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一個令人窒息的深夜,女高中生吳敏珠慘遭七名男子殘忍謀殺。時間過了一年,這些嫌疑犯陸續遭到綁架、拷問,有人在自白後愧疚自殺,有人則在殘酷刑求下供認罪行。嫌疑犯之一吳賢 (金英民飾)意識到這是對他們七人的復仇與懲罰,心有不甘的他開始追查背後的神祕組織,終於發現了這些人的真實身份。原來,他們正是恐怖團伙“影子”的成員,在現實生活中則是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這些人聚在一起,逐個狩獵並審訊殺害了女孩的兇手,一步步逼向幕後主使者 . .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馬東錫 | 影子首領 | |
金英民 | 吳賢 | |
李伊庚 | 影子1號 | |
趙東仁 | 影子2號 | |
柳太五 | 影子3號 | |
安智慧 | 影子4號 | |
趙載龍 | 影子5號 | |
金重基 | 影子6號 | |
朱熙正 | 鄭易世 | |
崔貴華 | 吳智河 |
職員表
製作人 | 金順模 |
導演 | 金基德 |
副導演(助理) | 黃奎日 |
編劇 | 金基德 |
攝影 | 高城尹 |
配樂 | 朴英民 |
剪輯 | 金基德、金民鎮 |
視覺特效 | 陸冠宇 |
燈光 | 金知賢 |
錄音 | 全勝休 |
布景師 | 李善美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 . .
音樂原聲
專輯封面 | 曲目 | |
專輯類別: 原聲帶、影視音樂 發行時間: 2014年05月27日 唱片公司: KT Music | 1.나는 누구인가?/我到底是誰 2.민주의 죽음/民珠的死 3.미행/尾行 4.오현의 심판/吳賢 5.천벌/天罰 6.Guilty 7.5월9일/5月9日 8.납치/綁架 9.테러의 시작/恐怖攻擊的開始 10.Pictures Of Seven 11.천벌 Ⅱ/天罰Ⅱ 12.염탐/暗中監視 13.가짜 총/假槍 14.갈등/糾結 15.그림자의 분열/影子分裂 16.오민주/吳民珠 17.Cello Suite No.2 In D-Minor. No 4. - Sarabande |
音樂原聲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金英民在片中一人分飾八角,金基德稱除了出於製作條件上的考慮,也是想利用這個做法可能導致的角色混淆,深化“我是誰”的疑問,並通過這部電影提出“我正在以哪個角色活著”的自白 。
•金基德在第19屆釜山電影節記者會上表達了對韓國媒體漠視暴力事件的不滿,並表示願出獎金10000美元,獎勵給能夠猜出這部電影是根據哪一件真實案例改編的韓國媒體記者或影評人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獲獎者 | 備註 |
2015年 | 第35屆波爾圖國際奇幻電影節 | 導演周 | 金基德 | 提名 |
2015年 | 第35屆波爾圖國際奇幻電影節 | 東方快車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16屆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 世界全景單元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9屆倫敦韓國電影節 | K-聚焦:導演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47屆錫切斯國際奇幻電影節 | 官方新視野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45屆印度國際電影節 | Masterstroke單元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25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 亞洲視野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51屆台灣金馬獎 | 大師級 | 金基德 | 提名 |
2014年 |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威尼斯之日單元 | 金基德 | 獲獎 |
2014年 | 第1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 韓國電影的今天-全景單元 | 金基德 | 提名 |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金基德導演意圖借影片反映韓國現狀,詮釋暴力和權力之間的矛盾衝突。片中的女高中生、殺人兇手都影射現實,是發生在尋常人身邊的故事 。金基德是在“坦白自己也是懦夫”這樣的心態下來完成了劇本,並表示生活在韓國這個國度,每天都會受到衝擊,對這個充滿不正之風的社會曾經憎惡過也原諒過 。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上映日期 | 上映國家/地區 |
2014年5月22日 | 韓國(正式上映) |
2014年8月27日 | 威尼斯電影節開幕影片 |
主創單位
公司類型 | 公司名稱 |
製作公司 | 金基德電影公司 |
上映發行資料來源 .
影片評價
該片用一場荒唐的殺人,一段荒誕的拷問, 將社會底層的人們,無法逃離的泥淖描繪出來。大量的粗口、暴力鏡頭,讓影片顯得極其憤怒。但這種憤怒中,卻不是熊熊燃燒的抗爭之火,而是“冷火”,它隨時都會消亡。影片探討了權力與暴力之間的關係,但最終的結果是讓人失望的。該片是金基德的一次“懦夫”的坦白,在權力和暴力之間,根本不存在用暴力翻盤的可能性。影片最後都沒有解釋高中女生為何而死,這代表了來自權力和暴力的折磨,是無解的,無止境的 。 (揚子晚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