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

《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作者張炎,創作年代宋末元初,作品體裁:詞。張炎本南宋詞人,宋亡後其立志不作元民,不仕新朝,以遺民自居,並以東晉明士陶淵明自比。這闋《聲聲慢》即是“說淵明”的詞。四明指現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州,作者曾居此一段時間,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時為生活所迫,被迫離鄞返杭。此詞不僅是寫依依離別之情,而是在離情又蘊含對離後歸鄉的斷想。離別是感傷的,但返鄉的狀況又令人牽掛,作者表達自己的志向,不做“舊隱”寧做“晉菊”。而且作者全篇離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煉,言外之意別具一格。

原文

聲聲慢
別四明諸友歸杭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鬢絲斷雪,喜閒身、重渡西泠。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舲。
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雲。疏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詞牌

聲聲慢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據傳蔣捷作此慢詞俱用“聲”字入韻,故稱此名。亦稱《鳳示凰》、《寒松嘆》。雙調,上片十句,押四平韻,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韻,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韻體(一般押入聲)。用“仙呂調”。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
○○●●,⊙●○○,○○●●○△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
休嗟鬢絲斷雪,喜閒身、重渡西泠。
⊙○●⊙●●,●⊙○、●⊙○△
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舲。
●⊙●,⊙○○⊙●,●○⊙△
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
●●○○⊙●,⊙○⊙●●,○●○△
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雲。
●●○○,⊙●●○⊙△
疏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
○○⊙⊙●●,●○○,●●⊙△
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

作者

張炎
(1248-1319)南宋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還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引

賞析

上片,起著五句交待了來四明的源流。“相逢只在東瀛”,“淡泊秋光”道出作者游四明實出於無奈,雖山風古道別有韻味,但羈旅之人何敢言游。固而游情淡泊如深秋的陽光。“休嗟”幾句透露在離鄞返杭之際複雜難言的心情。高興的是重返久別的故鄉,悲的是“鬢絲斷雪”年已近遲暮之時。“休嗟”表明作者此時的心情慾言又止,難已言盡。“又溯遠”幾句寫作者終於可以乘舟歸杭的過程。
詞的上片描述離別之情,先回憶了以往的四明之游,其後又懸揣他即將開始的返杭之行。詞的下片寫返鄉之情也與此同法。先描寫了眼前的別離,接著又描寫了返杭後的情景。章法整飾,結構勻稱。
下片“莫向”幾句寫離別之情。折柳送別本是古時習俗,然而作者卻勸朋友不要折柳,為什麼呢?原來作者推已知柳,由柳又反綰自己,同病相憐。他說:看那深秋的楊柳落葉紛披,怎堪再折,讓我們怎能忍心去折與我輩有相同飄零身世的楊柳呢?“舊隱”二句語言中軟中帶刺,指斥那些原先隱跡山林,而後又不甘寂寞為元所聘飛黃騰達的人物。“舊隱”士實際是“假隱士”。“疏籬”三句抒發自己的志向,想來只有西子湖畔的疏籬殘菊,還能記得我這個未曾變節的陶淵明吧。陶淵明由東晉入劉宋誓不出山,而張炎由南宋入元也不忘故國,一個“晉菊”表達自己甘為“大宋遺民”的志向。“待去也”最後三句,由“舊隱”們和陶淵明聯想到自己,“最愁人,猶戀故鄉人”與歸說歸家是喜,不如說歸家面臨故國淪亡的舊址是別味的愁呢?這種反說寫法,使詞更蘊含深摯的餘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