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丁橋還是著名的孝鄉:東漢王朝命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丁蘭的故鄉,後人為紀念丁蘭所建的丁橋、蘭橋至今仍存,丁橋鎮也因此得名。 農耕了數千年的丁橋鎮,在二十一實世紀初迎來了城市化的歷史性巨變。
根據杭州國際大都市發展規劃,該鎮將成為杭州最大的衛星城的核心區塊。位於該街道中南部,占地近5500餘畝,規劃入住10萬人的丁橋大型居住區於2004年10月開始實質性啟動建設,目前已完成全部征遷,進入全面建設期;位於該街道東部,占地4300畝,規劃入住7萬人的長睦大型居住區於2006年11月進入征遷建設;位於該街道西南部,占地7600餘畝的丁橋大型居住區二期及其間占地2500餘畝的電子輕紡功能區,於2006年開始實施建設銜接和規劃調整。千年一遇的城市化,給古老的丁橋街道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全街道廣大民眾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也將隨城市化的大推進而產生根本性的轉變。
區域概況
浙江省杭州市江乾區丁橋街道 位於杭州市郊東北部,距市中心10公里,是一個新興的私營經濟發展基地、杭城重要的副食品供應基地和重要的風景旅遊開發區域。該鎮東接天都娛樂城,與餘杭區星橋街道為界;西連下城區科技經濟園,與石橋鎮為界;南至大石一級公路,與市區和繞城公路相連;北部是著名的皋亭山、黃鶴山風景區,總面積15.5平方公里。全鎮轄轄9個社區、2個行政村:丁蘭、丁橋、同協、大塘、長睦、三義、後珠、趙家;沿山、皋城,1個市級開發區——杭州私營經濟園區;2005年統計總人口2.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18萬人。2012年常住人口達到3萬人。
人文歷史
千年古鎮丁橋街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橫貫東西的古運河——上塘河,曾載著秦始皇巡視東南,康熙、乾隆爺數下江南。河北岸的皋亭山、黃鶴山,素為兵家必爭之地、風景旅遊勝地和佛教文化寶地:元軍統帥伯顏曾發兵二十萬南侵,與文天祥抗論皋亭山下;方臘曾率數萬義軍在此迎戰宋江招安軍;洪秀全曾在此率部大敗清兵。皋亭、黃鶴兩山近處眾丘環繞,山巒起伏,谷深幽靜,古木參天;登高望遠,古運河千舟橫渡腳下,河前一馬平川,近處黃龍浜似臥龍盤踞其間;遠處錢塘江似白練極目東海,西側杭州城廓盡收眼底。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以其旖旎的山水風光勝景,留下了帝王將相的遺蹤和忠臣義士的故事,蘇東坡、杜牧等文人墨客的題詠和數以百計的館、軒、寺、廟、庵等等,其間尤以眾多寺庵之首的龍居寺為最。十里桃花塢,數千進香船。皋亭山下曾經熱鬧似城,留下皋城之名。丁橋還是著名的孝鄉——東漢二十四孝之一丁蘭的故鄉。明末清初,丁蘭的後人為紀念這位大孝子,在丁橋街道建了丁橋、蘭橋兩座橋。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中,由於東有星橋、西有石橋、南有筧橋,遂改名為丁橋公社,隨後就稱作丁橋街道。
經濟發展
丁橋街道素以糧、麻、茶、水果為主業,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丁橋誠招天下客的大氣。經過多年的努力,至2005年,一個私營企業創業發展的基地——杭州私營經濟園區已初具規模並全力拓展開發,上百家來自省內外的私營企業在這裡興旺發達,海通木業、阿思家羽絨、祝強醫療設備、西林鏈條等企業從這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丁橋建經濟大鎮的支柱;隨著大杭州城區發展的構想和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花卉、珍禽、特種水產養殖正逐步取代傳統農業,森禾花卉、三雄種苗、建塘水產、同協食用珍禽等省、市農業示範園從小到大,以其強勁的輻射力迅速推進了丁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丁橋集鎮綜合開發規劃的制訂和實施,使丁橋現代城鎮建設目標由藍圖變為現實;以龍居寺景區開發為龍頭,黃鶴山、皋亭山風景旅遊資源的開發已列入了杭州市的總體發展規劃,杭州“東南佛角”即將重現其間。
城鎮建設
2005年實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後,鎮容鎮貌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環境綜合品位得到了提升,為鞏固改善後的背街小巷,該鎮狠抓落實、明確職責,切實加強了背街小巷改善後的長效管理力度,進一步落實了城市“四化”長效管理。該鎮的做法是:
一、明確職責,理順管理體制。召開全鎮城管工作會議,成立鎮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設管理綜合協調辦公室,明確鎮城管辦、綜治辦、執法中隊、環衛站等單位責任和義務,落實背街小巷中城市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環衛作業體制改革,強化城管執法的司法保障。
二、狠抓源頭,實行長效管理。全面推進城管執法進小巷工作,在整治後的背街小巷建立執法中隊隊員包點巡查制度。同時,在42條街巷採取“四定”、“四落實”措施,即定人、定點、定時、定責和管理力量落實、責任落實、時間落實和路段落實,狠抓日常管理工作。
三、突破難點,大力整治占道。制定了以“全面整治、重點突破”為方針的占道整治工作方案,做到目標具體,責任明確。城管執法中隊針對夜間燒烤點和夜市排擋占道經營等難點問題,成立整治專班進行集中整治,對集鎮周邊的筧丁支路、丁橋路採取每周一個重點進行平推式整治,文明路、曇華林路等一批道路的占道經營被取締,集鎮夜間占道得到控制,確保改善後背街小巷良好的環境秩序。
四、開展達標活動,提高背街小巷環境面貌。全鎮開展了背街小巷“無暴露垃圾”的達標活動。進一步完善環衛作業機制,做到“三定二包三明確”,規範了環衛站的管理與作業行為。加大了清掃保潔力度,對背街小巷清掃保潔實施包乾管理,嚴格獎懲,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街巷做到了每日清掃兩遍,垃圾定點儲存。垃圾清運做到“掃淨、存好、運光”,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清運率達到100%,使背街小巷暴露垃圾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集鎮的整體環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