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小說]

《天珠》[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珠》,全稱《天珠:藏人傳奇》,作者劉鑒強。該書是一部非虛構作品,裡面的故事是完全真實的。作者通過幾位現代藏人的人生故事,真切刻畫了當代藏族同胞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將真實性與高度文學性結合,既是對青藏高原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又是非虛構文學的傑作。這本書驚心動魄,又生動感人。

基本介紹

《天珠》,全稱《天珠:藏人傳奇》,是一部非虛構作品,裡面的故事是完全真實的。作者通過幾位現代藏人的人生故事,真切刻畫了當代藏族同胞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憨厚的鄉村小子嘎瑪歷經波折,成為操縱世界天珠價格的“天珠王”,他娶了藏王松贊乾布的後裔,後來又轉向保護青藏高原的環境與文化。他的傳奇人生堪比《阿甘正傳》中的阿甘;他的朋友扎多跟隨環保英雄索南達傑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最後成為藏區最著名的環保人士;嘎瑪的哥哥仁青和朋友耿登都曾是喇嘛,都因為愛情而還俗,但兩人對脫下袈裟的態度完全不同:一個痛苦一生,一個慶幸一生;本書還第一次詳細披露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傑在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最後被盜獵者殺害的故事,讀者盛讚“比電影《可可西里》更真實、更震撼、更動人。”《天珠》將真實性與高度文學性結合,既是對青藏高原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又是非虛構文學的傑作。這本書驚心動魄,又生動感人。

《天珠》《天珠》

成書經過

2005年7月30日,劉鑒強作為《南方周末》記者,應北大呂植教授之邀去青海藏區採訪。他們走唐蕃古道,從西寧瀾滄江源頭,路況很差,江邊懸崖上的一段段V形路坡陡彎急。麵包車爬一個高坡時,像一頭疲累的老牛低吼著,抽搐著,衝到半截突然力盡,忽悠一下滑下來。“剎不住了!”司機王師傅失聲低叫。後面就是懸崖,汽車不情願卻無奈何地向懸崖滑去,恐懼像寒冬一樣將我凍僵,他不知如何是好。然而這個“危險”的地方,卻引起了劉鑒強的興趣。
劉鑒強在《南方周末》寫了兩篇藏人的報導,但幾千字的文章太短了,於是他決定寫一本書,寫出那些神奇的人生,探究他們的心靈,或者說通過他們,探究自己的心靈。他和大部分漢族年輕人一樣,從小接受唯物主義教育,否定一切宗教,以為用科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包括心靈方面。但他卻發現,這些受“迷信”的佛教影響的藏族人,心胸寬廣,精神健康,無私快樂,藏族人的信仰給了他一些啟示。
2006年4月,劉鑒強到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開始了這本書的採訪,在其後的兩年里多次去藏區。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地找到了最棒的採訪對象,他們做著相似的事業—— 保護青藏高原的環境與傳統文化,但他們之間並不雷同,來自不同的藏區—— 西藏、青海、四川和雲南,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分別是商人、官員、農民、還俗的喇嘛、居士和大學生。他就是要找這樣的藏人—— 他們是普通人,身上體現著藏民族最寶貴的文化價值,同時在彷徨中尋找著未來的路。他們身上有深深的歷史烙印,同時又在創造歷史。
《南方周末》的楊瑞春看過初稿後對劉鑒強說:“我想,你在發現這個題材的時候,就像天珠王發現了上品天珠,心中一定懷著暗喜前行。當初你對我講這個題目,我還不以為意,沒想到人物背後有那么波瀾壯闊的歷史。你寫的是一部藏族當代史,也是藏族人尋找自我的心靈史。”令作者感激的是,書中人物用寬廣無私的胸懷接納他。仁青接受採訪時說:“好吧,現在我告訴你我的故事—— 由牡羊毛和黑羊毛織成的、有好也有壞的故事。”劉鑒強說:“這意味著他不但讓我分享他的光榮,也向我袒露他的恥辱。無一例外,我書中的藏族人沒有把不光彩的歷史藏在身後。我感佩他們的光明磊落。”

作者簡介

劉鑒強,清華大學新聞學碩士,北京大學自然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原《南方周末》記者。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稱劉鑒強為“中國最佳調查報導記者之一”,他的報導影響了國家決策。他進入朝鮮(北韓)報導面向中國人的賭場,曾被朝鮮人民軍扣押;報導刊登後,中國迅速關閉賭博通道,令賭場停業。後朝鮮駐中國使館向中國提出無理抗議,並禁止劉鑒強再次進入北韓。
他報導雲南金沙江上虎跳峽大壩違法開工後,溫家寶總理看到他的報導,國務院追查違法企業,令違法電站停工;他調查北京圓明園破壞環境事件,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他的報導上批示:“圓明園立即停工。”這篇報導直接成為環保總局的決策依據。
在發表有關轉基因稻米科學家的私利故事後,中國特稿社執行副社長熊蕾說:“劉鑒強是中國第一個從這個角度報導轉基因農作物的記者,他將其幕後的利益衝突公之於眾。在他之前,中國從來沒有記者挑戰過中國轉基因科學家的良心。值得注意的是,劉鑒強嚴格遵從新聞職業倫理,在報導中不加入自己的判斷,讓事實說話,讓讀者做出自己的選擇。”
他還獨家揭露哈爾濱寶馬案(一位富家女人開BMW撞死一位農民婦女)中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的司法不公,中央調查組根據他揭露出來的問題重新調查,最後處理了涉案法官、檢察官;他調查兩個男孩在北京高爾夫球場的神秘死亡,對警方發出質疑;他第一個披露三峽大壩將淤積重慶港等。
四川大地震後,劉鑒強為香港《亞洲周刊》寫了一系列評論,學者李歐梵在《亞洲周刊》專欄中說:“我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媒體上看到的大多是救災救難的感人場面和用情緒化和民族化的語言寫出來的報導文章,卻沒有讀到太多有關善後的反思。媒體的大忌是‘煽情主義’,中國資深記者劉鑒強的‘新思維’專欄文章是少數的例外。”
劉鑒強2005年1月赴斯里蘭卡報導海嘯,他為亞洲周刊撰寫的《斯里蘭卡的眼淚》,選入《香港國中中國語文新編》教科書。
2006年12月21日,美國版和亞洲版《華爾街日報》頭版對他進行了長篇報導。
2008年6月,劉鑒強關於中國環境保護的中文報導,獲得在香港的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卓越環境報導獎(The Excellence in Reporting on the Environment)。這個獎的英文獎項被《紐約時報》有關中國環境的報導獲得。

專業書評

要我推薦一本認識西藏的書,我會毫不猶豫把《天珠》作為第一選擇。這本書將重新建構讀者對西藏的知識體系與方法論。有些藏人讀了此書淚流滿面,因為《天珠》寫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 咼中校(香港編輯 《亞洲周刊》書評)

這本書驚心動魄!不僅因為書中人物的傳奇經歷,更重要的是,我們得以因此走進一個敬畏自然、快樂自信、慈悲眾生的偉大民族的心靈秘境,知悉人類共同命運的希望所在。從未如此衝動地想一見書中的真實人物,也從未如此為他們所代表的藏人的豐盈精神世界而感動得淚流滿面。
—— 隆藏法師(中國佛學院)

作者發現這個題材的時候,就像“天珠王”發現了上品天珠,心中一定懷著暗喜前行。書中人物背後有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是一部藏族當代史,也是藏族人尋找自我的心靈史。
—— 楊瑞春(《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

以非虛構文學真實展現當代藏人生活、心靈和歷史的書,這是第一本。儘管西藏是全世界的重要議題,書中人物所代表的中國境內600萬藏人卻曾被忽略。本書第一次將他們作為主角,讓人們看到西藏的未來所在。
—— 李歐梵(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

“《天珠》中,在可可西里,索南達傑突然對扎多露出兄弟般的關懷,那些詞句,讓我看見這個男人冷峻的臉忽然綻放出柔和的光,可以融化所有冰川。然而這是最後的告別。我想著他的臉,眼淚就滾下來。我哭了三次。好在書中可供我哭泣的美,層出不窮。”
—— 龍瑩(北京讀者)

從西寧回上海的火車上,我用兩天一夜把《天珠》讀完,精神陷入高度亢奮之中,感到自己有個強大、喜悅的靈魂——對於我們多年的精神困擾,書中信仰者的回應,給了我醍醐灌頂的光!
—— 郝利瓊(上海讀者)

沒見過漢族人寫藏人的書,寫得這么生動、深入、準確。我好幾位藏族朋友讀《天珠》時哭了。它不是小說,但比小說更好看、更打動人心;將歷史、文化和地理背景巧妙揉進現代藏人的精彩故事,如一部藏族百科全書;更可貴的是,雖不是學術著作,但資料運用比很多學術著作更嚴謹。
—— 耿登丹巴(藏族學者、畫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