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查爾斯·弗格森按時間順序記錄了布希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都主要錯誤——無窮盡的投入戰鬥部隊、對於巴格達的掠奪、驅逐伊拉克政府、解散伊拉克的武裝力量——所有這些行動都大面積的導致了伊拉克國內叛亂、混亂、犯罪。2007年,戰爭結束已經5年了,伊拉克的局勢依然沒有什麼良好的起色,依舊是災禍頻仍,依舊是民不聊生 。
幕後製作
查爾斯·弗格森是政治學者和前軟體企業主。為了獲得充足的資料,他在伊拉克總共拍攝了長達200小時的膠片,從中剪接完成了這部影片 。影片分析了從2003年春天美軍進駐巴格達,到2006年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退休之間,美國在伊拉克政策上連番的致命錯誤,如何造成伊拉克復原重建夢碎 。在影片中有著大量的人物採訪內容,這些受訪人物大多是與伊拉克占領政策有關的官員、士兵等,還有一些來自ORHA (the Office for Reconstruction a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戰後重建與人道主義援助辦公室的官員等,總共有35人被採訪。他們其中的許多人以前都是堅定效忠布希的,但是戰爭爆發後,血淋淋的現實讓他們得以醒悟。在採訪中,許多人聲稱布希政府中核心人物的經驗匱乏與他們拒絕採納有經驗人士的建議是整個災難的起因 。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旁白 | 坎貝爾·斯科特 |
Gerald Burke | Gerald Burke |
Ali Fadhil | Ali Fadhil |
Omar Fekeiki | Omar Fekeiki |
Robert Hutchings | Robert Hutchings |
Paul Hughes | Paul Hughes |
Marc Garlasco | Marc Garlasco |
喬治·約翰·特尼特 | 喬治·約翰·特尼特 |
詹姆斯·班福德 | 詹姆斯·班福德 |
理察·布魯斯·切尼 | 理察·布魯斯·切尼 |
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 | 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 |
保羅·沃爾福威茨 | 保羅·沃爾福威茨 |
科林·盧瑟·鮑威爾 | 科林·盧瑟·鮑威爾 |
薩曼莎·鮑沃爾 | 薩曼莎·鮑沃爾 |
FeisalAminal-Istrabadi | FeisalAminal-Istrabadi |
George Packer | George Packer |
Joost Hiltermann | Joost Hiltermann |
艾哈邁德·查拉比 | 艾哈邁德·查拉比 |
勞倫斯·迪麗塔 | 勞倫斯·迪麗塔 |
Barry Posen | Barry Posen |
Lawrence Wilkerson | Lawrence Wilkerson |
Seth Moulton | Seth Moulton |
David Yancey | David Yancey |
Hugo Gonzalez | Hugo Gonzalez |
Chris Allbritton | Chris Allbritton |
傑伊·加納 | 傑伊·加納 |
David McKiernan | David McKiernan |
James Fallows | James Fallows |
Nir Rosen | Nir Rosen |
Paul Eaton | Paul Eaton |
Robert Perito | Robert Perito |
Paul Bremer | Paul Bremer |
Walter Slocombe | Walter Slocombe |
Amazia Baram | Amazia Baram |
Yaroslav Trofimov | Yaroslav Trofimov |
Ray Jennings | Ray Jennings |
Linda Bilmas | Linda Bilmas |
Ann Gildroy | Ann Gildroy |
塞爾吉奧·維埃拉·德梅洛 | 塞爾吉奧·維埃拉·德梅洛 |
Jamal Benomar | Jamal Benomar |
Mahmoud Othman | Mahmoud Othman |
Paul Pillar | Paul Pillar |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 |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 |
羅伯特·蓋茨 | 羅伯特·蓋茨 |
Aida Ussayran | Aida Ussayran |
Matt Sherman | Matt Sherman |
阿什頓·卡特 | 阿什頓·卡特 |
職員表
製作人 | Jennie Amias、查爾斯·弗格森、阿萊克斯·吉布內、Mary Walsh、Audrey Marrs、Jessie Vogelson |
導演 | 查爾斯·弗格森 |
編劇 | 查爾斯·弗格森 |
攝影 | Antonio Rossi |
配樂 | Peter Nashel |
剪輯 | Chad Beck、Cindy Lee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該片是查爾斯·弗格森的電影處女作,他一人擔任了導演、編劇以及製片的職務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8年2月24日 |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紀錄長片 | 《一望無際》 | 提名 |
2007年1月28日 | 聖丹斯電影節 | 評審團特別獎-紀錄片 | 獲獎 | |
2007年12月17日 | 第12屆金衛星獎 | 最佳紀錄片 | 提名 | |
2007年12月10日 | 第33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 獲獎 | ||
2007年12月10日 | 第73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獲獎 | ||
2007年12月13日 | 第2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提名 | ||
2007年12月18日 |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 | 獲獎 | ||
2007年12月18日 | 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獎 | 提名 | ||
2007年12月22日 |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 | 獲獎 | ||
2008年1月5日 | 北美影評人協會獎 | 獲獎 | ||
2008年1月7日 | 第13屆北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 提名 |
發行信息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美國 | 2007年1月22日(聖丹斯電影節) | 德國 | 2007年2月11日(歐洲電影市場) |
美國 | 2007年7月27日(紐約) | 西班牙 | 2008年3月13日(電視播映) |
波蘭 | 2008年5月14日(Planete Doc Review) | 芬蘭 | 2008年9月20日(赫爾辛基國際電影節)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作品評價
紀錄片《一望無際》對於“沼澤之國”伊拉克全面解讀“如何進入”以及“為何無法走出”這兩大問題——倔強是得以進入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缺少理性的好奇心卻讓人不可避免地迷失其中 。 (《時代》雜誌評)
《一望無際》是對布希政府挑起的伊拉克戰爭冷酷而毀滅性的曝光,也是查爾斯·弗格森一次權威的解剖。影片中布希政府官員冷靜的詳述了他們的建議被輕視、忽視,從而激起了人們的憤怒。影片中強調了伊拉克戰爭的兩個重大錯誤:允許搶劫,摧毀了伊拉克的基礎設施和士氣;以及更具啟示性的解散伊拉克軍隊的愚蠢決定,將50萬憤怒的士兵送上街頭。更重要的是,正是這個決定造成了叛亂。同時,影片還將錯誤的根源集中到了伊拉克戰爭的策劃人和執行人——主要是理察·布魯斯·切尼和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他們通過削減軍事戰略專家來解決他們自己缺乏軍事經驗的問題,他們把伊拉克變成了一個高風險的遊戲 。 (美國《娛樂周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