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書論用筆十法急就章 特色及評論
《宋克書論用筆十法急就章》一書是中國墨跡經典叢書之一,本叢書內容都是以我國歷代最有影響的書法家代表作品為對象,其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顯著地位,至今具有典範和示範意義。本書以增強學習者臨摹碑帖的興趣為目的,引導學習者很快跨入實用的門檻,學用結合,值得廣大臨摹學習愛好者參考、學習及使用。本書為宋克書集,此種習字格式,及各種習字格式之長,又避開各習字格式之不足,按照實用要求選自集成文句和楹聯,提高了學習者臨摹碑帖的興趣,能使學習者很快掌握漢字的結構規律和書寫方法,是當前具有實用價值的習字方式。他的書法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對後世書法影響極大。此書法具有莊嚴雄偉的氣派,他用筆橫輕豎重,筆力雄強而有厚度;在結構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圓。豎筆向中略呈弧度,剛中有柔,富有彈性感,兼以筆畫重,力足中鋒,更增加他那氣勢宏大、圓潤渾厚的美感。本書提高了學習者臨摹碑帖的興趣,能使學習者很快掌握漢字的結構規律和書寫方法,是當前具有實用價值的習字方式。值得廣大學習者學習借鑑。本書提高了學習者臨摹碑帖的興趣,引導學習者很快跨入實用的門檻,以學用結合的方法,是學習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宋克書論用筆十法急就章 內容簡介
章草起源於東漢章帝建初年間,唐張懷��《書斷》曰:“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極。”宋共伯思《東觀餘論》跡謂:“章草當在草書先。”其實章草即秦漢古隸的快捷寫法,始在民間中流行,約定俗成,後乃發展成今草與狂草。章草的特徵是字字獨立,字形稍扁,中含方圓轉折之法,而每字之收筆常有波捺飛起,這種富有隸意的書體古質簡練,是學習草書的必修之課,漢之杜操、崔瑗、張之,三國之皇象,晉之索靖、陸機、二王等無不兼善章草。唐宋之間,寫章草的書家日漸減少,直至元代,始有趙孟�\、楊維楨等人留心此道,但只是兼善而已,未成氣候,而真正能在章草上有所建樹的當推明初著名書家宋克。宋克,生於元晉宗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卒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字仲溫,又字克溫,號南宮生,江蘇長洲(吳縣)人,他出身在一個十分富裕的家庭之中。其人“任俠使氣,好擊劍鬥雞”,少年時因養賓客,常與人飲博,盡喪其家財,及逢元年末兵亂,便自思建功立業,乃謝客學兵,欲北走中原,舉旗起事,不意中道受阻,遂溯江游金陵,又入會稽、金華諸名山,胸襟為之大開。歸家後,張士誠聞其氣節,屢遣人慾招為幕布賓,皆謝辭,遂於家中另闢一室,內藏曆代法書及周彝漢硯,操毫面壁,日夕沉酣其間。《明史・文苑傳》謂:“克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洪武初,曾做過陝西鳳翔同知,不久便辭官還鄉,終年六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