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世紀》

我的一個世紀 內容簡介

這是一位世紀老人的經歷:一個洋車夫的女兒,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女,結識革命黨人跳出火炕,成為督軍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再度衝出樊籠開創新的人生。歷經艱難險阻,成為上海錦江飯店女老闆。連任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堪稱女權運動的先驅。

我的一個世紀 本書目錄

自序
童年及青少年時期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 貧困
二 讀書才有出路
第二章 初識人世艱辛
借貸無門
二 我的新年
第三章 迫人青樓
一 只有這條出路
二 頂用別人的姓名
三 賣唱生涯
四 孟阿姨談底層女人慘事
第四章 新見聞
一 愛聽國事
二 觀察來客
夏之時簡述身世
第五章 夢尋出路
一 苦惱
二 怕玷污,求歸宿
三 猶豫
目 錄
四 我也喜歡他了

逃出火坑
第六章 求學日本
一 逃跑
二 結婚
三 在日本讀書時
四 當年我眼裡的日本
第七章 國事如斯
一 國內外形勢
二 擴大了革命視野

第八章 從日本去四川

一 師友錢行
二 聽雙親敘別
三 到達四川重慶
四 在重慶打抱不平
五 丫頭敘述夏家情況

在封建大家庭中
第九章 如此老家
一 回家準備
二 轎夫如牛馬
三 拜見家人
四 丈夫的職位
五 複雜而沉重的生活
六 再次婚禮
第十章 四川局勢與家庭狀況
一 丈夫失兵權・川局的紊亂
二 幸福的幻想 東勝街住宅
三 一副重擔在一身
四 將軍街住宅
五 使女佩瓊的遭遇
第十一章 夫婦思想對立
一 "五四"運動啟發了我
二 丈夫意志消沉・戴季陶投長江得救
三 裂痕日深
第十二章 我還想齊家立業
一 官場太太談官場
二 辦女子織襪廠與黃包車公司
三 四川春節的耍龍燈

脫離深淵

第十三章 出走

一 苦勸丈夫
二 國內形勢概述
三 丈夫攜侄東下
四 營救文興哲脫險
五 川局紊亂、暫時離川
第十四章 決 裂
一 忍無可忍
二 分居
三 在滬正式離婚
摒棄榮華 甘自奮鬥
第十五章 困 境
一 進當鋪
二 緊跟真理走
三 上海的"打花會"
目 錄
四 上海的"181'號總會
五 上海的鴉片煙館
第十六章 創辦群益紗管工廠
一 苦籌資本
二 艱辛經營
三 在"九・一八'事件時
四 在"一・二八"事件時

第十七章 上海監獄內外

一 被捕
二 赴杭州避風
三 火車開了,急啞瓊女
四 對女兒教育點滴
第十八章 山窮水盡
一 遇翻戲
二 失業、母亡、債逼、父病
第十九章 絕路逢生
一 繼續奮鬥
二 信心百倍 歲月苦度
三 父親逝世 義士臨門

風雨中創業
第二十章 錦江川菜館誕生
一 創辦動機和目的
二 "錦江"命名與店徽
三 "錦江"開幕
四 擴大發展
五 裝修設計、室內布置
六 菜餚改革、菜價
七 培訓人員與檢查工作
八 職工福利
九 一張A字執照
十 治病
第二十一章 分設錦江茶室
一 動機,裝修布置
女招待員
三 "錦江"的社會影響

第二十二章 遭波折、遇名人

一 執照問題
二 廚師問題
三 楊虎來錦江 田淑君
四 當時的局勢
五 局票、胡琴
六 紅人鄭毓秀
七 可氣、可笑的誣衊
八 房東敲竹槓
九 憶劉良律師
十 艱苦掙持
十一 兩顆炸彈
十二 突然的一件事
第二十三章 革命活動
一 資助、掩護
二 捐獻抗日前線
三 獨資創辦《上海婦女》雜誌
四 支援、啟發
五 女作家白薇的兩三事
第二十四章 在敵偽時期的上海
一 漢奸潘三省
二 被迫離滬

戰火中飄泊異國
第二十五章 流亡菲律賓
一 到達馬尼
二 美麗的菲律賓
三 當年我所知的菲人和華僑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二三事

第二十六章 戰火籠罩菲律賓

一 日軍侵占馬尼拉
二 我母女逃難
三 困菲日子裡
第二十七章 一個機會返國
一 乘所謂難民船離菲
二 在蘇門答臘險遭魚吞
三 困在日本九州
四 險渡朝鮮海峽
五 朝鮮--東北--天津
六 南京--上海
七 瓊、�L女歸國敘別情
八 唯一的團圓照
九 空軍送狗
十 德國猶太人


由菲回國之後

第二十八章 整頓兩店
一 代理人的貪污
二 五子登科・房東的麻煩
三 交易所的滋味
四 錦江險遭金元券的吞沒
五 所謂"應變費"
第二十九章 回國後的地下工作
一 和楊虎的一次談話
二 送青年參加新四軍
三 啟發林有泉醫生
四 虎口救出革命同志
第三十章 抗戰勝利後的地下工作
一 營救兒子大明回家
二 獨資創辦永業印刷所、協森印刷局
田雲樵張執一同志先後到滬
四 租房掩護工作與革命同志
五 鄧大姐的關懷、鼓勵
六 增資開辦美文印刷廠
七 上海發電廠"索夫團"事件
八 獨資開辦美化紙品廠
九 印《告上海市市民書》
十 合資開辦錦華進出口公司
十一 設台灣錦華分公司
十二 營救任百尊同志脫險
十三 "美文"、"錦華"先後停業
十四 投資中國文化投資公司及美化服裝公司
十五 營救孟秋江、謝雪紅同志脫險
十六 策反工作點滴

全國解放前後
第三十一章 迎來了解放
一 黎明之前
二 上海解放
三 終於迎來了全國解放
目 錄
四 勞資糾紛
五 任職
六 夏述禹來
七 百思不解的誣告
八 兩店奉公,擴為錦江飯店
九 突然被排擠
十 割斷錦江前身歷史 上海市委的三條決議

第三十二章 到北京看看

一 周總理、鄧大姐招宴
二 楊虎離婚、復婚
三 楊虎自投羅網
四 遷居北京
五 上海招商局陳天駿先生
六 上海商務印書館黃警頑先生

牢獄五年話滄桑

第三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一 運動前夕
二 一封上海來信
三 上海紅衛兵起來了
四 在上海的遭遇
五 倉皇返京
第三十四章 回到北京
一 回到家中
二 駭人聽聞的訊息
三 避居和平里
四 大禍臨頭
五 被押去公安部
第三十五章 秦城監獄四個月
一 秦城監獄的"號子'里
二 隔離審查罪何來?
三 殘暴逼供
四 暖情一絲重泰山

第三十六章 功德林監獄九個月

一 功德林印象
二 笑寒無薪火
三 夢尋自慰
四 獄中新友
第三十七章 "半步橋"監獄四年
一 押往"半步橋"監獄
二 新"號子"與大演習
三 頻繁換"號子"
四 我的七十歲生日
五 學習、勞動 難友情
第三十八章 又悲又喜
一 淚賀我國人聯合國
二 憂國事--大哭
三 出了什麼事
四 悲喜交集
五 回家監外就醫
六 家人受害 友人受株連
七 正式釋放、平反結論
八 難以理解的政治學習
九 美國和平戰士

歷盡憂患 祖國重光
第三十九章 難忘的一九七六年
一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
二 七件大事
三 "四五"運動大悲劇
四 大快人心
第四十章 春回大地
一 鼓舞人心的大遊行
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
三 出席公審"四人幫"
四 見錦江新老職工有感
五 赴美探親
六 祝賀國慶三十五周年
七 有意義的音樂會

吃手板心裡煎的魚
第四十一章 興奮的眼淚
一 國瓊鋼琴演奏成功
二 國瓊在四川學琴情況
三 普希金音樂會國瓊鋼琴伴奏
四 國瓊解放前參加開封市救災音樂會
五 我的第三、 第四代孩子們
六 國璋賀年片中的附言


尾 聲


第四十二章 感想

一 哀悼鄧穎超大姐
二 詩六首
三 接受"東方時空'採訪
四 結束語
後 記

我的一個世紀 本書後記

一、因為我的一生與子女血肉相連、患難與共,故在回憶錄里敘述了有關子女們的一些經歷事跡。為了教育後代“教育點滴”一節寫得多些。

二、我非詩人,未按韻律,無非是選些適當的文句表達我當時的思想感情而已,故我自稱它不成詩的詩。

三、回憶錄業已草就,惟張執一、徐冰同志以及關懷此事的有些親友被無情的時光奪取了生命,未能看到,深為遺憾!蕭軍老友曾深切的關懷,他異常盼望它能早日見世,不幸他已病故,多么的遺憾!

1982年冬張執一同志患癌症進北京醫院,次年正月初五我的生日之時,他囑其令愛紀生送來神龜四枚、壽麵一大盒、祝賀信一封。自己在嚴重的病情中和夫人倆還記得別人的生辰,我深為感動。

這份回憶錄確因事過年久,許多事情難能逐一記得。1992年10月17日,國瑛女和程季華同志去北京醫院探望陽翰笙老時,陽老很高興地對國瑛說:“你的媽媽過去幫助過很多同志,我是在三十年代時,由沙梅帶我去你們家見你媽媽的,她那么早就有革命的新思想,難能可貴。當然應該拍成電影。”

關於我的生平事跡的一些情況,曾在《中國企業家列傳》第四冊,以及《東西南北》、《人物》等多種雜誌有所評述。

我的一個世紀 文章節選

轎子把我送到我們住房的馬路東邊的沿馬路房子。當我下轎進門的時候,看見門口放了一束用一條紅紙紮著的稻草。他們用火點著後,叫我用左右腳在上面繞跨一下,然後,才進門。

意思是燒掉晦氣,怕影響他們發財。我想:難道說窮人身上有這樣多倒霉氣嗎?我想不通,就噘著嘴。這房子相當大,有東西廂房,還有二樓,是頭等石庫門房子。這時候,從這幢房子的各個房間裡跑出很多人來看我,派去接我的人一直把我帶上二樓左廂房裡去。那裡有前後間,是一整套,裡面有五六個人都出來看我,倒茶給我喝,旁邊好多人圍著,男男女女的。有一位說:“喏,就是這個小姑娘。她們家裡姓東,這就是東家的小孩子,她叫‘毛媛’。”有的說:“咦,這個姑娘倒生的滿標緻(漂亮)的,就是腳太大了一點!”大家品頭評足,七嘴八舌,我只噘起嘴巴,既不笑,也不作聲,有點害怕。我低著頭,心裡想:“他們到底是些什麼人呢?他們到底要我來做什麼呢?”乘他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我就微微抬頭用眼睛在他們身上掃了一眼。過後,我仍然低頭板著面孔,不開口,而且動也不動。有人就問我:“小姑娘,你到這地方來,開心不開心呀?”我對問話的人只是望兩眼,也不回答她。她們說:“給她取個什麼名字呢?”當時有個女的,大概有四十多歲的樣子穿得蠻幹淨,蠻像樣,皮膚很白,一雙腳看上去是大腳,穿的是白布襪套頭,把腳包得緊緊的,黑緞子鞋上有一花結,黑緞子素麵的褲子,上身穿著一件深灰色的灰鼠皮襖,頭髮往兩鬢梳下,掩蓋了半個耳朵,成為半月式,頭髮梳得光光的,戴著一對貼緊耳朵的金耳環,手腕上是水紅花式的金鐲①,右手戴著一隻金戒指。一口雪白的牙齒,左邊鑲了一隻金牙,可惜上唇有一點點突出。說起話來慢吞吞的,滿有條理的。從說話里聽得出她和其餘那些人有些不同,人也長得秀氣一些。她很斯文地走近紅木方桌,用桌上在當時流行的搪瓷臉盆一邊洗臉、擦雪花膏,一邊露出金牙微笑地開口說:“我看,我們還是這樣,楊蘭春已經出嫁了,現在就叫她來頂楊蘭春這個角。”我一聽,心想:“什麼楊蘭春出嫁了?”有人說:“我們叫她小楊蘭春好了。”

我的一個世紀 作者介紹

自 序

我生於1900年2月 (即舊曆庚子年正月)。這年是清光緒二十六年,一個很不平凡的年頭:義和團反帝起義、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西安……我一生中經歷了清 朝晚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十年內戰、八年抗日戰爭,其中還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最後是解放戰爭勝利,成立了新中國,經十年文革,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自鴉片戰爭開始,幾千年封建閉關自守的舊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從此內憂外患、國弱民貧、天災人禍、哀鴻遍野,農村更是千瘡百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又陷於連年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28年,十七年間,中華民國如走馬燈似的共變換了十三屆總統、四十六屆總理。有的總統、總理僅當了幾個月甚至幾天!袁世凱則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
1928年蔣介石軍隊到了華北,張學良在東北易幟,蔣介石在表面上統一了中國。但又發生蔣、馮、閻混戰,十年國共內戰,八年抗日戰爭,祖國大地連年戰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英烈捨身流血,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打敗了蔣介石,推翻了三座大山,才徹底結束了戰亂。1949年10月1日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至此中國人民才有了真正統一獨立的國家!我則猶如一葉小小扁舟,隨著風雲激盪的時代洪流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偉大的歷史時代--新中國。
過去我總覺得個人生活的歷史是無可稱道的。故郭沫若老和《大公報》著名記者、老友楊紀(真名張篷舟)熱心地要為我代勞寫回憶錄,我均未同意,殊深抱歉!
1958年初秋,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執一同志到滬來家探望時說:"徐冰同志(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和大家早就要你寫回憶錄,待你把素材完成後,再請人進行文字加工,此事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負責。"他的口氣似乎給我一個任務,使我逐漸認識到,個人的命運與其所處的時代有所聯繫,客觀上反映了社會的演變。因此,我就很高興地寫起我的回憶錄了。但我從未寫過長篇文章,要理順浸透在淚水裡的一把亂麻,確實感到是個棘手的難題。
1961年初,我從上海遷來北京,一時找不到合適房屋,暫住金魚胡同和平賓館。這段時間較有閒暇,幾經考慮,決心動筆試試,便開始草就了回憶錄的一小部分。此後,遷居王府大 街報房胡同後又寫了些,政協文史組認為滿意,囑我繼續寫下去。到1963年全國政協三屆四次會議後,由於形勢的變化,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橫遭入獄隔離審查五年余,到1973年5月 才徹底"解放"。接著政治學習幾年……總之,客觀的種種干擾和主觀上身體不好,實無時間和精力再行執筆了。
以後見《革命史資料》 第五期及《上海黨史資料》 第四期,張執一同志寫的《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文章里,有關我的一節和田雲樵同志(解放後上海機電局黨委書記)在《統戰工作史料》選輯 第四期里《奮鬥一生的董竹君》一文給我以很大的鼓舞,親友們亦熱誠勉勵,使我體會到繼續將自傳體回憶錄寫成的必要性,遂於1978年在北京香山居處及1981年在美國女兒家又寫下了一部分。
由於我童年、青年時的遭遇,在我心靈中曾播下一顆種子:我恨世間貧富不公平。我雖曾有過一段"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我看到的始終是國內外勞苦大眾和苦難深重的雙親以及許多親友們的悲慘生活。想為他們幹些事,是我從青年時起一直追求的目標。
我憎恨邪惡,同情弱小,反對壓迫剝削,渴望平等自由,不斷地追尋人生的價值、意義和真理。我恨人們頭腦里的"私心",人類應該換上"公心",同心同德走向世界大同,齊心協力向大自然索取,以謀求人類真正的幸福生活!人間樂園並非蜃樓,我憧憬著人類未來的美好世界,認識到應自我奮發圖強。
以我一種美好的憧憬和個人倔強的個性,看到國家的內憂外患,以及"五四"運動的影響啟發和閱讀了進步書刊,接觸了進步人士等原因,使我能毅然摒棄榮華,先後跳出兩個火坑。其後閱讀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著作,認識到自己做人的信念和人生追求是和共產主義的革命理論相吻合的。它激勵我同情革命,趨向革命,支持革命,參與革命,在革命浪潮中奮鬥,強化自己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真理的信仰。一生中運用唯物辯證法處理矛盾,從而能在複雜的事物面前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並有了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所以,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步伐。
1927年國共第一次分裂,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件時,我營救了四川成都師範大學學生文興哲。1930年秋至1935年我創辦群益紗管廠、錦江川菜館和茶室,直至解放。在這段時期為黨的事業出資、出力,開展了革命的地下工作。
1950年,上海市委和上海公安局,為了中央領導同志在剛解放的上海工作方便及國際友人來訪時有個安全的食宿場所,我就奉命將錦江餐館和錦江茶室遷移擴大為錦江飯店。1951年6月9日,我主持舉行了正式擴大的開幕典禮。我任董事長兼經理。
自從1930年在滬開始參與黨的地下工作後,我對黨的事業是忠心耿耿,即使在"一・二八"事件,在滬被捕入獄四個月及在十年浩劫身陷囹圄五年余,對黨的信念亦從未有過動搖。我的子女們與我血肉相連,患難與共,他們的愛國思想與我一脈相通,也曾做過不少有益於人民的工作。
嚴格地說,幾十年為黨的事業所做的一切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它在革命的洪流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新中國成立後,我和子女們原想為振興中華大幹一番,但因客觀原因與個人能力所限,捫心自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初衷願望呢?
春秋代序,九十餘年的時光轉瞬飛逝。回首自己過去的各個階段:從幼年起,自己像是在夢魘中度過。童年時代就失去了歡樂。尤其是青年時期,撫育後代、孝養雙親的重擔壓在身上,真所謂歷盡人間憂患了。當我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步步維艱的時候,怎么也想不到會在晚年的歲月里坐下來從頭至尾寫下自己的一生。因此,無論在革命工作或其他方面,就極少留存什麼有助於寫這份回憶的材料(原存照片、少許資料、書、畫都在"文革"中被抄走及燒掉了)。在十年浩劫中被強押入獄隔離審查時,勒令我從有記憶力開始寫到入獄為止,同樣材料連
寫好幾次,這逼使我比較有系統地回憶自己以往走過的道路。我不得不靠自己殘缺不全的記憶一點一滴地把它記述下來。壞事變好事,它給我寫這份回憶錄大有幫助。這份回憶錄斷斷續續地總算勉強草成。由於外來事務的干擾和自己體弱多病,以致花費的時間不短,但對於初出茅廬就寫作長篇文字的我來說,自以為是竭盡心力了。
另外,為了敘述的方便,有些地方採取了對話,當時的遣詞用語與我的記述難免有出入,但我深信這樣做是無損原意的。
執筆之初,我原想以批評的角度來回敘過去,一方面限於時間和精力,更主要的是我考慮到還是首先應該把當時的想法和做法如實地記述下來較好。這樣雖有它的不足之處,但能看清楚我過去步履的痕跡。無論是對的或是錯的,都是一生中的實情。基於這理由,我就不願放棄紀實的寫法,因而就這樣粗線條地寫下去了。寫得極其粗糙,故這份自傳體回憶錄只能說
是概括性的,並因事近百年,年邁體弱,記憶力衰退,時序的前後,記錯或遺漏的事情肯定是不少的。希望過去工作上有關係的同志們及親友們予以補充教正,使這份回憶漸臻完整,這是我誠懇的願望。同時我也深切地希望今日沐浴於陽光下的青年們,尤其是我的子孫後代,能從這份僅如滄海之一粟的自傳體回憶錄中看出舊時代里國家不獨立、民族不解放、人民無自由、婦女更無起碼的權益,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長期遭受剝削、蹂蹣和舊社會的魑魅搏人是多么猙獰可怕啊!
解放後,雖由於在一些重大政策問題上失誤,影響了建設的速度,尤其是在"文革"中,使精神物質兩個文明大傷元氣。但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改革開放為決策後,國家建設逐步走上正軌,人民的生活能夠溫飽,漸次改善,農村更是面貌一新。婦女亦得到徹底解放。在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下,全國進行著宏偉壯觀的新建設。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現在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並以經濟建設為中樞的宏大決策深入人心,全國的面貌更是一展新顏。因而希望同胞們,尤其是青年們通過今昔對比,認識到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應更加自強不息,為振興祖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為人類造福、為世界和平而努力奮鬥,筆者將引以為最大的欣慰!
回首往事撫今追昔、新舊對比,在我一生中的夕陽西下時刻,更堅定了自己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另外,承同志們和親友們關心支持協助,在此致以真誠的感謝!


  董竹君 現年九十七歲
一九九七年春於北京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