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遙望》

《山水遙望》《山水遙望》
《山水遙望》是張久國先生著的藝術攝影作品集。《山水遙望》通過圖文反映了南水北調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水庫、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該書集於2011年4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品賞析

丹江口市位於鄂西北,漢水中上游;地處東經110°08′-111°34′、北緯32°14′-32°58′;東連老河口市,西接十堰市和鄖縣,南鄰谷城和房縣,北界河南省淅川縣;總面積3111平方公里;總人口50萬人。漢水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境內有450米以上山峰164座,最高海拔武當山天柱峰1612.3米,最低海拔三官殿鎮潘家岩87米,平均海拔400米。
丹江口市原名均縣,夏、商、周為豫州所轄,春秋屬麇,麇亡屬楚。戰國屬韓及楚,稱均陵。秦滅楚國置縣武當,漢承秦制,隋唐改稱均州;宋、元、明、清歷代皆為重鎮;民國元年(1912年)改均州為均縣,直隸湖北省。1948年均縣解放,建立了中共均縣委員會和民主縣政府,隸屬陝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1950年2月兩鄖專署劃回湖北省改稱鄖陽專員公署,均縣隸屬鄖陽專員公署。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由襄陽專區行政公署管轄,均縣隸屬襄陽專區。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動工,1959年開始拆遷均縣縣城,縣委、政府移至丹江口,1960年7月撤銷均縣併入光化縣,1962年7月恢復均縣建置。1965年恢復鄖陽地區行政公署,均縣復歸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均縣,設立丹江口市,省轄(縣級),定位為工業旅遊型城市,由鄖陽地區代管。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為十堰市,繼續代管丹江口市。
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建成,形成了包括丹江口市轄境在內的碧波萬頃的亞洲天池。
漢水是長江最長的支流,發源於秦嶺南麓,流經陝西、湖北兩省,於武漢市注入長江。全長1577公里,總落差1964米,流域面積1590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39億立方米。丹江,古稱均水。全長443公里,是漢水的最長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商洛市西北部的鳳凰山南麓,經丹鳳縣、商南縣由河南淅川縣荊紫關鎮進入河南省淅川縣、于丹江口市境內匯入漢江。兩江交匯口下游800米處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壩址。工程分兩期建設,初期工程於1958年開工,1973年建成。
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加高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控制性工程,也是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的二期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市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輸乾渠全長1273公里。中線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先將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加高14.6米,達到176.6米。庫容290億立方米。該工程於2005年9月26日正式動工建設,於2010年主體工程基本完工。2014年正式向北方調水。年平均可調水95億立方米。中線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城市的缺水,併兼顧沿線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
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中國民間文化活化石伍家溝故事村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鼓地質公園的丹霞地貌,太極峽的天然太極圖,鬼斧神工,美幻絕倫;南水北調工程舉世矚目,雄偉的丹江口大壩巍然屹立於江城之中,規模宏大的淨樂宮座落於丹江城郊,千餘平方公里的庫區水面被譽為亞洲天池,水質清澈如玉,風景秀麗如畫,與道教名山武當山珠聯璧合。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桂冠的丹江口市,是經國務院批准的甲類開放城市,名山秀水畢集,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豐富的旅遊景點,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設施,一流的服務,使丹江口市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一個重要節點,成為倍受海內外遊客青睞的目的地。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在丹江口市境內,丹江口庫區南岸。位於東經110°57′-110°14′、北緯32°23′-32°33′,景區面積312平方公里。
1994年12月17日,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簽署了“根據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武當山古建築群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表明了武當山古建築群具有突出的、普遍的文化和自然價值,需要全人類為了共同的利益來加強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證書,武當山古建築群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古建築群和遺址分布於丹江口市的八個鄉鎮。
戰國時,楚國在武當山北築寨防秦,後稱古寨。秦漢時,在北麓建武當縣城。漢末王莽支庶王康、王常、王鳳在山北麓各建一城,名三王城。晉代隆安年間(397-401年)建石鼓庵。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建“五龍祠”。後又建“太乙”、“延昌”等廟宇。昭宗乾廟三年(896年)建“神威武公新廟”。
宋真宗趙恆將五龍祠升為觀。宣和年間(1119-1152年)創建紫霄宮,北宋諸建築毀於“靖康之禍”。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修復五龍諸廟,又廢於金兵之災。
元初,道士汪真常、魯大宥、張守清等率徒眾修復五龍、紫霄、南岩諸廟。元代建成的較大宮觀有70多處。這些宮觀廟宇,基本上是按照《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神話故事而設計布局的。到元末,大部建築毀於兵火。
明代統治者把武當山道場當成皇室家廟,大興土木,建設宮觀,使武當山成為全國最大道場。朱元璋推崇真武,厘定神號:“武當真武之神”,在南京建真武廟。洪武初武當道士邱玄清修復五龍宮後,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授為嘉議大夫太常寺卿。朱棣奪取政權後,為淡化人民的反封建統治意識,極力扶持武當道教,廣建武當道場。由皇帝通過道道聖旨安排工程,永樂十年(1412年)道錄司右正一孫碧雲受命勘測設計遇真宮、紫霄宮、五龍宮、南岩宮。永樂十一年參與修建的朝廷和地方官員達400餘人。永樂十七年(1419年)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奉命建紫雲亭和紫金城。工程高潮時期,工程及後勤役用人員日均有30多萬。從永樂十年七月動工,主體工程於永樂十七年完成,附屬工程於永樂二十一年完成。共建9宮9觀33處建築群,大小為楹1800多間。
清朝初期,武當道場失去“皇室家廟”地位,其建築規模逐漸萎縮。在康熙、雍正、乾隆朝,一些地方官吏集資和道士募化宜都修復部分宮觀。乾隆(1736-1795年)時,全山有廟房萬間。乾隆以後,大部建築又毀於兵火。清末,全山只餘下廟房3千多間。
民國時期(1912-1949年),武當山古建築繼續遭破壞。1949年,全山僅剩廟房2千多間。
1949年人民共和國成立,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築群及遺址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1951年土地改革時,除將部分小廟分給貧窮農民外,各大宮觀均歸國有。自1962年至1979年,省文化廳每年撥款維修。1958-1968年,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170多處古建築及遺址被淹沒。事先,國家撥款33萬元進行文物搬遷。省文化廳、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丹江口工程局、均縣政府組成“丹江文物搬遷領導小組”,由中國科學院考古隊湖北分隊、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發掘文物遺址5處,拆遷古建築12處,將數以萬計的建築構件及文物分別運至丹江鎮、元和觀保存。
武當山自然景觀奇特絢麗,植物群落豐富多姿,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十石,九台等勝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和諧統一。故有“亘古無雙聖境,天下第一仙山”之美譽。198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決定開發建設武當山,發展旅遊事業。當年成立武當山風景區籌備處,經過三十年的開發建設,武當山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中國道教第一山”,“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等多項殊榮,已成為功能齊全,世界知名的山嶽型旅遊勝地。
《山水遙望》《山水遙望》

作品後記

自青年時代我就酷愛攝影,拍攝了大量家鄉的作品,多塵封箱底。隨歲月流逝,年齡增長,對養育我的丹江口市這片故土眷戀之情日漸趨濃。由此產生了把所拍作品加以整理,發表一部分出去的念頭。通過這些作品展示故鄉之美,寄託眷戀故土之情。隨托全國攝影界新秀,十堰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陶德斌大師幫助整理了部分作品。雖無什佳作,但也通過寫實、原生態的手法留下了故鄉的部分縮影,留存了故鄉的片段歷史。
談不上有價值的欣賞,然通過方寸之間滲透著這片熱土的古老和滄桑,折射著這個新興城市的無限生機和希望,以期更多的人們了解這個水秀山靈的地方,勾起客居他鄉的丹江人剪不斷的思鄉。
我曾在丹江口市城區、大溝鄉、牛河鄉、武當山特區等地工作過多年,走遍了這裡的所有鄉鎮和大部分行政村。熟悉這裡的一山一水。明代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記》中所寫:“登土地嶺”,即大溝鄉與河南省邊界,“竟止塢中曹家店”,則為大溝鄉的一個村。“下嶺出峽,下行頭岡”,約為習家店鎮的行陡坡村。“循漢東行,抵均州”,則是淹沒掉的均縣城。後經草店,遇真宮、玉虛宮、回龍觀、太子坡、十八盤抵紫霄宮,由榔梅祠、朝天宮登上金頂。下山經瓊台,繞蠟燭峰抵南岩宮,經青羊橋到達五龍宮後返草店。翔實記錄了這位大俠的均州北南穿越之旅。除已淹沒的均縣城以外,其他地方我均到過,只有讀到這篇日記的時候才有清晰的回憶。由此我想借用這篇《游太和山日記》來為這本冊子壓軸,也給後來願尋徐霞客足跡的旅行家、探險家們作個參照。

作者簡介

張久國,丹江口市人,1960年生。華中科技大學在職研究生,業餘攝影愛好者,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先後在丹江口市,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工作,現供職於湖北省十堰市市直某部門。

基本信息

策劃:潘新萍
作者:張久國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傳洲陶德斌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9×1194mm1/16
字數:2.5千字
印張:10
版次:201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228.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