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比較系統地學習西洋文學。
三十年代
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詩集《珠貝集》,是其三十年代前期詩歌創作的一次小結,其中有寫於1934年8月的成名作《航》,以及讀者傳誦的其他詩篇,如《夜別》、《印象》、《生涯》、《冬夜》、《告別》、《二月》、《潭柘》、《丁香、燈和夜》等。
留學時期
193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繼續研究英國文學。遠離故國親人,孤身負笈異域,濃重的鄉愁經審美經驗的升華化作了詩行,構成這個時期的作品,即二十餘首《異域篇》。這些詩作是辛笛詩風成熟的標誌,膾炙人口的篇章有《輓歌》、《秋天的下午》、《月夜之內外》、《對照》、《巴黎旅意》、《杜鵑花和鳥》、《再見,藍馬店》、《刈禾女之歌》、《狂想曲》、《門外》等,這一組詩有的發表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有的應邀寄給戴望舒主編的《新詩》等刊物上。後來收入《手掌集》中的“異域篇”里。
回國以後
1939年秋二戰爆發前夕回國,入光華大學、暨南大學任教授,講授莎士比亞和英美詩歌。抗戰勝利後, 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學活動和詩歌創作頗為活躍的幾年,他除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協會理事兼秘書外,還擔任了美國文學叢書編委,《姿》、《月光》等仍保持著三十年代的婉約蘊藉的特點,同時創作了一些現實題材與現代詩藝有機融合的作品,如《夏日小詩》、《手掌》、《寂寞所自來》、《邏輯》、《憔悴》等。
美國考察
1947年冬,辛笛因公去美國作短期考察,在這期間寫下的《海上小詩》、《熊山一日游》、《甘地的葬禮》、《尼亞加拉瀑布》和回國後寫下的《風景》、《山中所見——一棵樹》、《夕語》等大多發表在《詩創造》二十世紀《中國新詩》上。正是經《詩創造》、主要在《中國新詩》上逐漸形成八十年代被稱為“九葉”詩派的詩人群體,辛笛是其中的年長者。辛笛在四十年代後期發表的詩作後來收入《辛笛詩稿》的“手掌篇”中。在那幾年裡,辛笛還為《大公報》的“出版界”周刊專欄寫了十餘篇文章,介紹英美新書、辭典、評價詩集等,均收入1948年12月出版的《夜讀書記》一書。
解放以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底辛笛入選上海代表團,赴北京出席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回到上海後,他轉入工業戰線工業,直接投身於新生活和社會實際,決心對新事物從頭學起,以促進個人詩風的進一步轉變,開始了他新詩創作的第二個沉默期。
1957年5月至1962年間,辛笛發表過《陝北道情》等三首新詩,一掃以前的風格,變得樸實無華,琅琅上口。八十年代辛笛迎來詩歌創作的新生。1981年他與八位詩友結集出版的《九葉集》重現四十年代現代詩歌的風采, “九葉”詩派由此定名。此後,他接連出版三本詩集《辛笛詩稿》(1983年)、《印象·花束》(1986年)、香港版《王辛笛詩集》(1989年),收入了1976年至1986年十年間創作的百餘首新作。與友人合集出版的除《九葉集》(1981年)外,還在香港出版了《八葉集》(1984年)。從未回過祖籍故鄉的辛笛連續兩年踏上淮安故土,創作了《在淮安故里出席〈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逝世四百周年紀念會感賦三絕句》、《淮安家鄉烹飪雜詠》。
七十年代以後
從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寫作也源源不斷,《憶西諦》、《舊書夢尋》、《葉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懷念靳以》《展履何處不牽情》、《我和西方詩歌的因緣》、《〈槐聚詩存〉讀後》等等,終於在1998年結集出版散文新集《琅轘偶拾》。
所獲榮譽
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蟄存、柯靈一同獲得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敬慰紀念獎。
作品
詩集《珠貝集》(光明印刷局1936年)
《手掌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
《手掌集》(上海書店影印1988年)
《手掌集》(加導讀和附錄台灣大雁書店1989年)
《手掌集》(加附錄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辛笛詩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印象·花束》(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王辛笛詩集》(香港專業出版社1989年)
舊體詩集《聽水吟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2002年)
詩合集《九葉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八葉集》(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4年)
散文集《夜讀書記》(上海森林出版社1948年)
《夜讀書記》(另加續記重印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琅轘偶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校對翻譯作品《尼古拉斯·尼克爾貝》(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主編有《20世紀中國新詩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