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歌行》

《傷歌行》是由漢代的無名氏所作的詩歌,該詩體裁為五言詩。這是一首閨情詩,寫婚姻不能自主的痛苦。因為是敘事詩,詩意較為含蓄,作者是採用情景相間的藝術手法來展開鋪敘,層層揭示主題的。

作品信息

【名稱】《傷歌行》
【年代】漢代
【作者】無名氏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傷歌行
昭昭素明月⑴,輝光燭我床⑵。
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⑶。
微風吹閨闥⑷,羅帷自飄揚⑸。
攬衣曳長帶⑹,屣履下高堂⑺。
東西安所之⑻?徘徊以彷徨。
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
悲聲命儔匹⑼,哀鳴傷我腸。
感物懷所思⑽,泣涕忽沾裳。
佇立吐高吟⑾,舒憤訴穹蒼⑿。

作品注釋

⑴昭昭:明也。素明月:一作“素月明”。 
⑵燭:照。
⑶耿耿:心不安貌。
⑷閨闥(tà榻):指內室。闥,內門。 
⑸羅帷:紗帳。 
⑹攬衣:猶“掖衣”、“穿衣”。攬,取。曳:拖。 
⑺屣履(xǐ lǚ徙呂):猶今口語“趿著鞋”。 
⑻安所之:何往。這句是說往東呢還是往西。 
⑼命儔匹:招呼伴侶。 
⑽所思:指所思念的人。 
⑾佇立:久立。 
⑿穹蒼:蒼天。

作品鑑賞

這首詩,郭茂倩收在《雜曲歌辭》中,作古辭,《文選》同。但《玉台新詠》署名為魏明帝。郭氏的題解說:“傷日月代謝,年命遒盡,絕離知友,傷而作歌也。”說得不甚透徹。其實這是一首閨情詩,寫婚姻不能自主的痛苦。因為是敘事詩,詩意較為含蓄,作者是採用情景相間的藝術手法來展開鋪敘,層層揭示主題的。
“昭昭素明月,輝光燭我床。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寫憂人夜不能寐。憂人是男是女,不得而知,但他(或她)在明月之夜,憂心忡忡。以至月已偏斜(輝光燭我床),尚在輾轉反側。那就是所謂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微風吹閨闥,羅帷自飄揚。”原來這位憂人是一位女子。微風吹,羅帷飄,她心緒更加不寧,躺不住了。“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乾脆起床,到堂屋裡去走走。但她無心收裝,是“衣冠不整下堂來”的。攬衣,是披衣。曳,是拖著。屣履,是拖著鞋走路。《後漢書》李賢註:“屣履,謂納履曳之而行。”她到底要乾什麼呢?“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什麼也不乾,只是走來走去,無所歸依。以上是第一段,極寫女主人公的苦悶。那么,她為什麼會是這種心態?
“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正當女主人公在堂屋徘徊之際,夜空中傳來一隻孤鳥的哀鳴。女主人公很理解這哀鳴的含意是在呼喚自己的伴侶。伴侶不在,其鳴悲哀,女主人公也傷感了。“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孤鳥的哀鳴觸動了她的心事,她傷心地哭了。剛開始,由於夜深人靜,有所顧忌,她只是吞聲飲泣,有淚無聲。泣到傷心處,什麼也不顧了:“佇立吐高吟,舒憤訴穹蒼。”竟然失聲“高吟”,喊起天來了,把滿腔的幽憤向蒼天訴說。這是為什麼?為什麼要喊天?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奇怪的是這位女主人公只是呼天,就是不呼父母。這又是為什麼?關鍵的句子就是“感物懷所思”。懷所思,就是有意中人,但不能與之結合為“儔匹”,沒有父母之命是不行的。而父母之命可能正是要她嫁給別人,她身不由己,十分苦惱,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只好喊天了,至於父母,就沒有什麼可喊的了。
這首詩在藝術上還有一個顯著特色:它是以女主人公的感情衝動為線索層層展開、步步升華的。“昭昭素明月”,起句平平,看不出什麼。“輝光燭我床”,原來她醒著。醒而臥,臥而起,起而徘徊。先是悲,由悲到泣,由泣到吟,由吟而憤,由憤而訴。感情越來越強烈,行動越來越大膽。一首短詩,居然寫出了一個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這是作者匠心獨運的驚人之筆。《傷歌行》的重點不是寫感傷,而是寫怨憤,是高度讚揚閨中女子敢於衝擊封建禮教的那一聲驚破夜空的憤怒的呼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