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情深:與學生的網上對話

《一網情深:與學生的網上對話》是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李開復。

內容簡介

《一網情深與學生的網上對話》是李開復在“開復學生網”(現我學網)上和中國青年學生三年對話內容的梳理和總結,它不僅凝結了李開復和三十萬位註冊訪問者“零距離”接觸的思想火花,也有多位熱心網友、專家、志願者的回帖、建議和文章,供大家參考。李開復對內容重複的問題進行了合併整理,對過於零碎的文字進行了過濾濃縮,最後按照話題內容做了簡單的分類。

編輯推薦

《一網情深與學生的網上對話》中無論問題還是回答,都使它們保持了原有的對話感和現場感,把當時那種無拘無束、自由開放的交流氣氛傳遞給讀者。

作者簡介

李開復,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於中國台灣。11歲赴美求學,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他所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學發明之一。李開復博士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美國百人會會員。

李開復博士先後在蘋果公司、SGI公司擔任要職。1998年,他加盟微軟公司,親手創辦了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2005年7月19日,李開復博士加入Google公司,並被任命為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李開復博士非常關心中國青年的成長,致力於幫助他們成為國際化的人才,在青年學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2005年被大學生評選為最有魅力的人物。他創辦的“開復學生網”註冊人數已經超過30萬人,2007年9月改名為“我學網”,是一個由30多位專家和數百位志願者參與的公益網站。他專為中國青年學生而寫的第一本書《做最好的自己》已連續3年成為最暢銷的勵志類圖書,發行量已近百萬冊。全面闡述他的教育理念的著作《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集》也廣受讚譽。

圖書目錄

前言

1.我該怎么辦?——青年學生的迷惘

1.1 導讀

1.2 “利益驅使”造成“零和競爭”

我要做名人,我要名利雙收

沒有好的成績,我該怎么辦?

害怕人人比我強

1.3 “浮躁消極”造成“迷失方向”

我想退學創業,你為什麼不同意?

我需要“人生計畫師”

1.4 “應試教育”造成“機械思維”

女生不能做軟體工程師?

受到記過處分之後

你寫一百封信也沒有用

1.5 “自由時間”造成“光陰虛度”

時間很多,浪費不小……

怎樣才能改掉壞習慣?

2.做最好的自己——從價值觀、理想和成功談起

2.1 導讀

2.2 成功的定義

我想成為億萬富翁

這個社會公平嗎?

不再是全班第一的我

關於成功的困惑

2.3 價值觀與誠信

道德與才華哪個更重要?

如何正確理解誠信?

人品是最重要的人才素質嗎?

企業如何做到誠信?

我們離誠信有多遠?

怎樣看待考試作弊

名人都很卑鄙嗎?

如何快速觀察一個人的價值觀?

2.4 人生的意義和理想

人活著為了什麼?

是否要堅持自己的理想?

我的人生計畫

影響力與信仰

如何培養影響力?

我要成為世界級ceo

3.大學時光不容虛度——如何更有效地學習

3.1 導讀

3.2 大學學習的重要性

大學新生的困惑

花時間認真聽講、提高學習成績有必要嗎?

大學學習有用嗎?

怎么擺脫剛上大學的空虛感?

怎樣才能更好地度過大學生活最後一年?

大四才醒悟太遲了嗎?

學生會主席和考研,哪個更好?

跨入大學以後是不是所有時間都應該花在學習上?

我到底該怎么辦?

3.3 學習方法

成績不好該如何改進?

怎樣提高思考能力?

讀書讀不進去怎么辦?

讀了200本書都沒有讀進去

無法專心學習怎么辦?

重複是記憶之母嗎?

應試教育在大學中延續

序言

記得2004年一個春天的晚上,我從美國回北京後在一所大學演講。演講結束,我們一行正要驅車離開,一名學生趕了上來,急促而堅定地對我講: “開復老師,有一個問題請您一定回答。” “都11點了,請你把你的E-mail地址給我,我們會和你聯繫的。”同行的公關經理擔心我精力不支,替我出面婉拒。

“不,你們一定要給我一個機會直接問開復老師!我的問題不是為自己問的,而是為了中國更多的大學生問的。你們可以拒絕我,但是請不要拒絕眾多的大學生。”他執著地說。

“好,你說。”我被他的熱情和真誠打動了。

“開復老師,您的兩封信我都看過很多遍。我和我的同學都很感動您願意花時間和中國學生交流。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中國的大學生有太多困惑。‘一對多’的演講或文章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互動的交流。您多次談到網際網路的威力,為什麼您不利用網際網路來和我們交流?這樣,我們就有了更多的溝通機會,而且您還可以知道我們更多的問題,您的回答也將有更多的人看到。” 這位同學的想法提醒了我,我決定採納他的建議,藉助網際網路巨大的傳播能力,為自己和千萬渴望成長的學生建造一個我們共同擁有的“溝通實驗室”。

回美國後,我在寫完《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的同時,創建了“開復學生網”。從2004年的夏天網站開設至今,三載寒來暑往,我在網上通過論壇回答了數千個中國學生向我提出的問題,線上上和線下結識了無數希望與我直接對話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我們的交談從學習、工作、求職、留學到家庭、成長、事業、戀愛……通過“開復學生網”這個平台,我不但有了和30萬位註冊訪問者“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我們一次次對話的內容又經過四通八達的網路傳播到更多我從未到過的地方、傳播給了無數素不相識也許永遠不會見面的人們。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在家人還在甜夢中酣睡未醒的清晨,在人群川流不息的候機廳里,我就像一個超級“網蟲”,習慣性地抓住任何能夠進入網際網路的大小時機,打開頁面,閱讀一個又一個的提問,並提出我的觀點和建議。我知道,那些或單純、或尖銳、或輕鬆、或沉重的問題中,包含著許許多多青年學生深深的期待和信任;我也知道,我無法為所有問題都提供一個完美的、一勞永逸的終極解決方案。然而,分享這一代青年的勃勃生氣總是帶給我深深的感動和喜悅,我也始終相信,只要能夠分擔他們的困惑和焦慮,我的付出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本書,就是我在“開復學生網”上和中國青年學生三年對話內容的梳理和總結。成書過程中,我對內容重複的問題進行了合併整理,對過於零碎的文字進行了過濾濃縮,最後按照話題內容做了簡單的分類。無論問題還是回答,我都儘量使它們保持原有的對話感和現場感,把我們當時那種無拘無束、自由開放的交流氣氛傳遞給讀者。從寫信、演講到網站、寫書,很多人間我“為什麼?”我覺得,今天的中國青年是中國近百年來第一次能夠在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接受先進完整的教育、能夠有條件專心讀書並且可以擁抱資訊時代的幸運兒。中國的青年學生非常優秀,然而,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曰新月異的時代,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卻往往難以從歷史經驗以及長輩的人生經驗中找到現成的答案。他們希望參與社會,但又難以把握社會中林林總總、錯綜複雜的現實問題;他們希望快速提高自己,卻又看不清楚努力的方向;他們希望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卻又常常在多元價值觀並存的現代社會中感到迷失;他們渴望與他人愉快地相處,卻又不免因為自負或是自卑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面對高期望的父母,習慣於應試教育的學校和浮躁的社會心態,他們多么渴望有人能夠了解、分擔自己的希望和苦悶、成長的幸福與煩惱……我不是職業作家,我的寫作不是體系宏偉的鴻篇巨製,也不是文采華麗的文學經典,我只希望通過寫作這一交流方式來分享和分擔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生存感受,並且儘可能提供一些我的經驗供他們選擇參考。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稍高一些的奢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關心年輕人的生存處境和成長煩惱。

實際上,我也的確得到了許多擁有成功人生的各行業專家的幫助。“ 開復學生網”這個虛擬社區中已經有了三十多位“社區專家”,他們承諾和數百位志願者以及一個小而精的社區管理團隊一起,共同建立一個非盈利的公益網站,而這個網站的兩大主題就是“學生”和“學習”。所以,這本書的出版之曰,也是“我學網”的誕生之日——從這一天開始,“開復學生網”將改名為“我學網”。我們也在這個網站上建立了一個特別給《一網情深》的讀者交流的專欄。我和我的朋友們將在那裡等待大家,和大家交流。

很多人對這本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些回答里引用了多位熱心網友、專家、志願者的回帖、建議和文章,在“我學網”上也有更多相關問題的內容和深入討論,在書中會通過腳註的方式推薦給大家。王詠剛、周虹曾經在我的前兩本書中承擔了文字整理方面大量辛苦繁雜的工作,而這第三本書再次幸運地得到了他們同樣有力的幫助。秦方幫我做了網站上的文字整理。在出版和推廣方面,黃勇、黎松、王肇輝、王勇軍都有重要的貢獻。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姐姐李開敏,她幫我修改了數百個回答,尤其是有關情感、成長方面的問題。開敏是資深的社會工作者,我從她的修改和補充中學到很多。我真的很難用語言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