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溫柔》

《斜陽溫柔》文學作品,作品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亦是作者的代表之作。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352/node104883/node104884/node104901/node128124/node128231/userobject15ai1274108.html

小說介紹:這部小說,是圍繞一個王國的消亡與一座塔的誕生而演繹完成的。國是吳越國,塔是雷峰塔,而時間則在吳越國將亡未亡的公元975-978年之間的。從歷史記載看,雷鋒塔恰恰建於這一歷史時期。公元975年左右,也就是吳越國協助北宋滅南唐之時,西湖邊淨寺前夕陽山下開始建造雷峰塔。公元976年春,吳越過國末代國主第一次北上朝覲。兩年以後的公元978年,他再次北上,並納土歸宋,吳越國消亡。公元979年,他隨宋軍出兵北漢,北漢亡。中華民族在近百年的分裂混亂之後,終於又進入了大一統的格局。

當我們指點歷史上的明君時,開國君主是占有很大比重的,而幾乎所有的亡國之君都可以進入昏庸無能的行列,吳越國的末代君王錢俶實在算是一個例外,他基本上是作為一位明君被肯定下來的。中國歷史上鮮有這樣的先例,一個王國消亡了,但百姓幾乎意識不到朝廷已換了姓,沒有國破家亡的流離失所,更沒有血流成河的狼煙四起。一個王國消亡了,但這片土地卻更加富饒美麗,人民也相對的安居樂業。一個王族消亡了,但千百年來這個家族的後代強健而智慧的延續著,並且越來越壯大。

就吳越國納土於大宋王朝的關係而言,是人民需要統一帶來的安定,是歷史在長久的分裂之後渴望終於來臨的和平。一個國主就這樣仿佛命運注定般的要來結束祖輩的基業,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個人的悲劇,從更高更廣的層面看,更是歷史和民族的正劇。

我企圖在這部作品裡表達這樣一種認識:關於終止的意義——對一切不人性的違背人民意願和歷史走向的事物的終止——尤其是自我終止,不僅是一個理想,一項善舉,也是一種天意,終止是有終止的力量所在的。

在這部虛構的作品中,就這樣出現了高貴卻又憂鬱的宮廷夫人,敏感而又複雜的將軍和開明但更多疑的君主,他們圍繞著一座塔——雷峰塔,展開了自己的命運故事。

即使是一部虛構的作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多少也要因為敘述和結構的需要作一些文學性的調整。比如為了敘事的需要,建塔時間被適度推遲了些,而小說中那位吳越國高僧延壽的歸西也推遲了一年。

即便小說中多少還是會出現一些史實與常識的失誤,但她的精神是真實的:一座塔,也是一雙和什的手,是祈禱和平的象徵。

雷峰塔自1924年9月25日倒塌,將於2002年9月25日重建開光。

這部小說獻給重建後的雷峰塔。

斜陽本是接近消亡的陽光,但它消亡的無比溫柔,就像雷峰塔在夕照之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