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灣人三部曲》記述了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史。小說共分三部,分別概括了台灣抗日歷史的三個階段。
《沉淪》
《沉淪》是《台灣人三部曲》的第一部,著重反映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台灣同胞為抵抗日軍入侵而進行的奮勇鬥爭,這是台灣抗日運動的武裝鬥爭階段。小說著重描寫陸家子弟兵在陸家四世後裔陸仁勇的率領下慨然出征,與台灣各路義軍一起,用鮮血寫下的氣壯山河、保家衛國的悲壯史詩。
小說的開頭是距故事發生之前的100年,陸榮邦從祖籍——廣東省長樂縣隻身渡海來到台灣,先在台北府淡水縣給一個地主當長工。他為人老實,也沒有什麼雄心,只想能掙得一些銀子寄回祖籍,對父母盡一點孝道便心滿意足了。後來,他用辛勤勞動幾年積攢下來的銀錢買了一塊地從事開墾。他有兩個兒子:天貴和天送。天貴在九座寮莊買下一片荒地,他這一房便在九座寮紮下了根。他生有六個兒子,夭折了三個,僅存的三個兒子是信河、信溪、信海。信海又有三個兒子:仁烈、仁智、仁勇。“仁”字輩下面是“綱”字輩。故事開始,陸家的仁烈、仁智、仁勇三兄弟正計畫給父親——信海老人過71歲的生日,突然,傳來清廷將台灣割給日本的訊息,作為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中國人,該怎么辦呢?書中寫道:“生為一個台灣人,命中注定要與台灣共存亡,否則你就只有去下你辛苦經之營之,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田園廬舍,以及列祖列宗的墳塋,回原鄉土!”
台灣既經割讓給日本蕃,他們已經沒有理由再在這島上留下去了。不必搬出什麼大道理,單就不能在異族鐵蹄下做個順民——其實那可能是奴隸——這一點來說,他們就非走不可。走,也就是迴轉長山的故土,祖先所住過的原鄉。“陸氏全家在公廳上聚會,商議應變之策。儘管仁智主張回長山——大陸;但是,對這個家族來說,或留或去,都有難處。最後家族決議留下抗擊日本侵略者。信海老人要仁勇負起統率年輕子弟們的責任。自此,仁勇也以領導者自居,經常外出,探聽訊息,聯絡義軍。當日本侵略軍到來時,仁勇率領子弟兵,投奔義軍,堅守新竹外圍,阻止日軍南下。仁勇出征那天,酉時拜神祭祖,寅時出門。拜神祭祖時,由陸信海老人主祭。他一身長袍馬褂,銀髯飄拂,光禿的腦袋閃閃發光,一臉沉重與嚴肅地站在八仙桌後。他的身後,立著即將遠行的陸家子弟。陸信海老人臨危不懼,雖因年邁不能親赴戰場,但在侵略者入侵時也堅貞不屈。陸仁勇有勇有謀,可歌可泣,一直站在反侵略的最前線,是台灣同胞最早一代的抗日英雄形象。當時的青年一代陸綱昆等都跟隨陸仁勇投效義軍,奔赴戰場,奮勇殺敵。當那個阿熊師對陸綱昆說“打什麼呢?反正誰來管我們還不是一樣”時,陸綱昆義正詞嚴地回答說:“我們是黃帝子孫,不能叫蕃仔來管我們呀!”
《滄溟行》
《台灣人三部曲》的第二部《滄溟行》,以陸家第六代子孫陸維梁從事的抗日民主運動為主線,再現了台灣抗日中期的鬥爭風貌。陸維梁生活的時代,台灣人民的武裝反抗由於受到敵人的殘酷鎮壓而漸趨低落,台灣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中國大陸的新文化運動受到啟發,轉向教育和發動民眾從事合法的民主運動,以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真實地反映了20年代到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社會。哥哥陸維棟在公學校畢業後,又被推薦參加國(日)語學校,畢業後當了一名公學校的教師;半年後又被一個“御用紳士”看上,招他入贅為婿了。他過著逆來順受的“順民”生活。有一次他對弟弟說:“你說正義,我很明白,我們是受著人家的榨取剝削,甚至也受著宰割。可是,我們是被征服的,我們抗不過他們,那就只有尋求自存的路子,我們要生存啊!”和哥哥相反,弟弟走的是另一條道路。陸維梁公學校畢業後,獨自到了台北,在一家日本人開的書店當店員。他閱讀了當時愛國的、進步的刊物《台灣青年》。台灣同胞的一些抗日活動和組織,如“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六三法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定運動”等,都在他眼前一一出現。而且,“這還只是這個嶄新天地的一個小角落而已。透過這小角落,他還窺見了更偉大的廣闊天地——就是海那邊的一片廣大土地,那兒有東方第一大國,那兒有四億人口……。陸維梁清楚地認識了她——祖國,也認識了自己——漢民族”。20歲的陸維梁就這樣,成了一個有思想、有眼光、有毅力,也有崇高理想的現代青年。他積極參加了抗日的農民運動,因此而被捕入獄。最後,陸維梁離開台灣返回了祖國大陸。作者寫道:“看看你的祖先所來自的地方,然後繼續前進,深入祖國內陸,你將這樣與祖國融合為一體,為開拓自己的前途,也為同胞而奮鬥。”
《插天山之歌》
《台灣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以台灣光復前後為背景,寫陸家七世孫陸志驤自東京潛回台灣從事秘密抗日工作,被日寇通緝跟蹤而隱蔽於插天山的故事。
小說雖然只寫陸志驤逃避追捕的經歷,但透過周圍鄉親們對他的愛戴保護,反映了廣大台灣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當時的時代風貌。陸志驤在日本留學時就參加了抗日的秘密組織。1943年12月,他從神戶乘輪船返回台灣。他一上船,就受到日本警視廳派來的“特別高等刑事”的監視。這艘客輪駛至台灣附近的海域,被魚雷擊中,陸志驤遇救後回到家裡。鎮上的警官和刑事卻不斷前來詢問。無奈,他只好去深山投靠親戚。從此,在日本特務的不斷追捕下,他不斷地轉移、躲藏。最後終於被捕。但就在他被捕的第二天,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了。
意識表達
《台灣人三部曲》橫跨台灣被日本占領的五十多年歷史.從歷史主題進入作品,分析了客家人在面對歷史所表現出來的擔當勇氣與責任感,同時也指出作家對日據時期知識青年的深切悲憫情懷,從而概括出作品所表現的客家人品性:隱忍與堅韌。
作者簡介
鍾肇政,小說家,筆名九龍、鍾正等,1925年出生於台灣桃園,少年時受日語教育,畢業於師範學校,1945年被徵召入伍,日本投降後返鄉,任國民國小教師。1948年入台灣大學中文系,1951年發表處女作《婚後》。1960年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此後又寫了長篇小說《濁流三部曲》。1965年為紀念台灣光復二十周年,編輯出版了《台灣省籍作家作品集》(十冊),《台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十冊),1966年至1976年寫成了《台灣人三部曲》等小說八部。1974年到東吳大學任教,後任《台灣文藝》主編、“吳濁流文學獎”主任委員,1978年兼任《民眾日報》的“民眾副刊”主編。和葉石燾共同主編了《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