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曾國藩出身普通農家,朝中無任何依傍,二十八歲中第,三十七歲時便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盾又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創造了清廷升官最快、保官最穩的官場奇亦,他宦運如此亨通,究竟是何緣故?胡雪岩從一個出身貧寒的錢莊小夥計,成為名動天下的“紅頂商人”,涉足於錢莊、典當、生絲、糧食、軍火、船廠、藥店等各個行業,創建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既富且貴,無人能出其右,外號“大清財神”。他商績如此輝煌,到底憑的什麼?
媒體評論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毛澤東
“胡雪岩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商人。”
——魯迅
目錄
上篇跟曾國藩學做官第一章學升官:連升十級有秘訣
1.把握機遇,借梯而上
2.善結貴人
3.不爭之道
4.要砍出自己的“三板斧”
第二章學修身:為官必備“防火牆”
1.戒怒
2.戒貪
3.戒色
4.戒嫉
第三章學交友: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命運
1.選擇朋友有標準
2.曾國藩的拜年順序
3.諍友是寶
4.寬和待友
第四章學自控:做人貴在自我管理
1.對讀書的自我管理
2.對錯誤的自我管理
3.對情緒的自我管理
第五章學齊家:家是“革命”的根據地
1.莫因仕宦出紈絝
2.家和福自生
3.做個好“網管”
第六章學做官:為官一定戒官氣
1.擺闊氣招霉氣
2.為官一定戒官氣
3.高調做事,低調做官
第七章學用人:用對人方能做對事
1.愛“才”如命
2.相人之術
3.選人才有標準
第八章學保官:任他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
1.靠山倒了官照升
2.要官莫要直接說
3.上不猜忌下不妒
第九章學馭人:對待下屬要恩威並濟
1.賞亦有道
2.恩威並濟是治理之道
3.駕馭人才要軟硬兼施
第十章學處世:圓融中庸,進退自如
1.天道忌盈,業不求滿
2.順境逆境,泰然處之
3.圓融中庸,切忌鬥狠
下篇向胡雪岩學經商
第十一章學賺錢:跳出錢眼掙大錢
1.庸人斂財,智者生財
2.以財招才,靠才生財
3.講究誠信,金錢自來
第十二章學宣傳:打造一塊金字招牌
1.店鋪設定有門道
2.打造一塊金字招牌
3.金碑銀碑不如口碑
第十三章學交友:助人如助己
1.助人勝似助己
2.替對方想一想
3.雪中送炭交情深
第十四章學用人:人才是最大的財富
1.慧眼識人,知人善任
2.取人之長,為己所用
3.不招人妒是庸才
第十五章學做勢:該出手時就出手
1.東風未來備好船
2.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
3.轉“危”為“機”是本事
第十六章學相處:花花轎子人人抬
1.維護別人的面子
2.低調免遭妒
3.有錢大家掙
第十七章學投資:眼光決定高度
1.政治投資:捨不得錢財,找不得靠山
2.感情投資:情義當先,無往而不利
3.生意投資:吃著碗裡,看著鍋里
第十八章學心態:非常事平常心
1.處變不驚好心態
2.危機面前沉住氣
第十九章學做人:商道即人道
1.圓融處世莫結怨
2.善始善終留英名
第二十章學教訓: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1.防人之心不可無
2.莫存僥倖心理
前言
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曾國藩出身農家,朝中無任何依傍,卻在三十七歲時便官至二品,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機樞軍政大事,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連躍為二品大員,後又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創造了清廷升官最快、保官最穩的官場奇蹟。曾國藩官運如此亨通,是何緣故?
胡雪岩從一個出身貧寒的錢莊小夥計,成為名震天下的“紅頂商人”,涉足於錢莊、典當、生絲、糧食、軍火、船廠、藥店等各個行業,創建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既富且貴,無人能出其右,創造了那個時代的奇蹟。胡雪岩“商績”如此輝煌,憑的什麼?
曾國藩和胡雪岩都生活在晚清亂世王朝,都在各自的領域創造了後人難以超越的成就。曾國藩曾被後人推崇為“一代官聖”,是很多人崇拜的偶像。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這套絕學用之於官場屢試不爽,這正是寄身官場之中的人應該學習和借鑑的。
精彩書摘
上篇跟曾國藩學做官第一章 學升官:連升十級有秘訣
1.把握機遇,借梯而上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機遇是魔鬼,它把住了天堂和地獄的門口。”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重要的機遇,如果抓住了,就能把人從地獄拉上天堂。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有一個重要的機遇,使他的官運出現了“分水嶺”似的變化,在這之前,他只是一個平庸的文吏,曾經因為不怕得罪“老闆”,給皇帝提建議,差點被免職摘腦袋。但是抓住這次機遇之後,他一下子從一個平庸的文吏成了朝野舉足輕重的大臣,榮寵一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遇呢?
我們知道,對於官員來說,最好的機遇不是為領導錦上添花,而是為其雪中送炭。在領導遇到了難題或者遇到了大麻煩、焦頭爛額之際,能夠挺身而出,幫領導擺平麻煩,這就是讓領導另眼相看、改變官運的最好機遇。鹹豐皇帝這個領導,曾經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就是太平軍起義。面對聲勢浩大的起義軍,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員立刻慌了手腳。皇帝趕緊派兵鎮壓,可是單憑正規軍的力量難以如願,於是,想出了讓地方辦團練的辦法。
當時,清政府下令地方官舉辦團練,還任命一些回籍官員為團練大臣,利用人地兩熟、在地方又有號召力的優勢來組織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鹹豐皇帝大力“招聘”團辦大臣之時,曾國藩正在回家奔喪的途中。
1852年6月,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省鄉試正考官。赴任途中,當他走到安徽太湖縣的小池驛時,忽然接到了母親去世的訃聞,於是他經過向上級請示並獲批准後,調轉方向,急急回老家奔喪。正在這時,他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辦團練事務的諭令。
曾國藩本是一個文吏,而且皇帝並不是十分喜歡他,還一度想免他的官摘他的腦袋,在這個緊要關頭,為什麼會想起他?為什麼會授予他如此重任呢?這是因為他人的極力推薦,這個推薦之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這個人就是已經退休的老臣唐鑒。太平軍起義,鹹豐皇帝慌了手腳,趕緊請告老還鄉的老臣唐鑒人京問計。唐鑒是曾國藩的老師,他對曾國藩非常了解,向皇帝推薦了曾國藩。他向皇帝詳細地介紹了曾國藩,還說“曾滌生(曾國藩號)才堪大用,為忠誠謀國之臣”。面對皇帝懷疑的目光,唐鑒以自己一生的名望作擔保,請鹹豐帝堅信曾國藩將來必成大事。
有一句話說道:“機遇有時是很燙手的。”老師唐鑒拼力為曾國藩爭取來的機遇,在曾國藩看來,確實是很燙手的,所以他遲遲沒有去接,甚至還想推掉。曾國藩雖有愛民報國的君子理想,但是天性謹慎。他一直對鹹豐帝剛剛登基之時自己上書言事被皇帝斥責一事不能釋懷,加之自己又是一文人,對兵事實在是不太懂,很害怕自己半世名節因此而毀於一旦。不成事,皇上看不起,成事,又會引得滿人擔心。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的老闆——皇帝是滿人,他最大的忌諱就是漢人有軍隊。所以曾國藩覺得無論辦好還是辦不好,到最後可能都是兩頭吃力不討好。而且,當時他還正在為母守孝。當眾人都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立勸他出山的時候,曾國藩卻依然猶豫不決,左右擔心,甚至已經開始琢磨著寫折辭謝皇帝的命令了,眼看著大好的機遇就這樣丟掉了。
恰在此時,傳來了太平軍攻克武漢、又要反攻湖南的訊息。在這緊要的危急時刻,曾國藩的至友郭嵩燾連夜趕至曾家,力勸曾國藩出山辦團練。
郭嵩燾一見曾國藩,重重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可惜張中丞、左季高(左宗棠)、江岷樵(江忠源)都看錯了人。我郭嵩燾這二十年來自認與你最相知,看來也靠不住!”曾國藩聽了之後,臉立刻紅了。郭嵩燾一見,以為有門,接著說道:“湖南水路提督鮑起豹說,曾國藩乃一介文弱書生,他有何本事辦團練,別看他平日氣壯如牛,到頭來一定膽小如鼠。"這是典型的激將法,雖然郭嵩燾用得爐火純青,可是曾國藩根本不接招,他笑著說自己不是當年的周公謹,不是幾句話能夠激得了的。
激將法失敗了,郭嵩燾趕緊變化招術,他知道,曾國藩不出山,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對朝廷方面的擔憂。於是郭嵩燾告訴他說,這次朝廷下令曾國藩出山,在他的恩師唐鑒推薦之外,皇帝又徵詢了恭親王奕訴和內閣學士肅順的意見,二人也竭力保舉曾國藩。曾國藩在朝中與恭親王、肅順都有過接觸,知道他們二人各有優長,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現在,若有恭親王、肅順在朝中支持,就不怕地方的事不好辦。郭嵩燾的話化解了曾國藩的擔憂,既然朝廷方面是極力支持的,就不用擔心自己勢力的擴張會招致朝廷的猜疑。而且如果推辭也辜負了老師及他人的舉薦之心,使他們也不好下台。這番話下來,曾國藩動心了。
接著,郭嵩燾幫助分析了當下的形勢:雖然太平軍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有嚴密的體系和雄厚的人才儲備,但是太平軍有個致命的弱點,上帝教與上千年中華文明為敵,所到之處毀學堂、砸孔廟、殺儒士,文人學士都很恨他們。另外他們還毀關廟、焚廟宇,普通的老百姓也難以接受。所以他們的做法將激起天怒人怨,如果曾國藩這時能以捍衛名教為名辦團練,自然能得人心。一番話下來,曾國藩“三角眼中的光芒越來越亮”,算是初步同意了。
對於為母守喪的事情,郭嵩燾說出山辦團練本是保孔孟之道,正大光明。家事可以託付給弟弟們照顧,自然很好解決。
一切擔心和麻煩都排解掉了,燙手的機遇左推右推,還是終於接住了。曾國藩拜別母親亡靈,帶著弟弟曾國葆離家,“墨經出山”,從此走上了成為晚清重臣的道路。
【跟曾國藩學做官】
曾國藩說過:“人之所資,須自掙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須善用時機,借梯而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的資本,不能靠別人送來,只能靠自己掙來。大丈夫成事必須善於利用各種機會,關鍵時刻要借梯而上。雖然出山辦團練這件事情曾國藩是猶豫不決,但是經過多年的官場實踐,曾國藩清晰地認識到爭取機遇的重要性了。
2.善結貴人
曾國藩出身農家,朝中無任何依傍,卻在37歲時便官至二品,連升十級,在清代至少在湖南為空前絕後。曾國藩官運如此亨通,是何緣故?這都得利於貴人相助。
曾國藩遇到的比較重要的貴人有兩個,這兩個人都在關鍵的時刻對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一是他的老師穆彰阿。曾國藩早年仕途的順利,實由穆彰阿開啟導引而成的。
在道光十八年的會試中,複試是在正大光明殿舉行的。曾國藩在這次考試中,成績並不理想,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賜為同進士出身。雖然也被稱為進士,但是加上一個“同”字,還是和真正的進士差一等級的。當時的進士分為三甲,一甲的進士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一般在發榜之後就會被授職為翰林院的修撰、編修等官。二甲三甲的進士則必須通過“朝考”才能進入翰林院。一般來說,三甲進士人翰林院的幾率不大。可是,曾國藩並沒有放棄,他去找“老鄉’’,尋求在京做官的湖南人的幫助,曾國藩首先想到了御史勞崇光。勞崇光也是挺重鄉情的人,知道曾國藩的想法之後,就幫他出謀劃策,讓他想辦法引起主考官穆彰阿的注意。
穆彰阿在當時極得道光皇帝的寵信,任軍機大臣20多年,尤其重要的是控制了中央科考選拔官員的大權。自嘉慶至道光兩朝,進士考試、殿試、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參與或主持。這是“衡文大權”,亦即選官大權。如果能被穆彰阿看重,那就有戲了。
勞崇光對曾國藩這位老鄉可謂是盡心盡力了,他讓曾國藩參加完朝考之後,立即帶出考捲來到他的家裡,他早已安排好了“抄手”,讓“抄手”把曾國藩帶出的答卷謄抄十份,然後飛馬分送當朝顯要。這招果然奏效,第二天傍晚,穆彰阿等主考官都已聽到三甲進士曾國藩文筆出眾。為此,穆彰阿特地調來試卷,親自審閱,果見曾國藩的文章寫得不錯,於是給曾國藩一個“高分”,將其朝考成績列為一等第三名,並圈定為翰林院庶吉士。名單進呈道光時,穆彰阿又特意將曾國藩誇讚了一番。皇帝大致翻閱了一下試卷,便拿過御筆將曾國藩的名次由第三劃到第二。就這樣,曾國藩進入了翰林院。
在拜見“座師”穆彰阿時,曾國藩表現不錯,尤其是在英國人給大清王朝帶來的鴉片和邊患問題上,兩人的觀點不謀而合,為此,穆彰阿對曾國藩的器重又增加了許多,把他看作是門生中的佼佼者。
有了穆彰阿做靠山,加上自己刻苦修業深造,曾國藩在翰林院果然一帆風順、步步高升。道光二十年,館修結束,授職檢討,官位七品。二十三年,翰林院舉行翰詹大考,又是穆彰阿主考,曾國藩名列二等第一名,授職侍講,官位升至四品。穆彰阿在向皇上稟報新任侍講時,針對道光帝極重天倫的特點,特別稟報曾國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兒女一應俱全,堪稱有福之家。道光帝聽後果然非常高興,下旨叫曾國藩次日進殿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