坐在燈下埋頭學習理論和技術更新知識。1998年春,一次大雨過後,油池積滿了水,油車下不去,員工你誰也不帶頭下水。丁秀花二話沒說,挽起褲腳、脫鞋下了水。半個多小時後,水掏乾淨了,丁秀花已被凍得面無血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從那以後,髒活、累活、苦活全站職工爭著、搶著乾。石嘴山公路站管護的23.8公里路面,車流量大,路基不穩,翻漿、坑槽、病害時常發生,從管理到搶修任務非常重。為了養好路段,丁秀花帶領大家摸索出了一套“勤補涵、勤巡邏”的養護與水毀搶修經驗,使石嘴山道班的路況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主要經歷
為了提高護路的質量,丁秀花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實行分段承包。起初,員工不太理解,丁秀花就主動承擔了離公路站最遠,路況最差的路段,每天往返十多公里。每項工作,她總是身先士卒。夏季是油路修補的黃金季節,她5點鐘起來熬油;冬季加班加點,她也是最後一個收工回家。每一項工作她即是“總指揮”又是“主勞力”,常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站職工做出了表率,也贏得了全站乃至全段職工的尊敬。丁秀花還結合工作實際,完善制度,強化管理,把苦幹、實幹、巧幹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實行小段包乾、養護生產計件制,出台《養護津貼考核評定辦法》,按貢獻大小科學計酬,合理分配,將報酬與工資定額直接掛鈎,極大地調動了全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每個職工都把養護路段當策劃能夠自己的“責任田”,養精、養細、養好。她還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摸索、開拓創新,對過去的“土”油灶進行改造,修建了一座50噸罐式瀝青節能油灶,解決了補油勞動強度大、瀝青嚴重浪費等問題,僅此一項每年節約資金近萬元。
丁秀花擔任站長後,石嘴山公路站連續多年完成自治區公路局下達的好路率、綜合值等各項指標,確保了轄區公路的安全暢通。丁秀花認真刻苦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養路互路經驗,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結合自己所負責路段的環境,自己動手改進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降低了勞動強度。她利用養護閒季在全站開展“寧可辛苦我一個,讓車天天滿意過”和“以養路為業,以道路為家”的愛崗敬業和職業道德教育。在生活中,她對公路站的員工們非常關心。員工生病了,她就安排食堂開小灶,並主動提供家裡的藥品;員工家中有事缺錢,她就拿出自己並不豐厚的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