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江

飛雲江

飛雲江位於浙江省南部,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它發源於景寧和泰順兩縣交界處的洞宮山白雲尖北麓,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252平方公里。泰順百丈口以上稱三插溪,與洪口溪在百丈口匯合後始稱飛雲江,水流由西向東,單獨流入東海,屬山溪性強潮河流。

基本信息

飛雲江飛雲江

基本介紹

飛雲江飛雲江橋
飛雲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876.9mm,年降雨量在1280—2458mm之間。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5—7月的梅雨期和8—9月的颱風期。

百丈口以上為上遊河段,山高坡陡,比降大,不能通航;百丈口至瑞安平陽坑為中游,灘多流急,比降小於上游,可通木船;平陽坑以下為下游感潮河段,河道蜿蜒曲折,流經沖積平原,水淺多沙灘,比降小,可通機輪。
江口外灘涂發育,約有30萬畝海塗待開發利用。2000噸級輪船可乘潮從河口瑞安港,瑞安港至平陽坑段可通小汽輪、木船,竹筏可上溯至百丈口。
由於飛雲江流域處於浙南暴雨中心之一的南雁盪山區,暴雨強度大,沖刷力強,含沙量較高,年輸沙量54萬噸。沿海盛行北向風,長江口外的泥沙幾經往返,沿海岸順流直下,大量泥沙在瑞安境內海區沉積下來,受潮水衝力,成為飛雲江口的豐富沙源,也使江水特別混濁。飛雲江水含沙量較相鄰鱉江略高,約0.20—0.27千克每立方米
河流水溫年平均值在19℃左右,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最高月平均水溫多出現在7月,為34.3℃,最低月平均水溫在1—2月,為3℃,年際水溫變化不大。河流離子總量(礦化度)為50毫克/升左右,河口段大於上、中游。
浙江省環保局發布2006年度全省環境狀況公報,飛雲江100%的斷面水質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水系中無明顯污染河段,在浙江省八大水系按滿足功能的排名中位居第一位。

水系組成

飛雲江飛雲江風景
瑞安全市的河道、溪流屬於飛雲江水系。飛雲江河流發育受地質構造的制約,沿華夏式斷裂線流向,為西向東流,又因受縱橫斷裂影響,支流多構成羽狀水系,左右兩岸流域面積不相對稱,一般南岸支流較短小,大部支流發育在北岸。
飛雲江自西向東橫貫市境,主要支流有玉泉溪(漈門溪)、高樓溪曹村港金潮港,為瑞安市段的四大主要支流,另外還有龍湖鎮石龍溪順泰鄉大日溪平陽坑鎮戈溪梅嶼鄉河溪陶山鎮沙門溪桐浦鄉桐溪安陽鎮愚溪等,均為一級支流。其中絕大多數為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積小,比降大,源短流急。這些支流匯入飛雲江後,東流人海。
飛雲江支流中流域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主要有洪口溪嶨作口溪泗溪玉泉溪金潮港等五條,均系山溪性河流,落差大,坡降陡,有的坡降大於20‰。
1.洪口溪是飛雲江右岸支流,發源於泰順縣洞宮山黃家岱,東南流經仙居至章,折東北流至百丈口匯入飛雲江。河長50公里,落差1055米,平均坡降21.0‰,流域面積359平方公里。
2.嶨作口溪又名小溪,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文成縣下垟村,東南流至三板橋,右岸有高嶺頭溪匯入。流經嶨作口,至小溪口匯人飛雲江。河長41公里,落差834米,平均坡降20.6‰,流域面積287平方公里。
3.泗溪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文成縣金竹垟,東南流人百丈漈水庫,在吳垟以上9公里河段內有頭漈、二漈、三漈,三級集中落差達320米,形成有名的百丈漈瀑布。至嶨口匯入飛雲江。河長42公里,落差730米,平均坡降17.7‰,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大嶨鎮以下至河口的河道可通竹筏。
4.玉泉溪又名漈門溪,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文成縣石源鄉葉山底垟,東南流至小嶨口匯人飛雲江。河長40公里,落差803米,平均坡降19.9‰,流域面積275平方公里。
5.金潮港是飛雲江左岸支流。發源於瑞安、青田兩縣邊境的烏石坪,東南流經潮基至沙洲匯入飛雲江。河長43公里,落差770米,平均坡降18.1‰,流域面積349平方公里。潮基以上屬山溪性河道,坡陡流急,潮基以下受潮汐影響。
眾多支流中構成小流域的有十三條。(所謂小流域系指從分水嶺和下遊河道出口斷面為界,集雨面積原則上在20km2~100km2的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自然匯水區域)瑞安市的十三條小流域均分布在西部山丘區,總流域面積為749.51km2,占市總面積的55%,因屬山區性溪流,受地形影響,河道源短,河床狹窄,坡降大,流程曲折,小流域的平均坡降在3‰~5‰左右。
飛雲江下游兩岸為濱海平原水網地區,左(北)岸有溫瑞塘河,右(南)岸有瑞平塘河。
1.溫瑞塘河位於飛雲江下游左岸的溫瑞平原,北起溫州,南至瑞安市,是溫瑞平原灌溉、排水、航運的主要水道。溫瑞塘河中主要向飛雲江排水的面積有272平方公里。遇乾旱年份,可引甌江翻水站來水灌溉。
2.瑞平塘河位於飛雲江下游右岸的瑞平平原,北起南碼道水閘,南至平陽縣城關昆陽鎮。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遇乾旱年份,由潘山翻水站抽引飛雲江水灌溉。

主要特徵

飛雲江飛雲江上游的高峽平湖
幹流特徵
飛雲江幹流長203公里(其中瑞安市境內的幹流長度為79千米),落差1200米,平均坡降5.7‰,是浙江省第四大河,溫州市第二大河。
上游有二源,均在景寧畲族縣境內。主源沿途流經景寧、泰順、文成等縣後,從營前黃岙村進瑞安入市境內。先後流經營前、高樓、龍湖、平陽坑、順泰、馬嶼、梅嶼、荊谷、江溪、陶山、碧山、桐浦、仙降、雲周、潘岱、安陽、飛雲、閣巷、上望等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和飛雲江農場,在市區以下11千米處的上望新村注人東海。
上游:主源至泰順百丈口,稱三插溪。三插溪長69.5公里,落差1115米,平均坡降16.2‰,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三插溪在百丈口與洪口溪匯合後稱飛雲江。上遊河段水流穿行在高山峽谷之中,有瀑布急灘。
中游:百丈口至平陽坑灘腳。長70公里,落差77米,平均坡降1.1‰,區間流域面積1524平方公里。東流經狹谷,水流湍急,有險灘25處。
下游:平陽坑灘腳以下。長60.8千米,落差約10米,平均坡降0.16‰,區間流域面積1221平方公里。為感潮河段。
下游進入沖積平原後,曲折發達,其中荊谷至潘岱段有三個彎道,呈“M”形。其中仙降—碧山彎道長12公里,而直線距離僅1.8公里。河道彎曲多沙洲,河床左右沖淤不定。江中有沙灘8個(明4暗4),航道狹窄。因受強潮和洪水動力作用,該段河槽崩岸嚴重,邊灘和心灘發育,如荊谷塗頭碧山桐田沙、潘岱前垟沙和城關江心洲等。下游流經潘岱後,河道趨直,江面寬闊,水勢平緩。
河口寬3公里,平均低潮位水深2米,為溺谷型,屬強潮河口。港口候潮方可通航1000噸級以上的船舶。飛雲江自平陽坑以下,阻於南北山脈的攔截,北面自陶山、碧山、桐浦、潘岱、城關、莘塍、上望,向北延伸至汀田、鮑田、塘下、海安、場橋、梅頭、羅鳳、仙岩等鄉鎮和飛雲江農場,受飛雲江沖積和沿海海積的共同作用,形成一片海積、沖積平原,屬溫瑞沿海平原的南片。南面自馬嶼、江溪、仙降、雲周、飛雲、閣巷、林垟(向南延伸至平陽縣的鄭樓、昆陽)等鄉鎮形成一馬蹄狀平原。

水流特性

飛雲江飛雲江
1.上游來水量
飛雲江流域年降雨量在1600一2200毫米之間,上游來水豐富。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50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183毫米,多年平均流量為59.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8.5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1.86億立方米。
徑流在年內的分配,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節和4—10月的颱風季節,約占全年徑流總量的70%左右。歷史洪水調查資料表明,最大洪峰流量達15400立方米每秒(1912年)。統計年份內,實測最大流量為11500立方米每秒(1990年8月23日),最小洪峰流量僅877立方米每秒(1957年10月17日)。洪水來時漫沒河灘村莊,洪水過後迅速歸槽,暴漲暴落。
2.潮汐來水量
飛雲江感潮河段的潮汐,一天內2漲2落,周期約為12小時30分,為不正規的半日潮。
河口段由於徑流作用,水流總的趨勢是落潮平均流速大於漲潮流速,落潮流量大於漲潮流量,落潮歷時大於漲潮歷時。大潮期間,流速可超過1—2米/秒以上。漲潮時間為5—6小時,落潮時間為6。7小時,憨流時間大潮為30分鐘,小潮20分。平均潮差4。5米,最大6。2米。集水區域的降雨形式以梅雨和颱風雨最多,河流汛期主要出現在6—9月;12月、1月水位最低。年最高水位和低水位變幅,山區達10多米,平原區為2—3米。年最大流量46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25立方米/秒,平均流速8.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約40餘億立方米。

泥沙特徵

飛雲江傍晚時分
飛雲江河口和整個感潮河段的泥沙來源有二:一是上游流域來沙,二是海域來沙。二者對河口和下游感潮河段的發育變化有較大影響。
1.上游來沙
飛雲江上游來的水流含沙量低,輸沙總量少,從嶨口站的實測資料統計(1959年至1983年),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141千克每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35.83萬噸。輸沙量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暴雨期。一般年份,5一10月的輸沙量往往占全年輸沙量的60%以上。上游來的泥沙,顆粒較粗,絕大部分是沙卵石粗顆粒泥沙沿程發生沉積,其中平陽坑灘腳附近堆積較多。一部分細沙、粉沙在感潮河段內,主要通過洪水的作用,向飛雲江下游和河口外宣洩。
2.海域來沙
市境沿海屬強潮流區。特別是冬、春季節,沿海盛行北向風,江浙沿岸流逼岸強勁而下,長江口外的泥沙幾經往返,沿海岸順流南下,大量泥沙在市境近海區沉積下來,成為飛雲江海域來沙的豐富沙源。因此,飛雲江漲落潮的含沙量都較大,在東山下埠一帶形成相對的高含沙量區。
上游來沙與海域來沙相比較,一是感潮河段的含沙量遠遠大於上游徑流的含沙量;二是上游泥沙粒徑遠遠大于海域來的泥沙粒徑。上遊河床泥沙是沙礫石,下遊河床泥沙的粒徑只有0.007—0.015毫米。

歷史變遷

飛雲江飛雲江港
江名更迭
三國吳始置羅陽縣以後,歷代以縣名江。三國吳時名羅陽江,晉時名安固江,隨後又名安陽江,唐時名瑞安江,又名飛雲渡。宋末詩人林景熙有《飛雲渡》詩,始有飛雲江之名。
河口變遷
地質史自第四紀中期以來,幾經海侵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的作用,飛雲江入海河口也隨之不斷變遷。距今約15000年前,東海大陸架為陸地,海岸線的位置在現代岸線以東500—600公里,可想當時河口之遙遠。至晚更新世後期,海面回升,海水淹沒浙東海岸大陸架。進入全新世海水再次入侵,飛雲江下游淪為溺谷海灣,沿海平原一片汪洋,飛雲江口在平陽坑灘腳一帶。至中更新世,飛雲江河口東移,在馬嶼、江溪一帶。到了中更新世後期,飛雲江從江溪流經仙降、杜山頭,沿著今日的瑞平塘河方向至平陽萬全入海。
從全新世中期以後陸地又逐漸抬升,飛雲江南部上升為陸,平陽縣民開發萬全平原,河口轉移北岸瑞安山麓,形成現在的南大北小的河口平原。民國《平陽縣誌》云:“世代相傳萬全為海漲之地。”民間流傳“沉落策洲洋,漲起萬全鄉”的歌謠。飛雲江河口也隨之北遷,自秦、漢以來距今2200餘年,隨著海塗淤長,瑞安、平陽兩縣人民不斷圍墾海塗,開發瑞平平原,古今人造6道河口海塘,以至飛雲江河口由瑞安向海口外移10多公里,今日河口海塗已淤長延伸至丁山島

平原發育

飛雲江飛雲江之霧
秦漢時,飛雲江河口北岸在集雲山南麓,南岸在平陽縣昆陽鎮的橫嶼山麓。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吳國以橫嶼為中心的港灣,設橫嶼船屯,為當時主要的造船和水軍訓練基地;周圍停泊萬隻船肪,古有“萬船”之稱。後港灣淤成陸地,仍沿用“萬船”的諧音,改稱“萬全”垟(今平陽昆陽鎮一帶)。秦漢時,今市區的邵公嶼(今市區東部)、西山、隆山、煙墩山等,與今飛雲江河口外的上乾山、雙桃尖、鳳凰山、丁山等島一樣,均為河口外的島嶼。
東漢時飛雲江河口退至今城關大沙堤、小沙堤、浦后街一帶,邵公嶼西山隆山煙墩山周圍淤成陸地。這片陸地的西部桐浦碧山潮基仙降馬嶼曹村等地至平陽坑以東均為古海灣,淤積成陸時間則比前者較早。今50米以下的平原,都為當時古海灣的淺海灘,海退時,逐漸淤成海積、沖積平原。
飛雲江河口與甌江河口之間的沿海一帶,為海灣相沉積物基底上發育而成的淤積平原,為今溫瑞平原南部。大羅山北部,白石山東部均為古海灣湖相平原,古海灣由經潮流帶來的泥沙逐步填淤。在淤積過程中,歷史上先形成瀉湖型湖泊,今麗岙的帆游一帶尚留有遺蹤,南朝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中所稱的“帆海”,即為此處。大羅山北部至今塘下鎮一帶,六朝時亦為湖泊、沼澤地,後淤成陸地。大羅山南仙岩、梅頭、場橋、海安、鮑田、塘下、至莘塍均為海積平原,今平原上的人工河均在當時自然瀉河的基礎上,開鑿、疏浚而成。
江北面的上望、東山、飛雲江農場一帶和江南面的閣巷、林垟一帶,是濱海淤積平原,其形成期比古海灣淤積平原晚。由海相灰色淤泥質亞粘土組成,厚達150米(楊府廟),上部的全新世海相淤泥亞粘土層厚58米。平原內緣坡麓,可見殘存海蝕洞、海蝕崖。
飛雲江中游的沖積、洪積河谷小平原。飛雲江中游營前至平陽坑兩岸,因受飛雲江幹流及漈門溪、高樓溪、石龍溪等支流的洪積作用,形成河谷小平原。北岸有寧益鄉墩頭一帶至高樓鄉大京、下澤一帶的河谷小平原;南岸有龍湖鎮以石龍村為中心的河谷小平原。
飛雲江支流金潮港上游有湖嶺、潮基等山間小盆地,為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溪洪積、沖積平原。大海浸時,海潮直達潮基,今仍以此為地名。50年代木船、輪船仍可乘大潮抵潮基岩頭村,70年代因海岸線東移,木船、輪船只能隨潮抵岩頭東的陶山棠梨埭村

開發與治理

飛雲江飛雲江
位於飛雲江下游的瑞安市,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曾是流域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公元239年至1452年,轄今泰順縣及文成縣東部)又是商業集散和交通網路的要衝。飛雲渡向稱“浙閩孔道”。因而瑞安歷來具有“控山帶海,利兼山陸”的地利。
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們已在沿江的數個小山坪上繁衍生息,且浮海從事農耕漁獵。商周以來,多處河谷和岙口相繼辟有聚落或聚落群。在汀田鎮岱石山發現的石棚墓葬群及東郊隆山東半坡發掘的周、晉墓地(玉海樓早期收藏的晉磚,不少出自此山),麗岙祖師殿以及麗岙山麓和西郊白象地方出土的東漢神獸鏡、銅洗等青銅器,還有蔡敬則於建安中(196—219)授東部都尉,曾在邵公嶼設署等等便是例證。羅陽縣治期間,江北巳築有石紫河埭習稱埭上(遺址在今西聹木場北側),“為瑞安、永嘉水利之要”。江南的橫嶼船屯為孫吳造船基地;與福建的溫麻、廣東的番禺齊名。說明飛雲江的開發時間之早。
飛雲江河口外兩則是不斷向海爭地的灘涂,口內兩側平原,是浙南主要產糧區之一;古代“常仰客米之給”的溫州,到了南宋慶元(1195一1200)的前後,就開始“輸出糧食”,這亦有兩側平原的功績。飛雲江航道經唐、五代、宋、元諸朝的相繼開拓,加速了水運事業的發展,沿河兩岸從三港(順溪、潘溪在高樓匯入飛雲江而得名。《太平寰宇記》以三港為界,上稱溪,下謂江。高樓附近的趙山渡,臨江建有清乾隆十五年的石拱橋,(銘:“三港第一橋”)至江口東山設定的二鎮、三市、一尉(宋代的鎮、市系商業市場,尉即管界巡尉,在東山,後改為巡檢司)。其中,瑞安鎮(古代商業市場,在今市心街一帶)的商稅一事,曾載入《宋會要輯稿》。入口外的鳳凰山島,元時已闢作南北商船的中轉港埠。飛雲渡上下更是“商旅鹹集”之地,每逢夜市,在“燈火輝煌”里,時伴“笙笛鼓樂”之聲。
飛雲江對瑞安既惠利,也“惠”害。據舊志另星記載,從明萬曆二年(1574)至民國27年(1938),在中游以下河灣段就發生過“洪水橫溢”、“江潮內溢”、“陸地行舟”的水患37次。下遊河口的颶掀海溢的災害更甚,自南宋至民國就發生過32次,其中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夜潮入城”、“漂民廬,毀鹽田、壞農稼”,就釀成“浮屍蔽川,存者十一”的慘景。從而亦鍛鍊了雲江兒女與災害進行不懈周鏇的堅強意志和聰明才智。如宋建陡閘群,明治天井垟,清築大海塘,以及民國時期對飛雲江的截灣取直等等,都給後世留下了卓著的功績和可資借鑑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雲江兒女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翻身農民組織起來的集體力量,尤其在各級幹部的率領下,乾群團結一心,節衣縮食,戰天鬥地,大規模地長期治理開發飛雲江,更為前人所不及;新海塘、新江堤、新陡門、新河道的不斷興修和水庫、電站的相繼建成,為上控、中防、下泄的綜合治理邁出可喜的第一步,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這裡僅舉3例:首先是南北兩大灌區,1963年建成潘山翻水站和1985年建成北水南引工程後,使灌區面積由32.8萬畝擴大至39.2萬畝。含平陽縣一部分。其中,歷經400多年治理的天井垟,最終解除了“下雨爬棟樑”的困境,1963年平均畝產糧食獲530公斤,比1950年增加2.5倍。其次是海塗圍墾,截止於1985年,累計圍墾了2.1萬畝。另外江北的丁山促淤工程有4.1萬畝。再其次是鄉鎮工業隨著改革開發政策的深入貫徹和水能的開發利用而蓬勃發展,使社會經濟結構起了深刻的變化。據統計,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不變價格)比1982年,年遞增24.85%,全市工農業比值則由1:1變為4:1,1992年的鄉鎮工業總值則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4.63%。這對脫貧奔小康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地處飛雲江下游的瑞安港,海運事業的發展更為迅速,清未僅有往來於溫、雨、滬等港口的航線數條,現已擴展到與全國南北洋及長江沿岸等75個港口建立航運網。104國道公路線北聯首都,南通福州。1989年元月建成的飛雲江大橋,1989年6月建成的乾噸級浦口碼頭,更使港區面貌煥然一新。1990年,東山與飛雲江口外北麂島闢為漁港。商業網路亦隨之不斷更新和完善,市區商業城的建設,各鄉鎮集市貿易的迅速發展,繁榮的景象可見一斑。

港口航道

瑞安港位於市區南、北兩岸,港區陸域面積6.8萬平方米,水域面積700萬平方米,距河口11千米,l04國道線通過這裡。它是浙江省東南沿海的主要中小型港口,
瑞安市為飛雲江中下游工農業產品集散中心。飛雲江河口兩岸為內河水網地帶,水運較方便,其中幹線航道可通航10—15噸船,一般航道通航5—10噸船。
飛雲江航道在瑞安港至飛雲江口外的齒頭山,距離約23千米。其中外航道12千米,口內航道長11千米,最小水深一般在2.5米以上,候潮可通行1000噸級的船舶進港。瑞安港以上至平陽坑鎮,可候潮通航15--40噸船。由平陽坑再往上游,可通行5噸以下小木船到達泰順縣的百丈口。

風景名勝

飛雲江飛雲江
飛雲江幹流附近主要有寨寮溪、百丈漈、飛雲湖、大漈等風景名勝區。
1.寨寮溪景區位於瑞安市西部飛雲江中游流域,距溫州市區82公里,由寨寮溪九珠潭龍潭花岩漈門溪、回龍洞、銀洞騰煙瀑甘漈等景區組成。以清溪秀谷、潭瀑成串、灘林蜿蜒取勝。具有浙南山村田園風光,且尚保存不少古剎、舊觀、古村落及革命勝跡。屬浙江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百丈漈景區位於文成縣境內,距文成縣城4公里,距溫州市區115公里,面積170平方公里,共分百丈飛瀑、天頂秀湖、劉基故里、峽谷景廊和朱陽九峰等5大景區,由一折瀑、西天屏、劉基廟、天頂湖、大象峰等近200個主要景點組成。
3.飛雲湖景區位於文成縣和泰順縣交界地帶,飛雲江上游90千米與珊溪交匯處,面積54.8平方千米,屬珊溪水利工程攔江截流而成,屬浙南最大的湖泊。景區內分別由葫蘆島七星島、梅坑底、洞背洞等自然景觀構成。飛雲湖不但是文泰兩縣的交通樞紐,也是水上旅遊、度假休閒、魚飛蝦舞的生態樂園。2004年2月,百丈漈-飛雲湖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4.大漈景區位於麗水市景寧縣南部的飛雲江水繫上游,面積約30平方公里,以其涼爽的氣候、幽靜的環境和綺麗的風光為特色,以“時思寺”為主體的古建築群尤其引人矚目。

相關詞條

地理水域名詞

諸多地理水域的一些名詞,是人們旅遊常去的地方。

浙東閩東及台灣沿海諸河水系

本任務盤點構成浙東閩東及台灣沿海諸河水系的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