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欣(泰國《FineArt》雜誌副主編、藝術家)展覽時間:2007-04-20~2007-05-09展覽地點:廣東美術館 主辦單位:廣東美術館、泰國國家美術館 備註:講座:信仰的折射——張可欣論述的一個圖式
主講人:張可欣
時間:2007年4月20日下午4:00
地點:廣東美術館多功能廳
展覽前言
確實,東南亞在世界地圖上有些渺小,但毋庸置疑:她是一個多元化的特別區域,這反映在多種宗教信仰上,即: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孔教,道教等,還存在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而人權問題強烈地彰顯於東南亞區域的各國中,由於意識形態不同也根本導致了每個國家的治國理念截然有別,在全球化的今天,東南亞人民的當代文化生活情境,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問題,商品社會的消費文化及時尚文化,繼續侵蝕弱化著東南亞區域的不同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精神,東南亞獨立的本土性民族文化人格已被動搖。不同宗教民族的衝突,使東南亞區域徒增一些不穩定因素,例如:近代史並無戰亂背景的泰國,也局部開始出現由信仰認同問題所引發的種種矛盾對峙、暴亂。同時,東南亞各國(除泰國外)昔日皆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屬地,如今,又飽受新殖民主義文化的入侵,“好萊塢流行文化”及“可口可樂式消費文化”仍舊在大眾市場蔓延,並迫使東南亞的地緣文化逐漸產生裂變,傳統宗教文化也在遇阻中變得脆弱。對東南亞的藝術領域而言,藝術家們無非還在“後殖民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長期撕磨里,在承受思想的煎熬中又苦求著自己藝術身份的最終確認。同時,他們也力圖重塑屬於東南亞地緣文化的底蘊與精神的厚重感。在這種狀況下,也堅定了我們要策劃一個表現“信仰與當代”主題展覽的信心。
當下,經歷二十世紀末泡沫經濟金融風暴“洗禮”後的東南亞,似乎對人性價值意義方有覺悟及認識,人類信仰的精神層面又重新被予以關注,作為佛教國家的泰國,民眾在經濟失落後,其自身民族傳統宗教文化思想的內涵張力真正獲得宣揚、釋放。然而,當我們邁入文化、經濟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迅速擴張,以經久不衰的“唯物質化魅力”又乘機占據東南亞區域,霎那間,經濟讓所有的時髦行業都火爆起來:“創意商品”、“時尚產品”、“品牌藝術”等一些嚇唬人的商業行為紛至沓來。苦難與歡樂集一身的泰國藝術家們,在清醒反思中不再安分了:他們一方面在尊重傳統宗教思想之際,對“宗教藝術”的傳統創作窠臼進行了顛覆、再造;另一方面,則對滾滾紅塵中的種種異化現象進行無情批判。水到渠成,《信仰與當代--來自東南亞的社會學圖式》的展覽方案便於此背景中產生了,這是獨立策展人與泰國國家美術館的一次聯手合作,正視宗教文化與都市文化以鮮明化、特定性競相存在的泰國,這一策展思想的出發點及針對性無疑是一槍命中。
《信仰與當代--來自東南亞的社會學圖式》展覽的參展藝術家主要是以泰國藝術家為主,其中許多藝術家都曾有在東南亞多個國家生活和工作過的經驗,為此,他們的藝術創作思想揭示反映的疆域決不會僅局限於泰國,而是要呈現一個東南亞面貌的社會學圖式,當然這也是策展人所想要表達的意願。
在宗教的偉力下,許多當代藝術家仍在自我雙重的矛盾經驗里生活和工作。為了增強本次展覽的力度和深度,我們首先制定的原則是:參展作品必須要具備思想性,所謂表現東南亞“信仰”類似“神像藝術”的圖解式作品一律被我們“拒之門外”,而表現東南亞“當代”性問題作品,我們也力求去掉“表面化”的膚淺表達方式,力爭能讓世人真實看到泰國當代藝術家們那種真正柔中見剛的藝術風采。
《信仰與當代--來自東南亞的社會學圖式》展覽,為泰國國家美術館與中國廣東美術館的一項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系由泰國文化部藝術廳主辦,這對日益受到國際藝壇注目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又是一次景上添花。在廣袤的神州大地,我們之所以選擇廣東美術館為本次展覽的現場,這緣自於廣東美術館具有“廣州三年展”的豐富工作經驗及國際影響力,這種輻射還含指著一個亮點,即廣東作為全球華人最大的僑鄉,也促使廣東美術館在與時俱進的生存姿態中,將中國人民當代文化生活面貌較系統地展現於海外的華人世界。泰國及東南亞區域的廣大華人社會無疑從中受益良多,在本次展覽的策展團隊與參展藝術家中,就有許多位華僑、華人藝術從業者。其實,這次交流展一切皆在巧合中,進而構成了泰國國家美術館與中國廣東美術館“裡應外合”的一種新型的當代文化戰略。僅此而已,泰中兩國這項當代藝術交流盛事,就足以存有史性的價值意義。
閃爍異彩光澤的東南亞地域文化,早已構組了東南亞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的內在機緣,無法泯滅的傳統宗教信仰,已成為東南亞當代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造血的機能--一種可供催化他者再生的文化資源。也許,在高新科技及數位化的商業時代里,泰國及東南亞會不斷在“信仰與當代”的撕扯、爭衡、破壞又再造中得以互補,從而造就出一個具東方文化情境,充滿豐富人文主義色澤的一個“東南亞社會學圖式”。
塞猜·普哲喃瓦尼,泰國國家美術館館長,策展人
張可欣,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