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輪黃日》

《半輪黃日》

這部史寺般的小說以20世紀60年代的尼目利亞為背景,講述了被內戰所毀的國家裡生活軌跡相交的三個主人公的動人故事。

基本信息

看點

半輪黃日半輪黃日

《半輪黃日》重點探討奈及利亞內戰這一充滿創痛的歷史篇章,但並未耽於對重大歷史事件——如伊博族大屠殺、接踵而至的內戰以及幾百萬人的傷亡——的複述,而是講述這些歷史事件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衝擊和影響。小說以比夫拉的國旗“半輪黃日”為題,在忠於史實的基礎上加入虛構的細節描寫,顯示出深層次上的歷史真實,旨在啟迪讀者思考道義責任、殖民主義的終結、民族忠誠、種族、階級與性別問題以及愛情、親情、友情將這一切複雜化的過程與方式,堪稱史詩般的傑作。

內容簡介

這部史寺般的小說以20世紀60年代的尼目利亞為背景,講述了被內戰所毀的國家裡生活軌跡相交的三個主人公的動人故事。烏古,一個來自貧窮鄉村的十三歲男孩,來到一位大學講師家裡做男童奧蘭娜,一位年輕婦女,拋棄了在拉各斯的特權生活,與具有超凡魅力的大學教授情人生活在一起。第三位主人公是個害羞的英國人,俯首貼耳地拜倒在像謎一樣高深莫測的凱內內(奧蘭娜的孿生姐姐)的石榴裙下。極端殘酷的戰爭及其駭人聽聞的恐怖席捲他們,以匪夷所思的方式一會兒將他們扯開,一會兒又將他們拋到一起,他們的忠誠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小說顯示出深層次的歷史真實,啟迪讀者思考道義責任、殖民主義的終結、民族忠誠、種族、階級與性別問題以及愛情、親情、友情將這一切複雜化的過程與方式。

作者簡介

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奇埃,1977年出生於尼曰利亞的阿巴,伊博族,父親曾任奈及利亞大學副校長。19歲到美國,2001年獲傳播學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後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文學創作碩士學位,目前居住在康乃狄克州。

被譽為奈及利亞最有前途的青年女作家。其短篇小說發表於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等地的於U物,大多講述奈及利亞移民在美國的經歷,曾獲大英國協廣播協會獎和BBC短篇小說獎。其長篇小說《紫芙蓉》獲2004年度英國奧蘭治小說獎提名,《半輪黃曰》獲2007年奧蘭洽小說獎。《華盛頓郵報》稱她為非洲文豪欽努阿·阿契貝在21世紀的傳人。阿迪奇埃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以非洲為背景進行現實主義創作的作家,反映後殖民時代尼目利亞乃至非洲大陸的歷史與現實問題。

媒體評論

既有歷史感,又有一種令人不安的時代氣息……(阿迪奇埃)很像納丁·戈迪默,喜歡把筆下人物置於十字路口,面臨效忠個人與效忠集體的衝突……《半輪黃日》藉由歷史,關注我們這個飽受戰爭創傷的時代。

對歷史的把握以及橫跨社會各個階層(從鄉下來的男僕,到富貴官僚家的千金)的能力,這兩個特點體現出托爾斯泰的大手筆。

——《丹佛郵報》

文筆生動,充滿活力……這部小說展現出充滿同情的智慧以及嫻熟細膩的人物刻畫手法,是欽努阿·阿契貝的《瓦解》和V.S.奈保爾的《河灣》等20世紀經典作品的有價值的繼任者。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阿迪奇埃使用了層疊的歷史、象徵和神話……饒有興趣地使用語言。她在她的英語中注入了盎然詩意,整個敘事交織著伊博族的成語和語言。 

——《泰晤士報》

我們一般不會把智慧與新手聯繫在一起,但這位新秀作家擁有古代講故事人的天賦……她無所畏懼,否則不會探討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的奈及利亞內戰。阿迪奇埃初出茅廬,卻已幾近成熟。 

——欽努阿·阿契貝

寫作背景

《半輪黃日》是以奈及利亞內戰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在很多人眼裡,奈及利亞是非洲最複雜的國家,這不僅因為它有二百五十多個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還因為歷史上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專制主義的暴力在這裡輪番上演,時不時地引爆暗潮湧動的民族矛盾,釀成流血事件甚至戰爭。1960年奈及利亞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聯邦共和國之後,這種情況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人數最多的豪薩一富拉尼族、約魯巴族和伊博族在新老主子或明或暗的操縱下,以各自盤踞的北區、西區和東區為大本營,為了爭奪中央政府的席位、地方政府的勢力範圍和石油資源的分配方案等大打出手,往往導致整個國家的動盪不安和聯邦體制的岌岌可危。空前慘烈的奈及利亞內戰(1967—1970,也稱比夫拉戰爭)便是這種矛盾登峰造極的結果,不僅造成了兩三百萬人的死亡和史無前例的饑饉,而且留下了許多至今尚未消除的後遺症。由於英、美、俄等國家的介入,“醫生無國界”組織的創立和全世界對非洲饑荒問題的空前關注,這場內戰也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

不難理解,身為伊博族的阿迪奇埃具有強烈的比夫拉情結。她的短篇小說《那個刮哈麥丹風的早晨》(ThatHarmattan,Morning,2002)、《半輪黃日》(HalfaYellowSun,2002)、《鬼魂》(Ghosts,2004)和劇作《因為熱愛比夫拉》均涉及奈及利亞內戰,為長篇小說《半輪黃日》的創作做好了鋪墊。作為長期思考和打磨的成果,《半輪黃日》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2006年底出版後,便被英國著名電視節目“理察與朱迪讀書俱樂部”選中,登上英美兩國的暢銷書排行榜,獲得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和國際都柏林獎的提名,進入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和大英國協作家最佳作品獎的最終候選名單,榮獲阿尼斯菲爾德一沃爾夫圖書獎、國際筆會“超越邊緣”獎和奧蘭治寬頻小說獎。

《半輪黃日》重點探討奈及利亞內戰這一充滿創痛的歷史篇章,但並未耽於對重大歷史事件——如伊博族大屠殺、接踵而至的內戰以及幾百萬人的傷亡——的複述,而是講述這些歷史事件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衝擊和影響。小說由四部分構成,時間跨越整個20世紀60年代,通過烏古、奧蘭娜和理察這三個生活在比夫拉的人物的視角,將他們在內戰前後和期間的經歷與見聞編織成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十三歲的烏古是大學教師奧登尼博的家童,來自一個偏遠、貧窮的村莊,他被比夫拉軍隊強征入伍,經歷了嚴酷的戰鬥,最終倖存下來;美麗、叛逆的奧蘭娜放棄了優越的富家千金生活,與奧登尼博同居,後者是一個魅力非凡的革命者和激進的反殖民主義者;內向靦腆的英國人理察熱愛傳統的伊博一烏庫藝術,並深深迷上了奧蘭娜的孿生姐姐、謎一般的凱內內。在戰爭的鏇渦中,這些人物以超乎想像的方式經歷了悲歡離合,對彼此的愛與忠誠受到考驗,自我形象受到挑戰,在應對紛至沓來的生活巨變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人格和思想上的成長、變化與成熟。阿迪奇埃既著力書寫比夫拉戰爭的毀滅性後果,又讓讀者認識到,死亡不是戰爭中人們的唯一遭遇,他們還活著,愛著,夢著。小說以比夫拉的國旗“半輪黃日”為題,在忠於史實的基礎上加入虛構的細節描寫,顯示出深層次上的歷史真實,旨在啟迪讀者思考道義責任、殖民主義的終結、民族忠誠、種族、階級與性別問題以及愛情、親情、友情將這一切複雜化的過程與方式,堪稱史詩般的傑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