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絕世語錄品百味人生:品菜根譚學做人》

內容簡介

《菜根譚》全書雖是三百餘句語錄,但文辭幽雅,對仗工整,含義深邃,可謂百味人生,盡蘊其中。《菜根譚》開始由中國風行海外,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商界人士更將其作為心理學教材推廣使用。如今,人們已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品菜根譚學做人》從“菜根譚”絕世經典的哲理中,介紹了為人處世的道理!

目錄

第一卷
前言 施恩莫念受怨宜忘 不昧心不違情 滿腔和氣隨處春風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施恩莫圖報利害乃浮雲(1) 施恩莫圖報利害乃浮雲(2) 為人厚道待人樸實
後退路平寬清香自悠長 心態平和好運長久 山高峻無木水湍急無魚 一苦一樂相磨鍊
風恬浪靜中 低調韜光頌之美 修養身心收放自如 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
持身納清濁賢者包善惡 與世無爭悠然自適 順不喜逆不憂 不計較得失莫讓情緒失控
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 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品《菜根譚》學做人第二部分
勤者敏於德義儉者淡於貨利 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1) 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2) 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事事有餘不盡神鬼也讓三分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1)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2) 能察能不察之謂明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喜怒不愆好惡有則 毋躁急以速其忿毋操切以益其頑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立榮名不如種陰德 誠心和氣愉色婉言 慎重交友由淺入深 遇故要愈新待朽當愈隆
嚴格律己寬心待人 善化為海以頑濟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
守口不密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品《菜根譚》學做人第三部分
勘極而成知者 讀書要活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 心地乾淨方可讀書學古
以德立業讀書增智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 磨礪當如百鍊之金 德隨量進
拋卻自家無盡藏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從情識解悟有悟則有迷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君子待人濃枯有度 謙讓不可過度 攻人之惡毋太嚴教人以善毋過高
毋偏信而為奸所欺 閒則別念竊生忙則真性不見 無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彌 世事滄桑心事定
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 坦然面對固守一份超脫 節義之人濟以和衷功名之士承以謙德
一勝一負兵家常勢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立業不思重德 昏散知提醒
志以淡泊明節從肥甘喪(1) 志以淡泊明節從肥甘喪(2) 烈士讓乾乘
《菜根譚》學做人第四部分
功名隨世轉氣節載千年(1) 功名隨世轉氣節載千年(2) 不貪為寶 羈鎖於物慾
富貴家宜寬厚 知足者仙境 人知名位為樂(1) 人知名位為樂(2)
好花當折直須折 寧守渾噩而黜聰明 處世不必邀功 彼田我仁
發落齒疏任凋謝 水流任急境常靜 儉者貧而有餘 溫和如玉
知身不是我 迷則樂境成苦海 我的命運我做主 處治世宜方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 同功則相忌 自古英雄多磨難 人生只百年
富貴知貧賤 一念清淨烈焰成池 聞惡不可就惡 磨礪當如百鍊之金
胸懷大度以德服人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德者才之主 人心一真金石可鏤
良藥苦口利於病 千人盲目一人明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 不急不躁穩紮穩打
遇難當忍耐居安要思危

試閱

前言
《菜根譚》乃寫於明朝萬曆年間。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長。
有人說,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十分重視為人處世的謀略和技巧,因而留傳下來許多珍貴的思想財富。這其中,就包括了這部曠世奇書——《菜根譚》。
古人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作者以此為主旨,借解釋菜根的涵義,將儒的仁義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融合為一體,在出世、入世選取合乎情理的平衡,闡述為人處事之大道,提供處世的近退方法。無論在今日或未來都可算一部不可多得經典,歷來為世人所珍視。
“菜根譚”一名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于孔兼則進一步闡述道:
“‘譚’以‘根譚’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這一解釋,為原書名增加了另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另有乾隆年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者,在重刊“菜根譚序”中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其意則強調,只有心性澹怕沉靜的人,方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寓意。
《菜根譚》全書雖是三百餘句語錄,但文辭幽雅,對仗工整,含義深邃,可謂百味人生,盡蘊其中。讀者可以從本書的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強烈的閱讀**,那些精靈一般的立世智慧隨時從書中呼嘯欲出。
自問世以來,《菜根譚》便在中華文化圈內流傳開來。至今被後人翻印的次數,已無法考計,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也對全球華人及國際社會產生著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可見,喜歡此書的人數之眾。
毛澤東衫前非常喜歡此書,他就曾在題為《講堂錄》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近代奉化人孔玉叟東遊日本時,在京都書店購得日本竹子恭注釋的《菜根譚》,他將此書帶回國內校印出版,並在序言中寫道:“此書雖僅僅數十頁紙,不足以見學術之本源,然急功近名者服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當益智膏。”
現在,《菜根譚》開始由中國風行海外,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商界人士更將其做為心理學教材推廣使用。如今,人們已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
施恩莫念受怨宜忘
【原文】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釋義】
自己如果幫助或救助過別人,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裡,但是假如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則一定要經常反省;如果別人曾經對自己有恩,就應常記於心,不可以輕易忘懷,但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則不應常記心間。
【解讀】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很多傳統美德的名族。在做人方面,我們應當要求自己忘功不忘過,而對於他人,則應該忘怨不忘恩。如今,類似的成語仍然被廣泛使用。如“以德報怨”、“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
中國古賢歷來提倡:做人要懂得飲水思源,人的一生,總會或多或少受到過別人的幫助。而受人點滴恩,應當湧泉相報,不可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古人還認為,當別人做了什麼對不起自己的事時,不要一輩子掛記心中,應及早忘卻。
魏信陵君(名無忌)殺了晉鄙(魏國帶兵官),擊破秦軍,解除邯鄲被圍困的危機,救了趙國之後,趙王親自出郊迎接。唐雎對信陵君說:他聽人說有些事無法得知,但有些事不可不知,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信陵君問其何意。唐雎回應說:有人恨自己,自己無法得知,但他恨別人,卻不可不知;而別人有恩於自己,就不能忘記,但自己有恩於別人,就不能不忘了。唐雎進一步說:先生殺了晉鄙解除邯鄲受困的危機,救了趙國,這是大恩,希望你能忘記對趙國的恩惠。因為心裡老是記著對別人的恩德,勢必帶來恩大仇大;而對別人的怨恨要是不能及時化解,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信陵君便聽從了他的建議,而後史對此也多有良好評價。
再如,孟嘗君被逐之後恢復相位,重回齊國時,譚拾子到邊境去迎接。他問孟嘗君會不會埋怨齊國的士大夫放逐他而想殺人。孟嘗君說“會”。隨後,譚拾子通過市場來比方“求生存和避免危亡”的道理,最終打消了孟嘗君要報復五百個他所怨恨的人的念頭。
對比現今的人們,當兩人發生爭吵之時,最常聽到的就是互相數落對方的不是,或是曾給予對方多少好處等對話。所以,我們真該從古人的處世原則中汲取些相應的啟示了。
三國時期,東吳有個人名字叫董仙,住在廬山,以行醫餬口,給人家治病,他不向患者要金錢報酬,也不問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後栽種杏樹。治好輕病的栽一棵,治好重病的栽五棵,若干年後,共栽得杏樹10萬棵,綠樹成林,造福子孫後代。所以人們後稱杏樹為“董仙杏樹”,並作為救死扶傷醫治病人的美譽別稱。董仙為別人做了好事,不是要受惠者給自己以恩謝,而是要求受惠者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
我們應該把古人講的“有功於人不可念”,作為今天待人處世的座右銘。一個人能施惠於人,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對自己的善行念念不忘,這樣原來的好意就會變質。
除了施恩莫念,我們還應該受恩莫忘。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卻自己何以生,何以樂,何以得福。飲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西方基督教主張人們向上帝感恩,因為上帝創造了人類,並拯救人類於迷途當中。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要存有感恩之心。感恩是無處不在的,並不是誰幫助了你、關懷著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境界。
誠然,我們要對恩人感恩。但是,不僅僅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著感恩的情結,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誼、戀人的愛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們用感恩的心態感知和對待。
人的一生被眾多的感情糾纏,比如愛情,親情,友情,成功,得失,進退,榮辱……總有一些帶給你苦痛,總有一些帶給你欣喜,苦樂酸甜才是人生。惟有常常感恩,才能時時收穫慰藉和幸福。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親情、愛情、友情三者是沒有先後之分的。人何以生,全在“親、友、愛”上。人其實不過是一副空殼,有了這三者才豐富了血肉,變得飽滿和充實起來。如果沒有情誼的填充,我們的靈魂將會顯得空虛,我們的軀體也不過是一身臭皮囊而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