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本片描述的是金融界的驕子張國榮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淪落到騎腳踏車為別人送貨的散工,拾到棄嬰長大成為活潑的明仔,成為親密的兩"父子",在舊街舊樓和街坊鄰劇同舟共濟,直到遇到富裕的女事業家琦琦。原來她因為四年前遺棄親生骨肉而得了心病,直到遇上了明仔才康復,此後她很關心他們,代張照顧明仔。本片由張之亮導演,他一向注重社會諷喻和人情刻畫,題材比較煽情,調子雖然傷感,但又能強調人間有情。但本劇也有缺陷,對琦琦怎樣拋棄孩子又怎樣成為女事業家交代不詳。
劇情介紹
被丈夫拋棄的年輕女子少君(琦琦飾),把初生的兒子偷偷放在一艘豪華遊艇上,希望兒子會被有錢人家收養,可以在較好的環境中長大成才。
金融風暴中輸得一敗塗地的證券經紀李兆榮(張國榮飾),正是一無所有之際,卻遇上這小生命,同是天涯淪落人,榮決定暫時收養這個小孤兒,然而這個“暫時”轉眼間就是四年。
四歲的明仔在榮的愛心照顧中長大,活潑可愛,兩人住在養老院的天台木屋。榮從來沒有把明仔當小孩子看,也沒有給過他任何物質上的享受,兩人就是分享著一種苦中作樂的生活方式,關係就如同認識多年的老朋友。
四年的變遷,少君搖身一變,成為慈善基金的主席,可是她卻從來沒有忘記那段痛苦的回憶,更因此對小孩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為了彌補拋棄兒子的罪疚感,她寄情於社會福利事業,尤其是照顧社會上乏人關心的兒童。
為了資助養老院的蘭姐,開設一所照料街童的託兒所,少君認識了榮,而且在不知不覺中重遇親生兒子明仔,兩人雖未知對方身份,卻是分外的投緣。對區內事情了如指掌的警察龍Sir,苦口婆心的勸榮改變其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讓明仔正常的成長;少君亦責怪榮沒有為孩子的將來著想,更提出收養明仔,令榮倍感煩擾。在一次交通意外中,街坊發現原來明仔並非榮的親生兒子,眾口一辭的指斥孩子常被疏於照顧,大家出與一片好心,卻把事情鬧至一發不可收拾,福利官強行帶走明仔,榮拚命反抗。
最終榮得知少君正是明仔的親生母親,雖然不捨得,還是決定把明仔交給少君撫養,為了孩子的幸福,他們鼓起勇氣做出選擇。
幕後故事
《流星語》並不是張之亮的最新作品,甚至不是他的得意之作。這部作品誕生於1995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香港市道低迷、影業嚴重滑坡的社會背景,以文藝片見長的張之亮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陷入低谷。1998年在爾東升的提議下,包括張之亮在內的一部分導演加入了“創意聯盟”計畫。在這個降低投資成本、與投資人共擔風險的計畫中,導演與主要演員降低片酬或不取片酬,而將其轉入投資,以示救香港電影於頹勢的決心。張之亮與張國榮聯手的《流星語》便是嘗試這計畫的首部影片。
《流星語》的故事並不複雜,它描述了一個事業失敗的男人和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小孩之間的“父子”情。影片中那份溫馨、淡然流露的情感,一如張之亮一貫的影片風格。但據張之亮自己說,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於卓別林的喜劇《棄嬰》。從來都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寫實香港社會問題於影片中的張之亮,忽然有一天在巴士上遇到一位孤獨的孕婦,她愁苦的面容及周圍人冷漠的神色,牽動了他的心緒。並不擅長喜劇也沒把喜劇放在心上的他,突然有了要嘗試的念頭。“能讓人開心,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他當時這樣想。於是他找來了卓別林的作品作參考。但有意思的是,這部以喜劇作為全局構想的影片,最終還是悲多於喜。無法改變的文藝片線路,使張之亮在香港電影中的生存空間變得有些狹窄,猶如他的《籠民》,在被困的堅守中,以求掙脫。
《流星語》的演員表演有些出人意料。從未演過父親角色的張國榮嘗試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並不是主角的狄龍、吳家麗雙雙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女配角獎。
影片看點
該片最吸引觀眾的當然是主演張國榮。自1978年出道以來,作為演員的張國榮已出演了超過50部電影,其主演的《霸王別姬》曾獲第46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大獎“金棕櫚最佳影片獎”。內地觀眾知道《霸王別姬》,知道《星月童話》,知道《戀戰沖繩》,卻甚少知道在《星月童話》和《戀戰沖繩》之間,張國榮應著名導演張之亮之邀,與名模琦琦共同演繹了這部描寫人間真情的《流星語》。
《流星語》脫胎於卓別林的名片《郵差與小孩》(TheKid),而經張國榮和琦琦演繹的現代版本則烙上了張之亮導演一以貫之的“溫馨流情”風格。
這是張國榮第一次演父親的角色,所以該片在香港上映時,曾有媒體評論說:“流星語”向我們解釋了一個一直不可能是父親形象的男星,被導演企圖脫胎換骨的過程。”演過京劇演員,演過革命者,演過俠士,演過情人,張國榮此次演父親,而且還有大量與琦琦的對手戲,表現到底如何?有待觀眾評判。不過此前日本亞洲電影影迷會將“最佳男演員”獎授予該片,似乎已再次證明了張國榮在影迷中的超旺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