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

《秋盡》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作於唐寶應元年(762年)詩人送嚴武還朝因徐知道之亂避往梓州後,是為秋盡思家而作。前四句寫秋日景事,後四句感時而自嘆。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秋盡

秋盡東行且未回,茅齋寄在少城隈。

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

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

不辭萬里長為客,懷抱何時得好開。

譯文

已到秋末時節,然而我這一次東行卻依然無法回歸。我那簡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裡孤單地等我回去,真是令人悵然。家中東籬邊的菊花已應枯萎凋落,我漂泊江湖,雖遇貴人,卻依然無法實現抱負。獨看雪嶺落日,劍門阻隔,我這北來之人無法通行。我萬里漂泊,長時間作客他鄉,到何日才能得償所願,一展胸懷。

點評鑑賞

《瀛奎律髓》:

讀老杜詩開口便覺不同。“獨看西日落,猶阻北人來”一聯,不勝悲壯,結句更有氣力。

《杜臆》:

“東行未回”,謂到梓未還成都;而“且”字極有含蓄。蓋公無曰不思還京,故云秋已盡矣,東行且未得回,何況故鄉!

《義門讀書記》:

“不辭萬里長為客”二句,懷抱之惡,豈獨為一身遠客?公詩所以深遠。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前四語殊平平,後四句自極沉鬱頓挫之致。“袁紹杯”不切“秋盡”。許印芳:前半平正,方襯得出後半之沈鬱頓挫,此正章法之妙。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蒼峭之章,自喜不墮。五、六道亮,骨立高姿。中四,虛活字有力。評:題標“秋盡”,通首皆遲暮淹留之感。第三、第五,語語增淒。結二,曰“長”,曰“何時”,字字咽哽矣。

《唐宋詩舉要》:

吳曰:有宇宙無人、蕭然獨立之概(“雪嶺獨看”句下)。吳曰:本作客不得意之辭,乃雲“不辭”,千迴百折而出之者也(“不辭萬里”句下)。李曰:氣格蒼然(“懷抱何時”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