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公卿貴族之家,屬於以爵位稱號為氏。門氏最早為帝堯農官後代,以門第為氏,後成為官吏身份的表征。據典籍《周禮》記載:凡是公卿、大夫之子,都須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以便入仕為宦。能為宦者,即時出入王公府第時可從正門行走,故稱門子。
在門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門氏,為門氏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門官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專司門衛的官員,即近衛官,其後代子孫中有以祖上官職為榮者,遂以其門官之職為姓氏,稱為門氏。另,各諸侯國均有司職守衛城門者,被稱為門人,亦稱門子。
在門官、門人(門子)們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榮耀“門”字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複姓,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歷史上,有諸多複姓如南門氏、東門氏、西門氏、北門氏,原為春秋時期城郭守將或居於其地附近的住民以地為氏形成的姓氏,後多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門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侍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稱侍中寺的長官“侍中”為“門下”。稱給事黃門侍郎為“小門下”。
在侍中和黃門侍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門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楚國置有“大閽”之官職,官稱“門斗”,負責掌衛城門。
在門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門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朝時期,稱守衛城門的小吏為“門者”,又稱“門子”、“門徒”。
在門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天子近衛虎賁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西周時期,王者的近衛官稱虎賁氏,亦稱門官,平時守護君主宮廷之門,均楚出行時則護衛在君主兩側。
在虎賁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門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朝廷專設定有門侯,專取“射策甲科為郎”,即比武考試成就最佳者擔任,專司宮廷門戶的守衛。
在門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的門下省,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即設有門下侍中之官職,亦稱門下侍郎,到晉朝時期改為門下省。門下省隸屬於少府,秩比兩千石,職掌侍從皇帝左右。到隋朝時期,門下省負責“獻納諫正”和“及司進御”之職。唐朝時期,門下省負責“出納帝命,總典吏職,凡軍國之務,與中書令參而總焉”,已成為當時的宰相之一。宋朝時期亦設有門下省,職掌“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元朝以後,門下省這一機構被廢黜。
在門下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的門下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郡守之下設有門下督,負責地方軍事之事。在三國時期,門下督為負責郡守帳下直屬部隊的軍事指揮官,因此又稱“帳下督”,當時對軍隊的統兵多被簡稱為“督”,如前督、左督、右督等。
門下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的門令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設有門令史一官職,負責掌管報表文書等的處理事宜。
門令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國門生主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石勒設定了門生主書一職,專門負責國境、各城池的胡人出入,重其禁法,阻止胡人侮辱中原人等工作。另外,石勒還設定了門臣祭酒一職,與門生主書配合,負責受理胡人詞訟,即負責胡人打官司的事宜。
門生主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國門大夫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齊國設定有門下坊,亦稱門大夫坊,隸屬於太子府。門下坊有左右“庶子”各兩人,“內舍人”四人,負責統管司經、藥藏、齋師、內直、典膳、宮門等六局。隋朝時期亦設有此官,後在唐朝時期改為左右“春坊”。
門大夫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國門正上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北周國設定有門正上士,掌管宮廷門戶關啟閉之節,以及出入門者,正三命(品)。
門正上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五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民族複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等諸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將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等複姓改為單姓門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太后兩宮門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金國時期,設有隸屬於太后兩宮的門衛,置有二員,秩正六品,掌守王朝宮門,後延展至拱衛城門。
門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門氏。
第十八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圖們氏,亦稱圖莫圖氏、圖門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氏,在金國時期為女真族駝滿氏部落,滿語為Tumen Hala,漢義為“萬”,屬於以部為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地),是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圖們氏多冠漢姓為門氏、圖氏、莫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九個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兩周王朝掌管蒙山之官東蒙主,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周王朝的時期,王室在蒙山(今山東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並設古顓臾國君主為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史稱“東蒙主”。關於“顓臾”,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皥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杜預註: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後來,顓臾國成為魯國的附庸國,因此後來在《論語》中才有孔子與冉求師生間關於“季氏將伐顓臾”之對話的記載。清朝的曹寅在《過沂水有懷芷園弟》一詩中記述:“寒事顓臾早,征軺沂水初。”章炳麟在其專著《封建考》中記載:“於周亦有任、宿、須句、顓臾,實祀有濟,蓋佌諸侯。”東蒙主的後裔子孫世代居於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又以山名為姓氏者,稱蒙山氏、東蒙氏等,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東氏、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宋末元初,為了躲避戰亂,一支原居於南京阜陽的蒙氏族人輾轉遷徙至西昌府秦州門家河一帶(今甘肅禮縣),改姓氏為諧音的門氏。後來該支門氏族人在明朝初期出了一位著名的門克新,為明太祖朱元璋一朝的禮部尚書。以後,其家族又有不少人恢復了蒙氏,但仍有維繫稱門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十個淵源
源於複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宰相藺相如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藺相如,公元前329~前259年,戰國時期今河北曲陽人(一說今山西臨汾人),原來趙國大宦官繆賢的舍人(家臣),曾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官至趙國執政上卿,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根據史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記載,藺相如生平最為人稱道的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歷史事件。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十五公里,戲河之西,臨馬道北,有一座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高十五米,呈方形隆頂的古冢,傳說即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上卿藺相如之墓。關於藺相如墓,歷史上眾說紛紜,據清朝康熙年間成纂的《臨潼縣誌》記載:“相如墓在馬崖道上”。清朝著名考古學家、陝西巡撫畢沅曾為之樹碑曰:“趙大夫藺相如之墓”。1952年,戲河人在戲河橋下撈出此碑,此後一直保存在戲河國小,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損毀。藺相如遭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被處以砍頭挖心的酷刑,其族人也因此亦遭受株連。為了逃避這場災難,族人紛紛遷逃,之後將“藺”字去頭、去心成為“門”字,以此告示後人,不要忘了祖先所受的冤屈,從此,產生了一族門氏,世代相傳至今,祖祖輩輩居住在藺相如墓之西北,起名門家村。
至今,門家村人皆以藺相如為得姓始祖,每年掃墓祭奠。
得姓始祖
東蒙主(顓臾)、藺相如。
遷徙分布
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台灣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約十八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15%左右。
今北京市海淀區、昌平區、豐臺區,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莊市、辛集縣、張家口市尚義縣、張家口市蔚縣、衡水市景縣、安平縣、邢台市清河縣、滄州市東光縣、固安縣、保定市順平縣、曲陽縣、唐縣、邯鄲市肥鄉縣、承德市興隆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廊坊市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秦皇島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淄博市、臨沂市平邑縣、沂南縣、青島市平度市、即墨市、棗莊市、濰坊市昌樂縣、高密市、青州市,煙臺市龍口市、蓬萊市、萊陽市、萊西市、濱州市無棣縣、 菏澤市巨野縣、東營市廣饒縣、利津縣、日照市莒縣、聊城市冠縣、茌平縣,德州市德城區、夏津縣,濟寧市任城區,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鄭山村,山西省的晉城市澤州縣,大同市、朔州市應縣、忻州市原平縣(崞縣),河南省的南陽市鎮平縣、鄧州市、內鄉縣、淅川縣、西峽縣、商丘市、駐馬店市遂平縣、洛陽市嵩縣、開封市、三門峽市郟縣,安徽省的合肥市、亳州市、淮南市、宣城市涇縣、蚌埠市淮上區、阜陽市穎上縣、淮北市濉溪縣、六安市壽縣,甘肅省的張掖市、天水市、隴南市禮縣、慶陽市寧縣,陝西省的西安市臨潼區、鹹陽市禮泉縣、乾縣、旬邑縣,湖北省的武漢市,廣東省的新會市、汕頭市,雲南省的隴川縣,江西省的德興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徐州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遼寧省的錦州市黑山縣、遼陽市、營口市蓋縣、旅順市、撫順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海城市、鐵嶺市昌圖縣、鳳城縣、鞍山市台安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內江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梅河口市、榆樹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台灣省等地,均有門氏族人分布。在河北省唐山市灤縣還有門莊這個村子
歷史名人
門宗
唐代人,官至刺史,有德望。
門合
河北省淶源縣人,是和黃繼光、雷鋒、焦玉祿齊名的英雄。他是1967年9月5日,在青海一個農場支左時為掩護27個階級弟兄的生命,撲向防雹土火箭英勇犧牲的。時年40歲。門合苦大仇深,根正苗紅,捨己為人。1968 年6月門合被命名為“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好乾部”,這個稱號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唯一的一個。但由於做“支左”工作,命名題詞是當時的黨中央副主席林彪寫的,人們有所避諱。後來有段時間門合的名字提得不是太響。但是,工作任務的正確與否,和題寫命名詞的人好壞,都不能影響門契約志的英雄壯舉。門合這個名字,人民也不會忘記。前總書記(江澤民)把他列為中華英烈之一。
門文愛
北魏山陽人,父母早亡,供養伯父母,以孝聞名。伯父母相繼去世,他服孝六年,因極度悲傷而骨瘦如柴。鄉人都稱讚他的孝義,並以他為榜樣。
門克新
明鞏昌府秦州禮店所(今甘肅省禮縣)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門克新以秦州教諭秩滿入朝,朱元璋召問經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無隱,對答如流,遂“遷左春坊贊善”。紹興人王俊華同時也以善文辭而授此職,朱元璋對吏部尚書說:“左克新,右俊華,重直言也。”當初,山陰教誨張恆等人進京述職,朱元璋向其詢問民間疾苦,張恆、吳從權等“皆言臣職在訓士,民事無所與”,避而不答。朱元璋大怒,訓斥說:“宋胡璦為蘇湘教授,其教兼經義詔事;漢賈誼、董仲舒皆起田裡,傅陳時務;唐馬周不得親見太宗,且教武官言事。今既集朝堂,聯親詢問,俱無以對,出聖賢之道者固為斯乎?”將張恆等人放遂於邊遠之地,並榜諭天下學校,使為鑑戒。門克新不怕得罪權貴,敢於直言上了陳,遂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門克新入朝前一直任州學訓導、教諭等職,入朝後曾奉命作《長江萬里圖記》,頗有文采,得到皇帝賞識。
門英賢
原青島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莒縣招賢鎮門家官莊人。1942年入伍,歷任排長、指導員、股長、科長、處長、團政治處主任、師副政委、政委等職。參加過郯城、莒縣、臨沂、濟南、開封、洛陽、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抗美援朝等戰役戰鬥。
門桂禮
(生卒年待考),河北淶源人。著名廣東門氏開基人。早年參加抗日戰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八軍警衛連連長。1950年南下入潮,後轉業地方,落籍潮陽縣城。現文光街道門氏人口約三十人。
門致中
門致中,字清源,吉林省人,行伍出身。曾任團、師、軍長。國民黨寧夏省政府主席,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建設委員會主席等職。1940年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治安總署督辦、華北治安軍總司令。指揮偽治安軍配合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圍剿抗日武裝力量。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被蔣介石委任為華北先遣軍第九軍總司令,不久避居香港。1951年因患腦溢血病死,終年63歲。
門文峰
(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河南四五足球隊前任主教練。門文峰1977~1996年在河南青年隊和河南一隊效力,2005年11月8日,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聘請門文峰為河南隊的主教練。如今,門文峰已經踏上北京飛往巴黎的航班,前往法甲南錫俱樂部,開始短暫的“留洋”生涯。去歐洲高水平俱樂部觀摩學習一直是門文峰的願望,在離開四五隊主教練位置之後,他便委託朋友聯繫赴歐事宜。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先後收到了巴黎聖日耳曼、立昂以及南錫等多家法甲俱樂部的邀請函。南錫俱樂部在法甲中是一家小球會,中國球隊李金羽曾經效力該球隊。對於執教經歷多是在弱隊的門文峰來講,南錫俱樂部的情況更有借鑑意義,該隊主教練雷科亞今年39歲,是法甲僅有的4名外籍主教練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主教練,與門文峰相仿的年齡也更利於雙方的溝通。而對方俱樂部提供的不錯條件也是他最終選擇了這家小球會的重要原因。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河內堂。
廬江堂:以望立堂,亦稱舒邑堂。
家譜文獻
陝西臨潼門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酈山門家村門氏宗祠。
字輩排行
山東青州門氏字輩:“...長振世福愛...”
山東利津門氏字輩:“亭希配寶芳福玉連吉祥祖宗世澤廣久遠慶榮昌”。
山東煙臺門氏字輩:“尚鳳國宜兆洪曰延壽慶長春永世祝多福”。
山東蓬萊門氏字輩:“常生貴子……”
山東平陰陽穀門氏字輩:“肇建鴻光懋敬承慶緒宜志開在保家合宗聚裕時正邦錫安樂登朝克景思永貴學好善繼子同守齊武譽贇代業盛書恆方春”。
山東無棣門氏字輩:“亭希培寶芳福玉連吉祥”。
山東萊陽門氏字輩:“進學章元成(法)子……”
山東濟寧嘉祥縣紙坊鎮門氏字輩:‘’兆來永雨新聖...‘’
山東棗莊、濱州門氏字輩:“子戰東士(智)永(勇)鳳存大開墩宗志孝敬在德全”。
山東費縣門氏字輩:“福志乾坤大”。
安徽亳州門氏字輩:“鳳玉士振書紅”。
安徽涇縣門氏字輩:“世昌天為大文中華國基柯孫賢良仕永樂萬年春”。
安徽壽縣、鳳台門氏字輩:“永忠玉福學志國傳金武,憲良恭儉讓,詩書禮春秋”。
遼寧鳳城門氏字輩:“兆慶常(長)吉(積)廣福祿永萬年”。
遼寧蓋縣門氏字輩:“自成朝國宗士永景德廣福玉殿常文占吉慶百世久貴樹金庭慈善祥”。
河南南陽門氏字輩:“天開兆朗本立道聲玉堂積瑞鯉化陽生”。
河南鄧州、鎮平、內鄉、淅川、西峽門氏字輩:“學道崇士法秉文光祖傳”。
北京順義門氏字輩:“有光文英永庭堂明召培振繼德昌增印宜安恆瑞景傳家玉善杏花常”。
天津堤頭門氏字輩:“萬世恩騰繼光耀祖”。
河北東光門氏字輩:“樹炳自金汝榮燦康錫澤”。
陝西鹹陽門氏字輩:“景德廣福玉聲(電)長”。
廣西桂林門氏字輩:崇必仁聖永;士子教文章;四海學錫佩;樹維德肇啟;有守定宏先;
宗祠用聯
四言通用聯
刺史望重;
節義名高。
上聯:唐代人門宗,官刺史,有德望。下聯:北魏山陽人門文愛,父母早亡,供養伯父母,以孝聞名。伯父母相繼去世,他服孝六年,因極度悲傷而骨瘦如柴。鄉人都稱讚他的孝義,並以他為榜樣。
六言通用聯
姓啟公卿貴族;
望出河南廬江。
指門姓源流和郡望。
好官亮直見重;
孝義相與標名。
上聯:明朝門克新,為官亮節正直,官至禮部尚書。下聯:門文愛。
八言通用聯
克新賢良,留芳青史;
文愛孝子,傳名神州。
上聯:門克新。下聯:門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