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核心
金融能把資金輸送到最快增值的經濟環節,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也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金融體系,成為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截至2014年1月末,金融體系裡面的大頭,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148.98萬億,較上年同期增長12.4%。
但弔詭的是,我國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成為企業界的一大難題。錢都去哪兒?
金融體系的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市場、地方融資平台,而貢獻了50%以上GPD(國內生產總值)、解決了70%以上就業的中小企業卻難以得到這池“活水”灌注。而金融的投機屬性,使得資金喜歡在信貸體系裡面循環。例如,2013年前5個月,廣義貨幣M2月均增長15.7%,同期的銀行同業業務相應迅速膨脹,同比增速超過50%。
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實體經濟盈利太低、虛擬經濟盈利過高是非常危險的,重振實體經濟應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金融要回歸支持實體經濟也是各方的共識,並已有體現。數據顯示,2013年,小微企業新增貸款增速回升,占同期全部企業新增貸款的43.5%。
2014年,我國經濟成長仍然面臨一些下行壓力。如何讓金融進一步成為“活水”是眼下面臨的挑戰,如何讓資金之水流向不同經濟層次循環並提升產出效率,則是當下之考。
實體經濟之樹
《政府工作報告》對2014年金融體制改革部署了多項工作,包括將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進 發行註冊制改革,規範發展債券市場等等。隨著這些改革發展舉措的推薦,金融這池“活水”理應澆灌更多實體經濟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