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版本一遣懷⑴
落魄江南載酒行⑵,楚腰腸斷掌中輕⑶。
十年一覺揚州夢⑷,贏得青樓薄倖名⑸。
版本二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遣懷:排遣情懷。猶遣興。⑵落魄:困頓失意、放浪不羈的樣子。作者早年在洪州、宣州、揚州等地做幕僚,一直不甚得意,故云“落魄”。一作“落托”。江南:一作“江湖”。載酒行:裝運著酒漫遊。意謂沉浸在酒宴之中。
⑶“楚腰”句:意思是說揚州歌女體態苗條。楚腰:指美人的細腰。史載楚靈王喜歡細腰,宮中女子就束腰,忍飢以求腰細,“楚腰”就成了細腰的代稱。《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漢書·馬廖傳》:“吳王好劍客,百勝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掌中輕:據說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身體輕盈,能在掌上翩翩起舞。這是一種誇張的形容。《飛燕外傳》:“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腸斷:形容極度悲痛。一作“纖細”。
⑷揚州夢:作者曾隨牛僧孺出鎮揚州,嘗出入倡樓,後分務洛陽,追思感舊,謂繁華如夢,故云。
⑸贏:一作“占”。青樓:唐以前的青樓指青漆塗飾的豪華精緻的樓房,這裡指歌館妓院。南朝梁劉邈《萬山見採桑人》詩:“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薄倖:相當於說薄情。
白話譯文
困頓江湖飲酒作樂放縱而行,攬著美人細腰醉看歌舞輕盈。揚州十年好像做了一個大夢,只落得青樓薄情負心的聲名。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為追憶十年前的揚州歲月而作。杜牧於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年)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當時他三十一、二歲,頗好宴遊。他在揚州期間,與青樓女子多有來往,詩酒風流,放浪形骸。故日後追憶,乃有如夢如幻、一事無成之嘆。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詩人感慨人生、自傷懷才不遇之作,並非如某些文學史所論遊戲人生,輕佻頹廢,庸俗放蕩之什。詩的前兩句是昔日揚州生活的回憶:潦倒江湖,以酒為伴;秦樓楚館,美女嬌娃,過著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纖細掌中輕”,運用了“楚靈王好細腰”與“趙飛燕掌上舞”兩個典故。”從字面看,這兩個典故,都是誇讚揚州妓女之美,但“落魄”兩字透露出,詩人很不滿於自己沉淪下僚、寄人籬下的境遇,因而他對昔日放蕩生涯的追憶,並沒有一種愜意的感覺。
“十年一覺揚州夢”,這是發自詩人內心的慨嘆,好像很突兀,實則和上面二句詩意是連貫的。“十年”和“一覺”在一句中相對,有“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愈加顯示出詩人感慨情緒之深。而這感慨又完全歸結在“揚州夢”的“夢”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華熱鬧,骨子裡的煩悶抑鬱,是痛苦的回憶,又有醒悟後的感傷。這就是詩人所“遣”之“懷”。忽忽十年過去,那揚州往事不過是一場大夢而已。“贏得青樓薄倖名”——最後竟連自己曾經迷戀的青樓也責怪自己薄情負心。“贏得”二字,調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這是進一步對“揚州夢”的否定,可是寫得卻是那樣貌似輕鬆而又詼諧,實際上詩人的精神是很抑鬱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暫,而詩人卻覺得自己卻一事無成,絲毫沒有留下什麼。這是帶著苦痛吐露出來的詩句,有一種意在言外的情緒。
前人論絕句嘗謂:“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胡震亨《唐音癸簽》),杜牧這首絕句,可謂深得其中奧妙。這首七絕用追憶的方法入手,前兩句敘事,後兩句抒情。三、四兩句固然是“遣懷”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載酒行”卻是所遣之懷的原因。前人評論此詩完全著眼於作者“繁華夢醒,懺悔艷游”,是不全面的。詩人的“揚州夢”生活,是與他政治上不得志有關。因此這首詩除懺悔之意外,大有前塵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名家點評
唐末高彥休:牧少雋,性疏野放蕩,雖為檢刻,而不能自禁。會丞相牛僧孺出鎮揚州,辟節度掌書記。牧供職之外,唯以宴遊為事。……又自以年漸遲暮,常追賦《感舊》詩曰:“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唐闕史》)明代陸時雍:情至,語自耿耿。(《唐詩鏡》)
近代鄒弢:亦風流,亦落拓。後人謂小杜憶妓,多於憶民,大約指此。(《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
近代周詠棠:韻事絕調。(《唐賢小三昧集續集》)
近代俞陛云:此詩著眼在“薄倖”二字。以揚邵名都、十年久客,纖腰麗質,所見者多矣.而無一真賞者。不怨青樓之萍絮無情,時反躬自嗟其薄倖,非特懺除綺障,亦待人忠厚之旨。(《詩境淺說續編》)
近代劉永濟:才人不得見重於時之意,發為此詩,讀來但見其傲兀不平之態。世稱杜牧詩情豪邁,又謂其不為齪齪小謹,即此等詩可見其概。(《唐人絕句精華》)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