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 yī rán gù wǒ
釋義 形容自己一切跟從前一樣,沒有變得更好。
出處 唐·薛調 《劉無雙傳》 :“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示例 二分明月,照向誰家,一個詩人,依然故我。(清·吳錫麒《家慕橋詩集序》)
依然故我
叢書名: 精神分析經典系列叢書
作 者: (瑞士)卡斯特 著;劉沁卉 譯
出 版 社: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8-9-1
字 數: 145000
版 次: 1
頁 數: 187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1737700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卡斯特精神分析譯叢》 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維蕾娜.卡斯特重要作品的合集,在國際心理學界占有重要地位,擁有非常高的學術水準和實用價值。
維蕾娜·卡斯特以多年研究心得和深入淺出的解析,用清新簡練的文筆,生動鮮活的事例,向讀者闡述了有關自我、夢境、信任、命運、恐懼等諸多人類最根本的心理命題。
本譯叢是廣大心理學研究者、心理學愛好者,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眾多讀者了解當代世界心理學發展最新趨勢、提高心理素質以及走出心理陰影、克服心理障礙的必備書目。
內容簡介
在多數情形下,以這樣的方式感受到的新的自我會帶來良好的價值感、自信和自我認同。但這種自信也不是就簡單地意味著快慰,它也有可能伴隨著巨大的痛苦。
總的說來,與自我感受相關的生命體驗就是那些將人置於自我極限邊緣的、在生死攸關的考驗中超越這一極限的體驗;是那些自己在與周圍事物的比對中顯現本色、而又不為之困擾時的體驗。當自我與他人、自我與周遭世界之間的差異赫然顯現時,自我的本質——多數是經年以來形成的本質——就會被照亮,那個獨一無二的自我會在某個瞬間變得清晰奪目,讓我們看到他、感受他、瞥見自己的真正面貌。同時,那些不屬於自我的、被外界強加於自我的東西也會顯露無遺。不過,由於人們並不能隨時感受到自我,所以有人認為,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過著沒有自我感覺和自我價值感的生活,甚至是生活在對自我的疏遠之中。
在何時、何種情形下能夠感知自我,這原本也是每個人性情當中特有的一部分。但毫無疑問的是:所有的人都經歷過自我感知,而且每當感受不到自我的時候,就會痛苦和迷茫。但這也意味著,除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為我們證實這些獨特的感受。假如能有一些有可比性的自我感知經歷,那倒是可以相互探討交流,但如果某人談到一種他自己的、我們從未經歷過的自我感知歷程,我們便只能沉默。每個人只能自己去尋找自己獨特的感受自我的方式。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個內在的、心理的、同時也是外在的、社會的進程。我們不停地與命運、與他人、與自己打交道,也就不停地推動著這一進程。
本書中,我們將探討自我同一性的各個不同方面,並在部分學說的理論視角之下對具體的自我同一性感知行為做出分析。我希望能夠從中找出心理學中那些關於自我價值感和自我同一的複雜構想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並最終找到在當代生活中如何擁有良好自我價值感、並走向一個積極靈活的自我同一性的答案。、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維蕾娜·卡斯特,1943年出生於瑞士阿彭策爾,大學時主修心理學、哲學和文學,博士論文以榮格心理學為主題。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現為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蘇黎世榮格心理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和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協會主席,同時擔任心理治療師,並擁有個人診所。在多年的診療工作中,卡斯特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際經驗與大最的病理資料,這使她的作品更能貼近廣大讀者的真實需要。
維蕾娜·卡斯特是一個非常高產的作者,其作品主要涉及情緒、人際關係以及象徵學領域,以如何走出心理陰影,如何面對不幸與哀傷,以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等為主題。例如:《擺脫恐懼和共生的方法》《放手與找到自我。》《夢:潛意識的神秘語言》《相信自己的命運》,等等。
維蕾娜·卡斯特的作品可讀性強,通俗易懂,不僅在心理學專業領域,同樣在非專業大眾領域,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有關自我同一性危機與自我價值感的幾宗案例
感知自我同一性
連續性與一致性
感知自我的空間
身體:體驗自我的基礎
性取向
人際關係網
工作與成就
價值觀
主觀想像
創造性
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同一性
情感的意義
情感:複雜的協調系統
自我價值感:最基本的情感
自我價值感的發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感受的形成
自我感受的發展階段
自我感覺、自我感受和自我價值感
依戀關係
認可的必要性.
埃里克·H.埃里克森關於自我同一性的經典理論
埃里克森:天生另類
自我同一性的幾個核心要素
自我同一性發展的若干主題
自我同一性狀態間的過渡
女性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與修整
藉助範例完成過渡
模仿與自居
從自居到自我同
自我同一性的改變
角色面具與人格暗影
角色面具下的人格暗影
真假自我:充滿矛盾的自我同一性
內在自我
自我異化
兩難境地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個體化進程
榮格心理療法中的深層自我
象徵性事物——個體化進程中的路標
個體化進程與社會
自傳:貫穿始終的自我同一性
自傳式敘述
回憶
充當象徵性事物的記憶章節
檔案保管員與傳奇講述者
改編與杜撰
回憶的離散
自傳性記憶的開端
設計未來
與自我同一性相關的人生轉折階段
時代的見證者
當生活未從人願
主動忘卻
認可自己
家族傳奇
自傳與心理治療
一致性——連續性——自我分裂
創傷經歷
獲取良好的自我價值感,進入自我同一性境界
自我價值的來源和自我價值危機
是什麼在威脅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與外界評價
自我價值感,接受自我和接受他人
自我價值感的保護
以自己的尺度為準繩
催生良好自我價值感的其他因素
較量
自我價值感和其他情感
對自我同一性的憂慮和自我價值感
附錄
關於幾個概念的解釋
書摘插圖
感知自我的空間
自我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及其許多分過程的發展結果在某些空間裡更加容易顯現。這些空間圍合起來,構成了人類進行自我感知的框架。
身體:體驗自我的基礎
當我們自問是否存在於這個大千世界的時候,所指的往往是身體。身體似乎是我們立身於世的基本保證: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一個極具個性的、由他/她的全部往事以及未來經歷共同鑄就的、獨一無二的身體。每當自我遭遇到太多的疏離與消解,身體總是我們依然保有生機和整體性的最後明證。
一具擁有頭顱和大腦的身軀讓我們得以生存、得以體驗、得以積累感受。雖然網路空間為人們提供了在虛擬世界邂逅的可能,但人際交往依然是需要身體力行的,並會帶來切膚體驗。我們與大千世界的聯繫首先是從身體開始的:倘若沒有大腦,人就無法感知周圍的世界。因此,對自我感覺的變化也往往從身體開始。最明顯不過的例子就是我們的身體在青春期的經歷:自己熟悉的孩童軀體倏忽之間就不復存在,四肢變得那么修長,活動起來笨手笨腳,原本協調的動作被不協調的動作取而代之。我們漸漸告別原來的身體,正是為了尋找一個新的為自己所不熟悉的身體。因此,這一時期身體發生的種種變化對自我的發展無疑功不可沒,但也能在那幾年的時光裡帶給我們自我同一性的危機。類似的情形還會出現在更年期;處於這個時期的人們也會由於身體的變化而生出不同於以往的自我感覺。年歲的增長和身體的病痛所帶來的是最根本的自我感知體驗,而當我們的身體——尤其對於女性而言——風韻不再的時候,我們同樣可能陷入對自我失去信心的泥潭。身體變了,對身體的印象必然隨之改變,這也就牽扯到我們對自我的體驗。身軀是我們感知自己和他人的途徑,它的存在即是我們的存在。
身體更是我們感受的載體,是各種情緒醞釀登場的舞台:人有七情六慾,強烈的、膚淺的、或者身體上的。或許我們的身上還鮮明地打著某種情緒模式的烙印,這使我們成為膽小如鼠的或者是脾氣暴躁的人。身體容納著我們的歡樂、痛苦、疼痛,也將是今後死神的降臨之所。沒有身體,就談不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