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毛澤東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
詩詞譯文
我從小就心懷凌雲壯志,今天我重上井岡山。
起了千里來訪尋這舊地,
哪裡還有半點它昨日的容顏。
到處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
還有汩汩暢行的流水,
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隘口,
便沒有任何險處可看了。
風雷在運動,
旌旗在招展,
這就是人間。
三十八年都過去了,
猶如彈指一剎那。
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
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鱉,
談笑間高奏凱歌把師還。
世上絕無困難事,
只要下定決心去登攀。
詩詞賞析
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來已有38年了。而第二年(即1966),“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要轟然發動。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1965至1966這一年中,內心蘊含了多少風雲,激起過多少波瀾……
上闋,詩人一來就凌空扔出五個擲地有聲的大字:“久有凌雲志”,這幾個字有懷念往昔從小到大的遠大革命抱負,也有展望今天及未來的更壯闊的繼續革命的理想。接著立馬讓這“凌雲志”落到了實處,這“凌雲志”並非書生談兵,隨空遠飄,而是腳踏實地,從千里之行始於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二句接應前句,點出是詩人因久有壯懷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岡山,不僅在此承接了年輕時的“凌雲志”,而且鋪展表達了詩人今天及明天的“凌雲志”。詩人告訴我們他就是這樣永懷長生不老的“凌雲志”再上井岡山的,再以井岡山之豪氣充沛詩人的萬丈豪情,為繼續革命要在蒼茫青山之間重貫一股英雄真氣於磅礴的心田。
接著詩人展開了遠行千里來尋故地並感受到,當然也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岡山。這是解放後的井岡山,四處是黃鶯婉轉高唱,燕子輕盈飛舞,流水潺潺如音樂,寬闊的盤山公路直入雲端,這一切都為我們藝術地呈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畫圖。詩人這時又油然產生了“今日得寬餘”的閒庭信步之感嘆。
然後詩人筆鋒又一轉再展當年豪情:“過了黃洋界,險外不須看。”那意思是當年的黃洋界血與火的戰鬥險關都已闖過,今後還有什麼險關可畏懼的呢?詩人借這二句表達了他敢於向任何艱險、任何敵人挑戰的英邁之氣。的確如此,據當時陪詩人上井岡山的隨行人員回憶:“他老人家不顧一路乘車的疲勞,風塵僕僕,登上黃洋界。黃洋界上,陽光燦爛,顯得格外壯麗。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處,極目遠眺,久久不離。”這幅詩人佇立遠眺圖足以說明詩人當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懷,這是多么美麗、高尚、偉大而又浪漫的情懷,這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能想像也無法理解的。
下闋,詩人以對當年的記敘開頭,連續三句展現了井岡山以及整個革命鬥爭時期的紅旗漫捲,風雷激盪的壯闊場面,而這就是人間,這就是革命的必然!接著詩人撫今追昔,發生雪泥鴻爪、白駒過隙之慨嘆。38年了呵,這是多么漫長的時間,這中間又歷經了多少犧牲,多少磨難……但對於時間長河來說(或對於此景、此情來說)又是如此短暫;它是一剎那,是“彈指一揮間”,猶如抽一支香菸,僅幾分鐘就灰飛煙滅了(而毛主席是很愛抽菸的)。
接下來,詩人對即將到來的鬥爭以及將來的鬥爭再抒大無畏的壯懷之志:可以飛升到長空去摘月亮,也可以扎入大海洋里去捉拿魚鱉,然後談笑風生、高奏凱歌,得勝之師歡天喜地班師回朝。詩人在這裡將內心的瀟灑與雄奇抒發得酣暢淋漓。接著最後二行詩人向自己,也向我們及全球表明一個樸素平常的道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瀟灑、雄奇以及凌雲壯志並非是空的,而是很實在的,因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顆平常的心,更懂得去實行那些看上去為一般人不屑的極其樸素簡單的道理。
而且,從詩藝上說,這最後二行也很犯險,弄不好就是大白話,但在這裡卻給人有一種堅實有力迴腸盪氣的深刻哲理。這一藝術特點正好符合清代錢泳《履園譚詩》中所說的:“口頭語言,俱可入詩,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毛詩中的這一以口語入詩的特點不僅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也豐富了中國現代詩歌的藝術,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 ,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 、 《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 、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韓戰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