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風格 內容簡介
好的家庭氛圍,是父母的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有效的親職教育的前提。
心理學家說:比育兒方法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育兒風格,它決定了孩子的:學業成績、自尊和自信、社會能力、心理健康、人格特徵、親子關係。邁向成功父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您自己的育兒風格!
育兒風格 本書目錄
第一章人們為什麼要孩子?第二章你的育兒風格是什麼樣的?
第三章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第四章如何培養孩子?
第五章如何幫助孩子?
第六章如何調教孩子?
第七章如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第八章家長常問的問題
第九章家長常犯的錯誤
第十章你是一個好家長嗎?
育兒風格 文章節選
如果你去問一問你的父母,他們當初為什麼要生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再想想你們自己是怎么決定要孩子的,你會發現,一代一代的人在生育觀上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如果奶奶、爺爺、外婆、外公健在,最好也去問問他們!)。
傳統觀念:千百年來,我國人民信奉著這樣的條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孩子的首要目的是延續香火,傳宗接代。
既然是延續香火如此重要,生男孩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男孩能把家庭的姓氏延續下去。那些達官貴人、顯赫的家庭自不必說,他們一個個妻妾成群,子孫滿堂。就連村東的王老漢,也盼望著子子孫孫守住這一畝三分地,讓這片灑滿自己汗水的土地永遠姓王;村西張鐵匠的理想是鐵匠鋪里的爐火越燒越旺,子子孫孫把鐵匠鋪子開下去。……
現代觀念:你可能會說:“我們那時候要孩子,主要是為了家裡的老人。當時,爺爺奶奶健在,歲數大了,希望走之前能見到第四代。如今孩子長大了,在外地上大學。作為父母,我們要為孩子完成學業盡到自己的責任,但將來不指望他給我們養老――小兩口,再要個孩子,再照顧四個老人?怎么可能!我們已經計畫好了,老了就去養老院,連地方都找好了。”
…………
育兒風格 作者介紹
石紹華,女,1950年12月生於四川。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師從於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1994-1996年代表中國科學院出任美國科學院美中學術交流和會北京辦事處主任助理,1996-1999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和美國密蘇里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興趣是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發表著作、譯著和論文數十種,主要有《聚集新生代》(主要撰稿人)、《社會心理學》(參與寫作)、《現代英-漢心理學辭彙》(合著)、《養育青少年》(譯著),以及關於育兒風格、青少年價值觀發展等論文,其中《中國兒童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十年狀況》的報告被日本第55屆全國心理學大會特邀講演。
鄭鋼,男1956年4月生於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79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1986年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8年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文化、學校教育和年齡因素對記憶發展的影響――中國與德國兒童跨文化研究》。目前主要通過跨文化和跨學科研究探討文化因素對認知發展及社會性發展的作用及規律,具體研究課題涉及學校和家庭對兒童基本認知能力發展影響的過程、社會發展與青少年價值觀發展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家庭結構變化與親子間需要模式變化的關係等,發表論文多篇。目前與多國研究者合作進行一項關於當代社會發展與人的生育觀變化關係的國際比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