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

《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

本書是201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林光華編著的書籍。

主要內容

《老子》之道為什麼“不可說”?如何說“不可說”之道?這是《老子》註疏、詮釋與研究史上的大問題。如何突破主客對立的二元論的認識模式,用現代話語將其描述清楚,提供一個既契合《老子》又能嵌入現代哲學話語體系的詮釋,是本書的問題意識。本書選取了三個古代的詮釋個案、三個當代的詮釋個案,用比較的方法,檢省這些詮釋及其方法論。《老子》中有“常道”與“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對象化的,後者是對象化的。“非對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絕對的不可說,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說,老子本人提供了這樣的言說典範。非對象化的“常道”具有四個特點:動而無死、生而無名、妙而可觀、虛而可法,這正是其不可對象化地進行言說的原因,其提醒後世在理解與解釋“常道”時既要藉助語言又要超越語言。由“非對象化”之道延伸出來的規律之道、處世之道與治國之道構成了《老子》的宇宙論、人生論與治國論。

章節目錄

目錄

導論

第一節《老子》疑難

第二節《老子》之道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道的古代詮釋範例分析

第一節《老子》之道的四個特點

第二節莊子:由“道”而“大”

第三節韓非子:由“道”而“理”

第四節王弼:由“道”而“無”

第二章道的當代詮釋範例分析

第一節馮友蘭的原理說

第二節牟宗三的境界說

第三節張祥龍的境域說

第三章《老子》的非對象化之道

第一節恆動:《老子》第一、五、八章詮釋

第二節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詮釋

第三節創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詮釋

第四章非對象化之道與萬物

第一節道在物中:道與物的關係

第二節引導:道與人的關係

第三節復朴:符合道的社會

第四節不仁:符合道的德

第五章 《老子》詮釋方法論初探

第一節劉笑敢的“兩個定向”理論

第二節詮釋的本質:兼談“非對象化”

第三節從歷史的還原到詮釋的還元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詞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