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級船計畫建3艘,第1艘於1983年在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的海軍上將造船廠建成,第2艘於1990年2月建成,第3艘沒有完工。船上裝有各種與空間和飛彈有關的電子系統。主要監控飛彈的試驗,戰時用作指揮艦。只留下了2號船“克雷洛夫元帥”(Marshal Krylov)號。
“克雷洛夫元帥”號
“克雷洛夫元帥”號於1987年7月下水,1990年2月23日正式服役,隸屬前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克雷洛夫元帥”號飛彈試驗與航天測控/指揮船全長211.2米,寬27.7米,吃水8.3米,標準排水量23800噸,滿載排水量25300噸。船上安裝兩台68E型燃氣輪機,雙軸雙槳推進,最大航速22.7節,16節航速下續航力達22000海里,海上自持力120天,船上可搭載船員共約500名,其中包括160名軍官和船員、240名各類設備操作工作人員,另外還可搭載2到4架卡-32“蝸牛”C型艦載直升機。“內德林元帥”號服役後不久即於1997年退役,並於2000年4月初拖往印度船廠拆解。
有資料表明在“內德林元帥”級的設計基礎上經重大改進還建造了第4艘同級船“尼古拉耶夫.皮留金院士”(Akademik Nikolay Pilyugin)號,不過同樣未能完工,後來被改裝成了散貨輪(也有訊息稱該船實際上被改裝成了電子情報偵查船)。
規劃用途
“內德林元帥”級大型飛彈試驗與航天測控/指揮船的設計之初是用來取代較老舊的“傑斯納河”(Desna)級和“西伯利亞”(Sibir)級飛彈試驗船。與後者相比,“內德林元帥”級不但噸位更大、設計更先進,而且加裝了一系列當時最尖端的雷達與通信電子設備,因此具備了執行航天探測跟蹤與空間測量任務的能力。
軍艦裝備
船上裝有各種與空間探測和飛彈發射試驗相關的雷達與通信電子系統。其中包括3部MR-212/201 Vaygach-U型導航雷達、1部MR-750“頂板”對空搜尋雷達、1部“飛屏”B直升機控制雷達、1部“末盤”球狀空間跟蹤雷達、2部Privod-B型“圓屋”塔康戰術導航雷達、1部“四葉”跟蹤雷達、3部“四楔體”跟蹤雷達、1部艦載全球飛彈跟蹤雷達和4個小型跟蹤天線。船上還裝備有1部MGK-335系列Platina-S低頻艦殼聲納。此外,船上還裝備有一定的自衛武器——3座射速為每分鐘3000發的30毫米口徑AK-630全自動近程防空炮以及3部“歪椴樹”火控雷達。
“內德林元帥”級飛彈試驗與航天測控/指揮船服役期間主要用於監控前蘇聯彈道飛彈項目的發射試驗和收集試驗數據,在戰時可以用作指揮艦。該船雷達電子裝備較多較先進,可同時對多個目標實施跟蹤,具有較強的跟蹤監控和測量能力。
技術特點分析及簡述
多用性:由於這種船是在特定情況下執行任務,平時一般利用率不高,故考慮其電子設備多的特點,戰時可作指揮艦使用。
採用燃氣輪機作主機:俄以前測量船主機多採用蒸汽輪機或柴油機,航速普遍不高(14~18kn),這級船採用了燃氣輪機,航速提高到20kn。
跟蹤設備多:在測量設備中,雷達較多,尤其是跟蹤雷達計有5部,可跟蹤多種目標,表明該級船具有較強的跟蹤和測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