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出路》

《中國文化的出路》

《中國文化的出路》由陳序經教授創作陳序經教授運用西方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理論寫作本書,探討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優劣,分析前代及當時國人對東西方文化的態度,與歧路中探求中國文化的方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嶽麓書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叢書名: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平裝:14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761322X,9787807613220
條形碼:9787807613220
商品尺寸:22.4x14.8x1.2cm
商品重量:998g
ASIN:B0039XN6XS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的出路》內容簡介:陳序經學貫中西,研究領域涉及文化學、教育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等。1933年,他在中山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中國文化之出路》的演講,幾日後,講辭發表於《廣州民國日報》的“現代青年”欄目,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文化大論戰。《中國文化的出路》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而成,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其他出版社也曾多次再版。
此書旨在比較研究文化學和中西文化,探求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至今仍不失啟發和指導作用。
在此次編輯過程中,本著尊重原著的原則,以1934年商務印書館版為底本進行整理,儘量保持原著風貌。

編輯推薦

《中國文化的出路》: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有了人類,必有文化。文化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這一點自從比國的人類學家路杜氏(Rutot)等發見所謂前石器時代的遺石以後,一般人類學者,似沒有懷疑的態度。但是有些一人相信,人類曾經過一個沒有文化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人類是一種爬樹的動物,而與其他的高等動物沒有什麼分別處……

媒體推薦

陳序經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學家,早年留學外國,回國後終身從事高等教育事業,誨人不倦,在抗日戰爭的困難時期,堅持教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繼續為祖國培育人才,道德文章足堪世范。
——馬萬棋
陳序經是梁漱溟之後,中國第一個可以將他對中國文化的挑戰和對其他立場的批評,建立在自己的相當系統的文化理論基礎上的人。
——德國漢學家柏克

目錄


代序
緒言
第一章文化的根本觀念
第二章文化的根本觀念
第三章折衷辦法的派別
第四章復古辦法的觀察
第五章全盤西化的理由
第六章近代文化的主力
第七章南北文化的真諦
後記

序言

序經先生這回把中國人這三四十年來經過很大的辯爭的“歐化”問題,造成一部有系統和批評的研究的著作;凡是關心這問題的人們。想無不感覺喜躍地歡迎。
大概無論中國人或外國人,一臨到東西文化問題的討論,他們的論據,很難免去主觀和成見的成分——像在這書里被批評過的許多隨隨便便意見的結論。但序經先生在這書里的努力,卻是從批評的社會科學的立場下論斷,使東西文化的問題。也漸進於嚴格科學的領域。我以為這本書的貢獻,就在這裡。
教室里的經驗告訴我們,時至如今,還有許多青年同學們,對於今日中國必須要走歐化的活路的理由,尚常常發出有疑惑的質問。

後記

陳序經(1903-1967),字懷民,海南省文昌縣人。1925年自復旦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8年獲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任教於嶺南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聯大、中山大學、暨南大學,達四十年之久。在承擔繁重的學術工作的同時,歷任嶺南大學校長、中山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校長、南開大學副校長等職。著有《中國文化的出路》、《文化學概論》、《社會學的起源》等。
陳序經學貫中西,研究領域涉及文化學、教育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等。1933年,他在中山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中國文化之出路》的演講,幾日後,講辭發表於《廣州民國日報》的“現代青年”欄目,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文化大論戰。

文摘

一文化與人類
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有了人類,必有文化。文化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這一點自從比國的人類學家路杜氏(Rutot)等發見所謂前石器時代的遺石以後,一般人類學者,似沒有懷疑的態度。但是有些人相信,人類曾經過一個沒有文化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人類是一種爬樹的動物,而與其他的高等動物沒有什麼分別處。①我們對於這種見解,是不能表同意的,因為若是人類是文化的動物,他必定有創造文化的能力;若有了創造文化的能力,則人類在最初的時期,無論其創造的文化如何簡單,總不得謂其沒有文化。並且所謂沒有文化的人類的時期,不過是一種臆說,在歷史上既找不到證據來,而在現在所生存的人類里,無論如何野蠻,如何不開化,也找不出是完全沒文化的。
事實上,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有文化。但是人要是創造文化,他必然已經是人。要是他不是人,他決創造不出文化來。所以人之所以異於其他的動物者,也可以說是因為前者有了文化,後者沒有文化。我們這樣的去區別人類和其他的動物,也許會引起一般人的疑問。他們以為飛禽像鸚鵡,能學人類說話,雞鴿能做十二音,狗能做十五音,角牛能做二十一音,猴子能做二十音。這種聲音言語固然簡單,然與人類的言語,只有程度上的差別,沒有種類上的不同;因為一般普通的人類,若是沒有受過教育,其所用的言語也不過三百字。①言語是促進文化的原動力,而且是文化的特徵,動物既有了言語,則動物不能說其沒有文化,而人類和其他的動物的區別處,並不在於有文化和沒有文化了。不但是言語非人類所獨有,就從文化的他方面看去,動物也非完全沒有的。比方:飛禽能做巢,猿能用木杖行路,能擲石及有刺的果實於其敵人的頭上,又能用石打破有殼的果實。此外又如人猿能用樹枝來造簡單的住屋,均足以表示動物有創造文化的能力。所以他們的結論是:人類之所以異於動物者,決不能以有文化與否來做標準。
我們以為動物中像人猿等,只能做有情緒的呼喊,沒有表示意思的言語。①人類言語的發達,是賴於群居。換言之,群居為言語發達的重要條件。動物的群居能力是有的。而且群居是高等動物的普通現象,然動物終不能使其所發之音,成為有意想的表示,且不能像人類一樣;因群居而使其情緒的呼喊,發達為複雜的言語,可知言語決非動物所有。同樣,鸚鵡的學習說話,固然能說人類有意識的簡單語句,然他們所模仿的語句,他們究竟是否知道其意義是什麼,很是疑問。而且他們自己,既沒有能力去創造言語,所謂他們能學習言語,恐怕不外是沒有意識的模仿罷。赫德(Herder)說得好:“言語是人類的所有物,而且是人類的權利,惟有人類,才有言語。”②
同樣,動物像飛禽能做巢,及其他的高等動物能做簡單的技藝及物品,大約不外出於所謂本能的動作,卻非理性化的創造。所以他們所創造的東西,永遠是沒有法子去改變,沒有法子去學習和模仿他種動物所創造的東西。因此,嚴格來說:文化乃是人類所獨有的。③
文化固然是人類所獨有的。但文化的發生及發展,必賴於人類的努力創造。設使人類而專靠著天然的生產供給。以維持其生活,不想努力去改變環境,則文化決不會產生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