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終結者3》是由 阿諾德·施瓦辛格和 克莉絲汀娜·羅根等主演的一部動作科幻電影。該片講述了自從十多年前,天網那些高度發達的機器人網路能感覺自我和準備毀滅人類,在約翰康納John Connor,尼克-斯塔爾飾,Nick Stahl的幫助下,世界末日被阻止了。時光轉眼到了1997年8月29日,世界一直相安無事,雖然天網也曾二次試圖謀害約翰-康納並對人類開戰,但都以失敗告終。少年約翰·康納已成青年;康納母親死於 癌症,其戲劇地位由未來女友頂替;新型號機器人T-X前來追殺,T-800新改裝型的機器人前來保護,最後T-800終結了T-X機器人,自己也在爆炸中結束了。追殺和劇情敘述,兩者幾乎從不重疊。動作戲簡直不需要配音,而解釋劇情的戲份大多發生在逃跑的車上,作為節奏的調劑,並不覺得冗長。該片以女性為動作片主角,雖然沒有任何突破窠臼、不拘一格之處,但它動作段落的排列順序。該片2003年在美國上映後獲得全球票房2.83億美元並獲得MTV電影獎最佳動作場景獎。影片信息
製片:Moritz Borman Guy East Nigel Sinclair發行公司:華納(Warner Bros.)
首映日期:2003年7月2日
製作成本:240 (單位:百萬美元)
首映票房:44041440.00 (單位:美元)
全美票房:150371112.00 (單位:美元)
海外票房:283000000.00 (單位:美元)
類型:科幻(Sci-Fi)動作(Action)驚悚(Thriller)
預算:$140,000,000
分級:美國R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SDDS/數位化影院系統/杜比數碼環繞聲
MPAA評級:Rated R for strong sci-fi violence and action, and for language and brief nudity.
製作成本:$200,000,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2003 IMF Internationale Medien und Film GmbH & Co. 3 Produktions KG)
拍攝日期:2002年4月15日-2002年9月9日
攝影機:Panavision Panaflex Platinum, Primo Lenses
攝製格式:35mm(Kodak Vision 250D 5246, Vision 200T 5274, Vision 500T 5279)
洗印格式:35mm(anamorphic) (Kodak Vision 2383)
更多外文片名
T3(USA)(promotional abbreviation)3: Rise of the Machines(USA)(trailer title)
Terminator 3.(USA)(working title)
Terminator 3 - Rebellion der Maschinen(Germany)
York Square(USA)(fake working title)
Terminator 3: La rebelión de las máquinasArgentina/Colombia/Peru/Spai/Venezuela
Terminator 3 - Le soulèvement des machinesBelgium(French title)/France
Тeрминатор-3: Восстание машин Russia
Exterminador do Futuro 3-A Rebelião das Máquinas, OBrazil
Extreminador Implacável 3-Ascensão das Máquinas Portugal
Terminátor 3: Vzbura strojov Slovakia
Terminátor 3: Vzpoura stroju Czech Republic
Terminaator 3: Masinate mäss Estonia
Terminator 3-Ustanak masina Serbia
Terminator 3: Bunt maszyn Poland
Terminator 3: Koneiden kapina Finland
Terminator 3: La guerre des machines Canada(French title)
Terminator 3: Le macchine ribelli Italy
Terminator 3: Vstaja strojev Slovenia
劇情介紹
10年之後,當年T-800戰勝T-1000,救出人類未來領袖約翰·康納,摧毀天網系統,阻止了世界末日到來。現在,失去母親的約翰已經22歲,為了暗中監視天網動態,他隱姓埋名當起了"隱形人",只有他的女友凱特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但最終天網還是查到了他的下落,並且立刻派出最新型的T-X"終結者"執行刺殺任務,人類也同樣送回了將T-800改良後的新型機器人T-850保護約翰。最新型終結者T-X具有前所未見的戰鬥能力與自我修復功能,遠遠超出了當年的液態金屬T-1000。有著美麗外表的她身手矯健、下手毒辣,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成各種形態,甚至還能以能量形式存在於各種網路之間。更要命的是,她還能操縱其它機器和機器人,甚至T-800也無法逃脫她的控制。
片中第一次出現了女敵人,23歲的克莉絲汀娜·羅根在片中扮演殺人機器T-X,被派去殺害未來的反對者領導約翰·康納爾,她依舊是個液態機器人,但更漂亮也更恐怖,阿諾的T-850與羅根的T-X對抗將會異常慘烈。在公路追逐戰中,羅根會把阿諾高高吊起,高速撞向路邊的建築。所以觀眾再看他們打鬥時不要以為阿諾跟一個美女打鬥會不好看,這位美女其實是個冷血的機器人。
天網不僅派出了T-X來刺殺人類的未來領袖約翰,而且還派出了他們屬下眾多的機器人發起了對人類的總攻。更嚴重的是,天網系統正努力進化到自覺式人工智慧程度,並控制了全世界所有的電腦系統,進而發動核戰爭摧毀人類。年青的約翰必須聯合T-800,對抗天網派出的各種機器人,拯救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演員介紹
阿諾·施瓦辛格
身高:188cm體重:110kg
胸圍:152cm
臂圍:56cm
學歷:商學和經濟學碩士
職業:演員、導演、酒店老闆、房地產商,前任加州州長
個人經歷
1947年,阿諾德出生在戰後奧地利的一個普通家庭里,父親是一位警長。年輕時一位歐洲商人曾邀請阿諾德到他美國的豪宅一游。美國一游,在阿諾德的心裡燃起了一股無法撲滅的火種。他決心要到南加州,也就是當時的“健身聖地”定居,他要揚威異域。他的熱忱與天份,得到了美國健身界“教父”韋德爾(Joe Weider)的賞識,並讓他在南加州接受訓練。初到美國,語言與生活習慣肯定是兩大障礙,但阿諾德心中有的卻只是歡樂:“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美國氣質的人。我也許出生在一個錯誤的國家。我一到這兒,便溶入了那種美國式的觀念:沒有你辦不到的——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阿諾德在南加州的訓練量與這種努力再努力的美國精神完全符合:每周訓練7天,每天6個小時。據說當時別的選手不願與他同時訓練,因為他一進健身房,便全心投入、全神貫注,這種超人的意志令旁人感顫慄到與敬畏。從此,的名聲,隨著他那不斷膨脹的肌肉在美國傳開了。他前後共獲得一屆國際先生、五屆環球先生(世界健美冠軍)與七屆奧林匹亞先生的榮譽,這一奇蹟在健美界是空前絕後的。其中最後一次奧林匹克先生,是他退役五年後為拍攝《王者之劍》而再出山獲得的。從健美界退役後,他開始寫健身書,並運用自己的經濟頭腦投資房地產。由於他在健美事業上的成就與名望,使他的每一本書都行銷一時。在阿諾德·施瓦辛格正式投身演藝業之前,他已經是一個衣食無憂,開著賓士車,住在一套價值20萬美元別墅的百萬富翁了。在所有好萊塢主流影星中,阿諾德是唯一一位半路出家的演員,他在其他領域的建樹同樣引入注目。而最重要的是,那種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貫穿了他在各個時期的奮鬥歷程。阿諾德·施瓦辛格是當今國際影壇娛樂片領域裡當之無愧的王者,但他最令人欽佩的不是他的王者之氣,也不是他的肌肉、他的演技、他的精明,而是他那股永遠向上的精神。阿諾德·施瓦辛格不是一個小富即安的人,他有著鴻鵠之志。在健美界頻頻奪冠時,他便被人邀請去拍幾部電影,雖然並不是很成功,人們看中的也只不過是他的肌肉,但這恰恰為他指引了一條道路。“像我這樣獨特的外形與長相,難道有別的演員能替代嗎?”
克里斯塔娜·洛肯
Kristanna Loken女, 生於1979年10月8日 ,美國紐約
星座: 天秤座
克里斯塔娜·洛肯
克里斯塔娜·洛肯
出生於紐約哈德森,在蘋果園長大。她的父親是位演員,作家,農場主。母親曾是一位模特,後來專心持家。在母親的指導下,克里斯塔娜15歲就開始了模特生涯,在《終結者3》之前主要是拍電視劇。性格、鎮靜以及致命是克里斯塔娜洛肯在《終結者3》給人的最終印象。此時,轉變成半人半吸血鬼之身,美麗性感依然存在,且多了份復仇之火。一頭紅髮,修長健壯的且熱辣的身材更是與遊戲中的形象配合的天衣無縫。雖說《終結者3》中的激情出演成為其真正走入觀眾心中的台階,但似乎能長久留在影迷們心中,做這點努力是絲毫不夠的。因此,在《吸血萊恩》中,克里斯塔娜·洛肯更是賣力地展示著自己的各項激情與熱情。有了T-X機器人的經歷,這裡的吸血鬼的動作戲對她來說也算是小事一樁了。有良好的體能做準備,自然表演上便可以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面對久遠的歷史時代,特殊的個人身份,以及獨特的對手等等,都為我們這位現世萊恩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還好,片中有像本·金斯利這樣的影壇老戲骨的提攜和鼓勵,以及尤威·波爾這樣充滿激情和想法的導演的幫助。洛肯才能將這位矛盾重重、活力四射的獨特角色演繹得耐人尋味。
尼克·斯塔爾
Nick Stahl男, 生於1979年12月5日 ,美國德克薩斯州哈林根市(Harlingen)
星座: 射手座
尼克·斯塔爾1979年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哈林根市(Harlingen),後在達拉斯市長大,現居住在洛衫機;他的母親是一位經紀人助理,家中還有兩位姐姐。四歲大的尼克在觀看了一場兒童劇後便迷上了表演這行當,隨後通過電視廣告和社區劇起步,90年代早期他曾在兩部電視電影中出鏡;到了13歲,尼克·斯塔爾幸運地被梅爾·吉勃遜親自挑中,在其第一部自導自演的影片《 無臉的男人》中出演一位同被毀容的中年男人結成忘年之交的小男孩查克。然而在此之後,尼克·斯塔爾沒能繼續得到引人注目的角色而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直到98年他通過 兩部相對賣座的影片再次回歸,分別是 《細細的紅線》和 《騷擾行動》。接下來斯塔爾曾競爭過比利·鮑伯·松頓執導的《脫韁野馬》中主角角色,但是輸給了馬特·達蒙;他曾在兩部影片中出演性虐待形式的角色,分別是01年《 半熟少年激殺案》和05年的《罪惡之城》。此外,尼克·斯塔爾還出演了《終結者3:機器的警覺》中人類未來的領袖約翰·康納,這一角色前一部中的扮演者則是愛德華·福隆。07年,尼克·斯塔爾在四部上映作品中擔任了主角,分別是同影后查理茲·塞隆、後輩童星安娜索菲亞·羅伯合作的 《夢遊》、同 埃里卡·克里斯滕森合作的《 搶銀行指南》、同米亞·梅塞德斯、塔恩·曼寧合作的《思緒的速度》以及同維拉·法梅加一起主演的《補償》;可惜的是將在08年推出的 《終結者4》當中,尼克·斯塔爾將不會繼續出現。
幕後製作
新的終結者之父對於卡梅隆的繼任莫斯托來說,獲得眼前的一切似乎有些過於輕鬆了。與《終結者》相比,莫斯托曾經執導過的影片《崩潰》和《U-571》完全成了小兒科。“很明顯,能成為《終結者》的導演的確讓人有些膽怯,甚至有一些受虐的感覺。但是,我們都知道不勞無獲的道理。我拍攝的不僅僅是一個所有人都想拍攝的影片,要知道詹姆斯·卡梅隆可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大導演!導演這部片子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重重壓力,我對自己說:‘瞧,如果我來執導這部影片,它一定會成為一部引人注目的影片。’至於其他的瑣事我從不去理會。正式簽約的那一天,我不管別人怎么看我,從那時起,我決定要專心致志的投入這部片子,我發誓一定要拍出一部精彩的影片--也許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逆反心理吧。”出於這種心理,莫斯托甚至沒有與卡梅隆交流過任何思想。“從商業角度上來說,他並沒有介入這部影片。但是,畢竟是他締造出了《終結者》這個‘嬰兒’。我就是一個《終結者》迷,恰恰又成為了這一系列第三部的導演。我曾經想過,或許我應該和卡梅隆打個招呼,但是我們之間一個共同的朋友告訴我,當卡梅隆接拍《異形2》的時候,他並沒有與雷德利·斯科特交流。而且卡梅隆也通過我的朋友告訴我說他理解我所做的,他認為我應該自己進行下去,把這部影片變成我自己的東西。”
當莫斯托一年前著手開始拍攝《終結者》的時候,他承認自己甚至覺得不知道在做什麼。“坦率的講,我最初的反應說持懷疑態度的。我當時想,他們為什麼要拍《終結者3》?上一部片子不是很好嗎?拍攝這部影片就像眼下許多人所作的借著影迷給予的良好聲譽來攬大錢似的。但是當我讀了劇本後,我才知道這真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拍攝的故事。第一部片子中的人物已經分別去了他們生命中的不同地方。上次在片中見到的約翰·康納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現在他已經是20齣頭的小伙子了。20歲時的約翰·康納應該會是什麼樣,尤其是一個被世界孤立的人,如果你在20歲左右的時候得知你的未來將過著一種逃亡生活的話,你會如何面對?
從莫斯托那裡我們所能知道的也就是這些了,因為整個拍攝計畫是嚴格保密的,唯一確定的是未來人類的叛軍首領約翰·康納再次逃過了未來機械殺手的追殺。最大的變動除了女終結者的出現就是康納的扮演者不再是愛德華·弗朗,而是在《不倫之戀》飾演角色的尼克·斯塔爾。”我們的確考慮過讓弗朗繼續飾演康納。但最後我覺得尼克會更好的表達出一些我眼中的屬於約翰·康納的元素。在同齡的演員中,很少有人能夠像尼科那樣對人的靈魂有如此深刻的感悟,他對社會所負的責任感也是別人所不及的。我想,這多半源自尼科自己對生活的體驗。當他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的時候,他就已經成了家中唯一一個養家餬口的人。“
當談到這種角色的更換是否會在觀眾群中產生一些強烈的反應時,莫斯托的話顯得很有哲理。”我認為,正如我們在《漢尼拔》和《恐懼總和》中看到的那樣,在特定的影片中,只要角色表現的出色,觀眾總是會接受的。
機器之間的搏鬥
相對於55歲的施瓦辛格來說,再次飾演彪悍的終結者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是他還是堅持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在挑戰面前,他決不退縮。“我喜歡這樣做,重新做回終結者的感覺真是太好了。我必須保持我的體形,因為當我從未來回到過去時是赤身裸體的,我必須使形體與前兩部中的保持一致,否則我就不是同一個機器人了。我很幸運,因為在現場,我有足夠的時間在吃午飯的時間進行鍛鍊,對於我來說一天兩次的鍛鍊是非常重要的。”阿諾當然需要強健的體魄和能量與洛根扮演的邪惡兇殘的T-X展開肉搏戰,身穿凸顯魔鬼身材的紅色皮裝,一雙與機械搭不上邊的細高跟鞋,一頭金髮利落的盤在腦後,洛根正準備透過半封閉的盥洗室牆壁來砸碎阿諾的頭部。在拍攝現場,洛根揮舞著一個帶把手的藍色人體模型。拍攝完成後,工業光魔將會用電腦合成的阿諾數字模型來代替這個藍色的模型,這將是一幕極為震撼的機器人打鬥場面。
儘管在片中是那樣的冷酷、無情,但是幕後的洛根說她並不喜歡成為一個機器人。“因為這是一個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女性終結者,所以我肯定會在這一角色中加入我對她的一些理解。有些人說T-X是介於阿諾和羅伯特·派屈克之間的一個混合體,但是她還是體現出了不少女性的特點,為了得到她想要的可以不擇手段。為了她的獵殺目標她可以做任何事情。”
小巧的洛根看起來絲毫不具備那種能與阿諾這個世界級大牌動作明星肉搏的力量,確實是這樣。儘管大量藉助虛擬特效和拍攝技巧使她看起來比阿諾更強大,但當洛根與T-850搏鬥時,她還是要加倍努力。“最初,我在感覺上對於能夠戰勝阿諾總有一些不自信。後來,經過一段時間,慢慢的我開始相信這是可能的,阿諾一直非常隨和,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感覺真的很棒。阿諾是一個有能力而且神奇的人,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
馳騁腳踏車
2002年9月6日,《終結者3》劇組在第六大街的天橋處(theSixthStreetBridge)拍攝一場追逐戲。消防車、警車和一輛沒有駕駛室車門的卡車參加了拍攝工作。阿諾的特技替身--蒙迪坐在一輛警用摩托上。為了躲避摩托,消防車與警車沖向一個方向,而卡車則飛起,撞向另一個方向。這個鏡頭從晚10點拍攝到凌晨1點才告結束。精彩的追逐戲不但是《終結者》系列的最愛,也是好萊塢的最愛。阿諾與機車的組合迷倒了多少人?這個數字相信不會比影片的票房少。強悍、獨立、樂於冒險和野性,作為一個機車手所具備的一切素質,在阿諾身上一覽無餘。《終結者3》中共出現了8輛摩托,是由Indian機車公司提供的。每一輛都是按照警用摩托的標準精心打造的。
也許要感謝阿諾,其中的兩輛在“服役”結束後成為了拍賣會上的貴賓。這次拍賣會是為加州第49條提案的通過而舉辦的。這兩輛附有阿諾大名的坐騎,創造了一個好萊塢之最,Indian摩托公司在此次拍賣會上收入達8萬美元之高!第一輛摩托連同一件阿諾在片中穿過的終結者劇服以4萬5千美元賣給了NewportBeach的一位投資人士。他計畫將這輛機車和劇服捐給OrangeCountySheriff的政府部門,以用作反毒品行動。第二輛則以4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舊金山的一位不知名人士。 特技終結者 《終結者3》中的特效場面讓人耳目一新。在這一方面,雖然有數位化風格的《駭客帝國》與其一較高下,但那種重機械所賦予影片的力度感是穿著黑色大氅的救世主所無法企及的。繼《終結者2》獲得奧斯卡獎項後,《終結者3》給自己確定了更高的目標。“最起碼,我們得製作出一些人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新東西。”終結者形象的創造者斯坦·溫斯頓這樣說。“《終結者》的製作就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動畫技術和機器理論來說是一個突破,《終結者2》已經成了人物特效、機器人特效、真人動作和電腦繪圖綜合運用的一個分水嶺。所以《終結者3》必須在各個方面上都超越它。這也是我們一直準備做的。挑戰自我是我們在製作每一部影片是都在努力去做的。我們把這樣一種理念‘除了你所看到的《終結者》的一切,你還能作些什麼?’貫穿於拍攝始終。所以在這部影片的結尾,你將看到一個以前從沒有看到過的全新的阿諾。對於T-X來說也一樣,她絕不是T-1000的複製品,我們塑造了一個具有性感外表但卻讓阿諾吃不消的人物形象。我確信你一定會喜歡T-X的。” 對於像《終結者3》這樣一部預算達到1.85億美元的大片來說,莫斯托聘請盧卡斯的工業光魔為其製作特效也就不足為奇了。帕洛·海爾曼,這位曾為受到奧斯卡提名的《星戰前傳2》剪接了500多個特效鏡頭的特效總監,為本片製作了大量的特效鏡頭。“我們正在為T-X和阿諾製作虛擬替身,這真的很有意思。製作虛擬替身主要是出於安全的考慮,還有就是影片拍攝技巧的需要。同時我們也製作了大量的液態金屬的電腦模型,將T-X的皮膚變為液體金屬,深入其中你會發現很多意外的細節。我們還將斯坦·溫斯頓帶來的一些機器人玩偶與數字模型結合起來拍攝。這的確是一種創新。”
你也許會以為施瓦辛格對這些特效--不管是真實的還是電腦合成的--一定會不以為然,但事實上當施瓦辛格看到這些製作精良的特效時,他也感到十分吃驚。“電影中有如此多的特效鏡頭,你不得不多次中斷拍攝,有人從屋中飛過,你必須躲開他,但事實上,屋子中根本就沒有任何人在飛!你必須裝模作樣的在屋中走動,做動作,直到虛擬的電腦模型落到一個角落,這要花費比我們想像還要長的時間。但是馬上就會有一場相當震撼的表演,那是一場我們從未見過的打鬥場面--T-X和T-850,兩部機器,一部重2000磅,另一部則重1000磅。你所做的每一個動作,碰到的每一個物體,都會在瞬間碎裂。所以每一個動作都要事先設計郝,觀看這樣兩個機器人打鬥的場面真實一種很特別的經歷。”
幕後花絮
《終結者3》中出現的機器人 T-800系列:2026年,天網開始製造T-800系列機器人。T-800系列是一些機器改造人。表面的生化皮膚下掩蓋著真正的金屬骨骼,由腦部的微處理晶片控制全身,所以這種機器人擁有強大的搏擊能力。生化皮膚是一種活體組織,主要套用於T-800系列機器人。這種生化皮膚由毛髮、血肉和表麵皮層構成,是一種可再生的物質。由於機器人身體覆蓋這這樣一層生化物質,所以其觸感溫熱,甚至可以產生汗類物質,所以單憑體熱掃瞄器是不可能看出這種機器人與人類的差別的。
Terminatrix(T-X):T-X比《終結者2》中的T-1000更為致命。T-X有著與T-1000一樣的變形能力,可以隨意變換成另一個人而且它甚至可以完全在你面前消失或完全的以一種能量體的形態存活。構成它的物質既不是T-800的金屬骨骼也不是T-1000的液態金屬,而是一種更為可怕的具有感知能力的基因組織。
T-1:精準的雷射定位可以使這種機器殺手看到它的敵人,甚至可以辨認其外形。
HunterKiller(HK)獵捕者系列:獵捕者系列是天網製造的結構最為簡單、數量最為眾多的機器。主要用來消滅戰爭後存在於廢墟上的倖存者。
由於獵捕者結構簡單,所以它在戰鬥能力上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在白天藉助陽光搜尋倖存者,而人類也想出了對付它的辦法,那就是在它巡遊的時候躲入地下的碉堡或是管道中。在夜晚,其精準度顯著降低,只能依靠高分辨度紅外輻射記(HRIR)來追蹤倖存者,人類可以輕易的通過一些簡單的反追蹤手段,如在廢墟上故意縱火,利用火焰的溫度誤導獵捕者以逃避追蹤。
天網不但製造了空中獵捕者巡遊領空,而且開發了其它獵捕者作戰單元。大型軌式獵捕者坦克用來在地面作戰,猛烈攻擊時,它是天網作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型武器。輕型獵捕者對空中和地面戰鬥起輔助作用。
終結者3解惑
最後一部真正的終結者影片?《終結者2》之後,屢次傳出《終結者3》即將製作的訊息,最後卻都證實不過是謠言,而如今,《終結者3》雖然在美國只得了近乎悽慘的票房,全要靠全球票房挽回敗勢,但《終結者3》的德國製作人波曼(Moritz Bormann)接受採訪時卻表示,《終結者4》只要有合適的劇本出現,就會立即排上日程。
56歲的動作明星施瓦辛格日前宣布正式競選加州州長,並且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美國總統布希。對此,波曼表示,在拍攝《終結者3》時,他與施瓦辛格已有過洽談,並且想到了一個可以替換施瓦辛格的演員。就算施瓦辛格真的如願當上加州州長即使施瓦辛格從政,也不會影響《終結者4》的拍攝。
其實在影片中,從T-850“回憶”未來時所透露地:他將在未來結束約翰的生命,到影片中不時出現的略帶幽默感的“她會回來的”(She'll Be back),莫不透露著同樣的信息:從T2到T3,曾讓人有漫長的等待,但是一旦續集的拍攝開始,拍T4就只是時間問題。只不過,因為T3的結尾,人類世界已經毀滅,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從未來回到現在的終結者們彼此對戰以求保護未來領袖”的劇情將不復存在,從這個意義來說,T3將是最後一部真正的終結者影片。
缺席的和替補的
《終結者3》中最令人遺憾的,莫過於第二部中的三大鐵支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飾演薩拉的琳達·漢密爾頓以及少年時代約翰的愛德華·福朗三人,都未在此片中出演。因《異型2》、《終結者》系列等影片知名的卡梅隆,此次沒有擔任《終結者3》的導演,只出任製片一職,而好萊塢許多導演唯恐無法與之前的經典比擬,沒有人敢輕易答應接手,最後由曾執導《絕地危機》與《U- 571》的喬納森·莫斯托(Jonathan Mostow)。至於琳達·漢密爾頓的缺席,是因與卡梅隆情緣已了,雖然如此,影片中出現阿諾到教堂中取出薩拉棺材的場景,也算對這一人物做出交代。最令人惋惜的是愛德華·福朗的缺席,這位因《終結者2》而被關注的少年,之後曾在《美國歷史X》和《小奧德賽》中都有精彩出演,但是,與約翰類似的家庭背景也導致他陷入迷茫,並曾接觸毒品。這也是他失去這個角色的原因。除了導演的臨時換將之外,《終結者》三中臨時更換的還有飾演約翰未來妻子的女配角。之前敲定的是年僅19歲的女星索菲婭·布希,但因在鏡頭前的感覺“太過年輕”,改由23歲的克萊爾·丹妮絲接任。她曾出演《小婦人》、《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片,目前正在耶魯大學念大四。
女性主義的動作片?
《終結者3》首映以來,出現有趣現象:中文影評多以批評為多,英文影評卻基本一線飄紅。歸根結底,原來沉迷在T2、期待經典的影迷仍緬懷著之前T-800的堅毅勇敢,56歲的阿諾畢竟無法和44時相提並論;拿著爆米花進影院的觀眾卻從看漂亮的T-X將阿諾的T-850打到滿地找牙的劇情中發現了無數的樂趣。以女性為動作片主角其實以前就有過,《終結者二》里的薩拉不用提,同樣曾有卡梅隆導演的《異型》系列中,諾斯特羅姆號飛船的唯一倖存者艾倫(西格妮·韋弗)飾演也是一個,這位一口氣出演了4部《異型》的女演員,和人開玩笑說“一輩子和異型耗上了”。雖然有這樣在大銀幕上做著與男同胞一樣的高難動作的女性,不過動作片中的多數女性,仍舊扮演和花瓶的角色,或者如琳達·漢密爾頓古早前在《俠膽雄獅》那部電視劇中一樣,擔任男主角心靈的伴侶和激勵者。
然而,過去一兩年里,好萊塢逐漸打破了自己的傳統,出現各式各樣具備鮮明女性特徵的動作片女主角:《古墓麗影》中的娜拉·克羅夫特(安吉麗娜·朱莉)、《臥虎藏龍》里的玉嬌龍(章子怡),《X戰警》里的風暴女(哈莉·貝瑞),還有《黑客帝國》中的崔妮蒂(凱麗-安妮·摩斯)。
《終結者三》中有一個細節,T-X看見廣告牌上身材豐滿的女子,立即也將自己的胸變大,看起來似乎只是討好男性觀眾群的趣味,卻從一個側面說明,現在流行的功夫女子,不再是只會打鬥的冷硬型,而是既有男性強硬又有女性嬌美的新形象。正如安吉麗娜· 朱莉所說,她“不假裝她不是女兒身,原因就在於女子也可以強硬,可以打鬥。
演職員表
編劇 Writer: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characters)&
蓋爾·安妮·赫德 Gale Anne Hurd(characters)
Tedi Sarafian(story)
約翰·布蘭卡托 John D. Brancato(story)(as John Brancato)&/(screenplay)(as John Brancato)&
麥可·費里斯 Michael Ferris(story)and/(screenplay)
約翰·布蘭卡托 John D. Brancato(screenplay)(as John Brancato)&
麥可·費里斯 Michael Ferris(screenplay)
演員 Actor:
Arnold Schwarzenegger阿諾·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Terminator
Kristanna Loken克里斯塔娜·洛肯Kristanna Loken T-X
Nick Stahl尼克·斯塔爾Nick Stahl John Connor
Claire Danes克萊爾·丹尼斯Claire Danes Kate Brewster
M.C. GaineyM·C·金內 M.C. Gainey .... roadhouse Bouncer
Michael Papajohn麥可·帕帕約翰 Michael Papajohn Paramedic #1
Timothy Dowling蒂莫斯·道靈 Timothy Dowling Paramedic Stevens(as Tim Dowling)
Jon Foster喬恩·福斯特 Jon Foster Gas Station Cashier
David Andrews Robert Brewster
Mark Famiglietti Scott Petersen
Earl Boen Dr. Peter Silberman
Moira Harris Betsy
Chopper Bernet Chief Engineer
Christopher Lawford Brewster's Aide(as Chris Lawford)
Carolyn Hennesy Rich Woman
Jay Acovone Cop - Westside Street
Susan Merson Roadhouse Clubgoer #1
Elizabeth Morehead Roadhouse Clubgoer #1
Jimmy Snyder Male Stripper
Billy D. Lucas Angry Man(as Billy Lucas)
Brian Sites Bill Anderson
Alana Curry 阿蘭娜· 庫瑞 Alana Curry Bill's Girlfriend
Larry McCormick KTLA Anchorman
Robert Alonzo Jose Barrera
Mark Hicks Detective Martinez
Kim Robillard Detective Edwards
Matt Gerald SWAT Team Leader
William O'Leary Mr. Smith
Rick Zieff Mr. Jones
Rebecca Tilney Laura the CRS Tech
Chris Hardwick 2nd Engineer
Helen Eigenberg 3rd Engineer
Kiki Gorton Roadhouse Clubgoer #3
Walter von Huene CRS Victim
Jerry Katell CRS Executive
George E. Sack Jr.Semi Truck Driver
Eric Ritter MP #1(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馬里奧·凱薩Mario Kassar producer(as Mario F. Kassar)
莫里茨·伯曼Moritz Borman executive producer
Matthias Deyle producer:IMF
Guy East executive producer
Oliver Hengst line producer:IMF
蓋爾·安妮·赫德Gale Anne Hurd executive producer
哈爾·里伯曼Hal Lieberman producer
Joel B. Michaels producer
Aslan Nadery executive producer:IMF
Dieter Nobbe executive producer
Volker Schauz executive producer:IMF
Nigel Sinclair executive producer
安德魯·G·瓦吉納Andrew G. Vajna producer
科林·威爾遜Colin Wilson 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 Music:
馬可·貝爾崔米Marco Beltrami
攝影Cinematography:
唐·伯吉斯Don Burgess(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Film Editing:
Nicolas De Toth(as Nicolas de Toth)
尼爾·特拉維斯Neil Travis
選角導演Casting:
Sarah Finn(as Sarah Halley Finn)
Randi Hiller
藝術指導Production Designer:
傑夫·曼恩Jeff Mann
美術設計Art Direction by:
Shepherd Frankel
Beat Frutiger
Andrew Menzies
Mark Zuelzke
布景師Set Decoration by:
Jay Hart(as Jay R. Hart)
服裝設計Costume Design by:
April Ferry
視覺特效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ion Hatch Digiscope
Pablo Helman ILM
Samir Hoon associate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ILM
Ian Hunter New Deal Studios Inc.
Kenneth Jones CIS Hollywood
Gábor Marinov Digic Pictures
Kenneth Nakada R!OT Pictures
John P. Nugent Sandbox Pictures
格雷格·施特勞斯Greg Strause Hydraulx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 Director:
Mark S. Constance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as Mark Constance)
西蒙·克萊恩Simon Crane second unit director
Hope Garriso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tephen V. Johnso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as Stephen Johnson)
David Kell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secon unit
Steve Lov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second unit
Emily McGover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Bruce Moriart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Christian Pichler assistant director
Kristen Ploucha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ack Steinberg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1.C-2 Pictures[美國]
2.Intermedia Films
3.IMF Internationale Medien und Film GmbH&Co.3.Produktions KG[德國]
4.Mostow/Lieberman Productions[美國]
發行公司:
1.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2003)(USA)(theatrical)
2.博偉國際(2003)(Switzerland)(theatrical)
3.Cascade Film[俄羅斯](2003)(Russia)(theatrical)
4.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英國](2003)(UK)(theatrical)
5.Columbia TriStar Film GmbH[德國](2003) (Germany)(theatrical)
6.Columbia TriStar Films [法國](2003)(France)(theatrical)
7.Columbia TriStar Films [荷蘭](2003)(Netherlands)(theatrical)
8.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阿根廷](2003)(Argentina)(theatrical)
9.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200?)(Brazil)(DVD)/(200?)(Brazil)(VHS)
10.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德國](2003)(Germany)(DVD)
11.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2003)(Netherlands)(DVD)/(2006)(Netherlands)(DVD)
12.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2003)(Netherlands)(VHS)
13.Columbia TriStar Italia[義大利](2003) (Italy)(theatrical)
14.安樂影片有限公司[香港](2003)(Hong Kong)(theatrical)
15.FX Network(2007)(USA)(TV)
16.intercom[匈牙利](2003)(Hungary)(theatrical)
17.LK-TEL[阿根廷](Argentina)(DVD)/(Argentina)(VHS)
18.RTL Entertainment (2006)(Netherlands)(TV)(first national airing)(RTL5)
19.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美國](2003)(Croatia)(theatrical)/(2003)(Romania)(theatrical)/(2003) (Korea)(theatrical)
20.Toho-Towa[日本](2003)(Japan)(theatrical)
21.Warner Home Video(2003)(Canada)(DVD)
22.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2003)(USA)(DVD)/(2006)(USA)(DVD)(HD-DVD)/(2005)(USA)(DVD)/(2004)(USA)(DVD)(widescreen)
特技製作公司:
1.Riot[美國](visual effects)
2.New Deal Studios[美國](visual effects photography and model)
3.Sandbox Pictures[美國](visual effects)
4.Beau LLC(visual effects)
5.CIS Hollywood[美國](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6.Digic Pictures(visual effects)
7.Digiscope[美國](visual effects)
8.Gentle Giant Studios Inc[美國]
9.Giant Killer Robots[美國](visual effects)
10.Hydraulx[美國](visual effects)
11.工業光魔公司[美國](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12.Stan Winston Studio[美國](animatronic and makeup effects)
13.Useful Company[英國](computer graphics)
其他公司:
1.BiPack Inc[美國]main titles
2.Chapman /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cranes and dollies
3.DeLuxe Laboratories[美國]color timing (as Deluxe)
4.EFilm[美國]digital intermediate
5.Hollywood Film chorale[美國]choir
6.Howard Anderson Company[美國]opticals
7.J.L. Fisher Inc.[美國]camera dollies
8.Kona Cutting[美國]negative cutting
9.Movie Movers star trailers
10.Pacific Title[美國]opticals
11.Pivotal Post[美國]Avid editing equipment provided by
12.The Reel Team[美國]voice casting
13.Scarlet Letters[美國]end titles
14.索尼影視電影廠[美國]music recorded at(as Sony Studios Sound)
15.Sony, Cary Grant Theatre sound re-recording(as Sony/Cary Grant Theatre)
16.Varèse Sarabande soundtrack released by
17.Vicon Motion Systems[英國]motion capture
18.Warner Bros. Sound[美國]music mixed at
發行日期
台灣 Taiwan 2003年7月17日香港 Hong Kong 2003年7月10日
美國 USA 2003年6月30日(premiere) 加拿大 Canada 2003年7月2日
美國 USA 2003年7月2日
俄羅斯 Russia 2003年7月3日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2003年7月3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3年7月4日
日本 Japan 2003年7月5日(premiere)
阿根廷 Argentina 2003年7月8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3年7月9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3年7月10日
馬來西亞 Malaysia 2003年7月10日
泰國 Thailand 2003年7月11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2003年7月11日
日本 Japan 2003年7月12日
科威特 Kuwait 2003年7月15日
馬其頓共和國 Republic of Macedonia 2003年7月16日
巴林 Bahrain 2003年7月16日
卡達 Qatar 2003年7月16日
阿聯 United Arab Emirates 2003年7月16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3年7月17日(limited)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3年7月17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3年7月17日
冰島 Iceland 2003年7月18日
丹麥 Denmark 2003年7月23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3年7月23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秘魯 Peru 2003年7月24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3年7月24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黎巴嫩 Lebanon 2003年7月24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3年7月24日
土耳其 Turkey 2003年7月25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3年7月25日
保加利亞 Bulgaria 2003年7月25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3年7月25日
墨西哥 Mexico 2003年7月25日
印度 India 2003年7月25日
巴拿馬 Panama 2003年7月25日
西班牙 Spain 2003年7月30日
瑞典 Sweden 2003年7月30日
以色列 Israel 2003年7月31日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03年7月31日
德國 Germany 2003年7月31日
芬蘭 Finland 2003年8月1日
英國 UK 2003年8月1日
奧地利 Austria 2003年8月1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3年8月1日 巴西 Brazil 2003年8月1日
法國 France 2003年8月6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3年8月6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3年8月7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2003年8月7日
波蘭 Poland 2003年8月8日
挪威 Norway 2003年8月8日(premiere)
阿曼 Oman 2003年8月12日
馬爾他 Malta 2003年8月13日
挪威 Norway 2003年8月15日
約旦 Jordan 2003年8月20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3年8月21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03年8月22日
希臘 Greece 2003年8月22日
委內瑞拉 Venezuela 2003年8月27日
埃及 Egypt 2003年8月27日
義大利 Italy 2003年9月19日
瑞士Switzerland 2003年9月19日(Italian speaking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