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夢者體裁:現代詩
作者:聞一多
作品原文
夢者假如那綠晶晶的鬼火
是墓中人底
夢裡迸出的星光,
那我也不怕死了!
作品賞析
《紅燭·孤雁篇》系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時的一些詩作,異域的孤寂、人生閱歷的豐富以及對西方現代詩歌的學習都使他的思考複雜了,深入了,提出的問題往往出人意料。《夢者》就是這么一篇作品。詩的中心在於一個“死”字。長眠於墓地的是已死的人,而彷徨於墓地的則是將死的人。陰森森、漆漆黑的墓地,連線了黑白,陰陽兩重世界。在“死”的空氣里,已死與將死展開了一場嚴肅的對話,主題就是死亡。
這氣氛本身是相當瘮人的:昏暗的夜色、模糊的小路、啞默的墓冢、奇形怪狀的草木、透入骨髓的冷風,以及“那綠晶晶的鬼火”,那么,詩人還來這裡乾什麼?他為什麼獨獨對這樣的景致感興趣?他究竟是“怕”還是“不怕”?
這兩種心境都是存在的。他肯定有所畏懼,只是,畏懼的倒主要不是這片墳場的森嚴與鬼魅,而是畏懼“死”本身,更準確地說,是因“死後”那個世界的未知性而生心靈的“顫音”。對於每一個注定都要走向死亡的人,只要你不是過分麻木不仁,都不能不關心“死後”,特別是對於慣作形而上思考的現代人。特別是來到了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所在;但人們關心得最多也最不可能獲得解答的問題也是“死”,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反差:愈是不可知就愈想知,愈想知就愈失望,愈失望也愈恐懼,愈恐懼又愈想知。在恐懼──不可知──想知間就產生了這樣的過渡關係。聞一多來到墳場(或是真實中的或是感覺中的都無所謂),顯然是有意無意地受到了這種“求知慾”的引誘。他想來!他要來!鬼使神差的來!“來”這一行為本身就是恐懼,是“怕”的結果。當然,人們對“死後”的無知與恐懼總是多種多樣的,聞一多的詩歌中多次描述了“死”、“死後”每次都各有特色。在這裡,詩人的“怕”大致包含這樣的一些內容:孤獨、寂寞、沒有生機、沒有希望。這實際上是傾向於把“死後”現實化,以現世的人生需要為標準來估量“死後”。我認為倒也符合一位中國詩人的文化素養。
詩人的“不怕”主要表現在他尚能面對“綠晶晶的鬼火”運行自己敏捷的思維。他構想,長眠於墓中的死者是真正的“長眠”,他們舒適地進入了各自的夢境,並且在夢中,還擁有自己的晶瑩的星空。在人類的現世界上,“星光”總是恬靜、和諧與希翼的象徵。如果這樣的境界還能在“死後”的世界上保留,那么,死又有什麼可怕的呢?詩人以生觀死,又以生的樂趣來設計、轉移死的詭秘,於是得到了一份暫時的慰藉。酣睡在星空懷抱中的“夢者”就是享受著這一樂趣的幸運兒。
那么,“夢者”就一定是長眠於荒冢之下的魂靈么?當然不是。既然“死後”的世界都可能有這樣的“夢者”,那么生的世界又未嘗不更該有“夢”、有“星光”呢!詩人以“夢者”的體驗為生命的最後的慰藉,這是不是因現實的不滿足而生出的憂患呢?也就是說,在聞一多當時的現實人生中,要真正做這樣一個舒適的“夢者”或許本來就不那么容易,所以他就特別關心“死後”如何!《夢者》是一首玄想詩,但仍然具有現實人生的投影。
這首詩想得很深、很透,但寫下來卻又是這樣的簡潔而富有現實主義的情趣,典型地體現了詩人的創作原則:“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了的水氣之凝結,所以能將這種潛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現出來。”(《〈冬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