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防空兵

陸軍防空兵

工程兵擔負軍事工程保障任務的專業兵種。各國軍隊的軍種中都編有工程兵。陸軍工程兵一般由工兵、舟橋、建築、工程維護、偽裝、野戰給水工程等專業部隊、分隊組成。其他軍種的工程兵,一般只編工程建築部隊、工程維護部隊等。

防空兵的發展歷史

陸軍防空兵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單一的高射炮兵部隊到以地空飛彈部隊為主、高射炮兵部隊為輔的歷史過程。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陸軍防空兵均由高射炮兵部隊、分隊組成。50年代中期以後,地空飛彈的發展,高射炮性能的提高及彈炮一體防空系統的問世,促進了陸軍防空兵組織體制的變化,一些國家逐步建立地空飛彈部隊、彈炮混成部隊,高射炮兵部隊在防空兵中比例有所減少。70~80年代,陸軍防空兵的編制裝備有了較大發展,大量裝備火力系統、火控系統與車輛結為一體的防空武器系統,使用高速數字電子計算機和先進的信息傳輸系統,初步實現情報傳遞、射擊指揮自動化,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獨立作戰能力和機動能力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80年代末期,許多國家的陸軍已建立起以地空飛彈為主、小口徑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為輔、彈炮結合的防空體系,形成高、中、低、超低空和遠、中、近、超近程相結合的防空火力網。美軍野戰集團軍編有防空旅,每個旅編有2~4個改進型"霍克"飛彈營或"奈克Ⅱ"飛彈營,每個改進型"霍克"飛彈營裝備27部發射架,每個"奈克Ⅱ"飛彈營裝備36部發射架;軍通常編有一個防空群,一般轄4個改進型"霍克"飛彈營(每營裝備18~24部發射架)、2個"小?樹"飛彈/"伏爾康"高射炮混合防空營;師防空炮兵營編有2個"伏爾康"高射炮兵連、2個"小?樹"飛彈連、1個"愛國者"發射連(可控制8部4聯裝發射架)。蘇軍方面軍編有2個防空飛彈旅,共裝備SA-4防空飛彈發射車54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部、3CY-23-4式高射炮36門;集團軍編有1個飛彈旅,裝備SA-4防空飛彈發射車27部,3CY-23-4式高射炮18門;摩托化步兵師編有1個防空飛彈團,裝備SA-6(或SA-8、或SA-11)防空飛彈發射車20部,摩托化步兵團編有1個防空連,裝備3CY-23-4式高射炮4門、SA-9(或SA-13)防空飛彈發射車4部;摩托化步兵營編有防空飛彈排,裝備SA-7(或SA-14)防空飛彈發射裝置9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隊方面軍、集團軍均編有1~2個防空火箭旅。防空火箭旅分"圓形"、"山毛櫸M-1"、"C-300B"三種類型。其中,"圓形"(SA-4)防空火箭旅屬於方面軍或集團軍,裝備防空火箭發射車27部,戰時可增至36部,裝備了CY-23-4式自行高射炮28門;"山毛櫸M-1"(SA-11)防空火箭旅屬於集團軍,裝備的發射車和自行高射炮的數量同"圓形"防空火箭旅;"C-300B"(SA-12)防空火箭旅屬於方面軍,裝備"C-300B"防空火箭發射車72~96輛,"通古斯卡"2C-6M防空火箭──高射炮綜合裝置27輛。坦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克師和多數摩托化步兵師編有1個防空火箭團,裝備有"黃蜂"(SA-8)、"方形"(SA-6)和"雷神"(SA-15)防空火箭,及防空火箭發射車、偵察目標和導航雷達、運輸-裝彈車等。部分摩托化步兵師不編防空火箭團,編有C-60式57毫米高射炮兵團。摩托化步兵團、坦克團編有防空火箭營,摩托化步兵營編有防空火箭排。隨著噴氣式飛機的出現,飛機的飛行速度、高度都大幅度提高,高射炮兵已難以勝任全方位、全天候的空中掩護任務。防空飛彈(亦稱地空飛彈)及防空飛彈部隊應運而生。但是,高射炮和防空飛彈都有自身的優長和局限,一般條件下最好是混合編組,取長補短,又由於二者的作戰任務相同,很多國家軍隊將二者合編為防空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1945年10月用繳獲敵軍高炮,組建了第一支高射炮大隊,隨著戰爭的需要高射炮兵不斷發展壯大,先後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反偵察、援越抗美等防空作戰。在與優勢裝備的敵人空襲兵器的鬥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作戰理論與戰法。中國人民解放軍1987年8月頒發的《合成軍隊戰鬥概則》,首次將高射炮兵和地空飛彈部隊合稱為陸軍防空兵,但目前還沒有成為獨立的兵種,沒有正式從炮兵序列中分離出來,亦即防空兵仍然由炮兵指揮機構管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防空兵的武器裝備不斷改善,質量不斷提高,尤其是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防空飛彈裝備使用後,提高了陸軍防空兵的作戰能力,使其在現代防空作戰中具有較強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較好的射擊精度,較高的機動能力和較快的反應能力,成為陸軍野戰防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兵種。陸軍中以地空飛彈、高射炮武器系統為基本裝備,遂行防空作戰任務的兵種。有的國家稱防空炮兵。由地空飛彈兵、高射炮兵和彈炮混成部隊、分隊及雷達兵部隊、分隊組成。一般採用班(發射組)、排、連、營和旅的編制序列。陸軍防空兵是合成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遂行野戰防空任務的基本力量,具有良好的射擊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單獨或協同其他防空兵力完成陸軍各種行動中的防空作戰任務。主要任務是:實施對空偵察和空情報知;制止敵方航空兵偵察;攔截和殲滅敵方的飛機、巡航飛彈等空襲兵器,掩護軍隊的部署、行動及軍事設施、交通運輸線等,保障軍隊的主要集團和重要後方目標免受或少受空中敵人的襲擊;殲滅敵方正在飛行、傘降或機降的空降兵。必要時,殲滅敵方地面或水面目標。

防空兵的任務與作戰方式

防空兵的任務

陸軍防空兵主要擔負野戰防空任務,掩護地面部隊的上空安全。

1.實施對空偵察、警戒和空情報知,與敵進行電子鬥爭;

2.制止敵人航空兵偵察;

3.消滅和攔截敵空襲兵器,掩護部隊主要部署戰鬥行動和後方重要目標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的空中安全;

4.消滅敵人正在運行和傘降、機降的空降兵

5.必要時,消滅敵地面、水面的裝甲目標。

防空兵的運用

1.統一使用,混合部署。
2.集中兵力,重點掩護。
3.靈活運用,合理區分火力。
4.密切協同,積極殲敵。

防空兵掩護方法

1.固定掩護

固定掩護時防空兵掩護軍隊對空安全的基本方法,通常用於對後方重要目標或軍隊主要集團、指揮機關實施較長時間的不間斷掩護。

2.機動作戰

機動作戰時防空兵主動尋找敵機,殲滅敵機對軍隊實施不固定掩護的方法。也就是根據敵機活動規律,以少數兵力採取預設埋伏,廣泛遊擊等手段在整體防區內開展機動作戰,力爭達到全面掩護的目的。

3.要點掩護

要點掩護是防空兵掩護部隊機動時對空安全的主要方法。也就是將兵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力逐次展開在被掩護部隊行軍路線的重要橋樑、渡口隘口等暴露地段附近,掩護部隊通過。

4.跟進掩護

就是將小口徑高炮和高射機槍分隊編入被掩護部隊行軍縱隊內,以短停射擊或行進間射擊的手段抗擊敵機,保障被掩護部隊的對空安全的掩護方法。
隨著現代空襲兵器的飛速發展,陸軍防空兵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各國軍隊都非常重視加強陸軍防空兵的建設。其發展趨勢是:更新武器裝備,使用雷射武器等高技術兵器;改善組織編制,增強契約作戰、獨立作戰能力;更廣泛有效地使用電子戰手段,改進對空掩護方法,提高生存能力;進一步實現情報、通信、指揮、控制自動化,保障精確、靈活地指揮和嚴密協同,提高作戰效能。

防空兵信息化建設

理清陸軍防空兵建設轉型思路

陸軍防空兵建設轉型的目標,應是建設一支作戰理念先進、指揮決策科學、體制編制合理、火力打擊精確、作戰能力高效,並且平戰結合的,能夠參加保衛國家政治、經濟、軍事要害目標和遂行掩護軍隊集團重大作戰行動對空安全任務,具有在信息化條件下實施一體化聯合防空作戰能力的現代化陸軍防空兵。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標誌是:統一、聯合、靈敏、精確。統一,即統一的防空思想、統一的作戰布勢、統一的編成結構、統一的作戰行動。聯合,即野戰、國土和人民防空一體作戰,抗反防結合,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形成區域防空和反導制空相結合的作戰能力。靈敏,即空情預警快、指揮決策快、兵力機動快、火力反應快。精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確,即精確指揮、精確打擊、精確保障。

陸軍防空兵建設轉型的主要任務,應是解決未來反空襲作戰需要與防空兵實際作戰能力不足的基本矛盾,大力加強防空兵部隊信息化建設,實現陸軍防空兵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在作戰理論上,實現由伴隨掩護、要點防空向參加大區域聯合防空作戰理論的轉變。在指揮體制上,實現由樹狀指揮結構向扁平化網路化指揮結構轉變。在編成結構上,實現由逐級編成向集中編成的轉變,使其具備適應獨立作戰、靈活編組的功能。在武器裝備上,實現由彈炮結合、以炮為主向以彈為主、彈炮融合的轉變,形成完善的防空兵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
推進陸軍防空兵建設轉型工程

加強轉型頂層設計

核心任務是對陸軍防空兵建設轉型的各項工作進行整體規劃和統一協調,處理好陸軍防空兵建設轉型與陸軍整體轉型的關係,處理好機械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的關係,處理好實現轉型與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的關係,用軍事鬥爭準備工作帶動轉型的開展,以轉型成果促進軍事鬥爭準備工作的落實。
創新轉型運行機制

一是創建轉型理論的研究機制,確保陸軍防空兵轉型理論的不斷創新。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二是創建轉型建設的實驗機制。三是創建轉型建設的監督機制。

實施建設轉型預測評估

一是建立建設轉型評估指標體系,使其具有客觀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二是建立基於轉型水平預測評估的數學模型,探討藉助數學模型研究空防對抗雙方作戰行動規律性的方法,建立能夠準確評估建設轉型水平的數學模型

三是對建設轉型水平進行預期分析。通過對模擬仿真結果的比對分析,對提出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途徑、預期可能的結果進行評判選擇,最終提出建設轉型的最佳化方案。

陸軍防空兵建設面臨的形勢

戰爭空中化

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空襲反空襲作戰首當其衝、貫穿始終,成為戰爭的主要甚至是全部內容。這就要求防空兵必須摒棄傳統的作戰思想和模式,給防空作戰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在作戰指導上,必須強調整體防空作戰思想;在力量運用上,必須強調在重點戰區、主要方向投入精銳之師;在作戰類型上,必須強調融入攻防兼備的全程防空;在作戰方式上,必須強調參加一體化大區域聯合防空。

空襲作戰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在空襲兵器中的廣泛套用,強敵空襲的偵察預警能力、遠程機動能力、夜間作戰能力、精確打擊能力空前提高。必須按照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與信息化複合發展的建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設模式,加強陸軍防空兵偵察預警、指揮控制、火力打擊、綜合保障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有效應對敵信息化空襲,滿足參加大區域聯合防空作戰的需要。

空中威脅多元化

現代空襲作戰已發展為除飛機攻擊外,巡航飛彈精確制導炸彈無人機攻擊等多維領域、多種兵器、多種手段高度合成的空中打擊。要求陸軍防空兵必須推進整體轉型,以滿足軍事鬥爭準備和反空襲作戰的需要。

信息化在作戰中的作用

信息預警能力

防空作戰中,通過偵察預警裝備實時地從戰場中收集戰場信息,經自動化系統傳輸給指揮員,指揮員要從這些繁雜、無序的信息中尋求有價值的信息,困難在於無法準確評估所接收信息的質量,即他所獲得的信息可能是不準確的。假若他所獲得的信息只有一半是準確的,那么他就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懷疑信息的準確度,則可以選擇等待,直到獲得更多足以支持他決策的可靠信息為止,但這就可能貽誤戰機;如果不懷疑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而照常進行決策,則可能會導致決策失誤。而在“網路中心戰”中,這樣的情況可以避免,武器平台通過信息網路共享戰場中所有偵察預警系統的信息。因此,在信息預警能力方面,“網路中心戰”呈現出以下兩個方面的提高:

一是預警精度的提高

“網路中心戰”獲得敵方準確信息的機率遠遠大於“平台中心戰”。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例如:若有n個武器平台系統連成一個作戰網路,每個武器平台系統都有自己的預警設備,並假設其預警能力相同,對某一目標的預警機率均為Pd。則在“平台中心戰”中,各個武器系統對該目標的預警機率即為Pd;而在“網路中心戰”中,由於各武器平台進行聯網,相互之間共享預警信息,因此各武器平台對目標的預警機率為1-(1-Pd)n。若n=4,Pd=0.5,則在“網路中心戰”下,各個武器系統對目標的預警機率為0.9375,大大高於“平台中心戰”下的0.5。

二是預警時間的增加。

在“網路中心戰”中,信息網路將分布了不同地域的預警設備聯為一體,在整個作戰指揮網路中實現信息共享,每個武器平台的預警範圍不只是其所裝備的偵察設備的預警範圍,而是整個偵察預警網路的預警範圍。預警範圍的大幅擴展,使得部署在後方的武器平台系統可通過網路共享前方預警信息,無疑會大大增加該武器平台系統對來襲目標的預警時間

指揮決策能力

“網路中心戰”中,信息網路是實現“網路中心戰”的前提和協同作戰的基礎。信息網路將戰場各種指揮控制系統組成一個一體化的網際網路,上至最高指揮當局,下至每一個武器平台或士兵,全部聯為一體。該網路能方便地進行戰場情報、目標數據和指揮信息分層式分發或廣播分發,實現戰場空間內的信息資源共享,為信息的使用爭取了時間。因此,在“網路中心戰”中,感測器網路和信息網路可增加戰場的可視性,提高指揮決策的速度和效能。

協同作戰能力

“平台中心戰”中,各武器平台系統之間缺少信息互動。一般在戰前各自受領任務,作戰過程中依據各自的偵察。預警系統所獲取的戰場信息進行決策。

“網路中心戰”有兩種協同方式:一種是共享戰場態勢的模式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各個武器平台的偵察預警設備之間相網際網路,實現了信息互動協同,有利於各武器平台系統選擇正確的作戰目標。另一種是協同作戰的模式,各個武器平台系統的偵察預警設備不僅聯網,共享信息,而且通過信息網路,實現了戰場指揮決策的協同及作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戰場所有武器平台系統的效能

信息化對防空兵建設的影響

信息爭奪激烈,防空兵必須提高對空偵察能力

空防鬥爭中,準能首先獲取制信息權,誰就能在鬥爭中獲取主動,所以圍繞信息而進行的鬥爭異常激烈。在某種意義上講,高技術條件下的空防鬥爭就是信息戰的一部分,指揮員的 指揮過程就是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不斷地獲取、處理、傳遞信息的決策過程。防空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空情信息獲取、處理、傳遞的及時性和連續性。目前,空情保障的主要裝備仍是雷達。隨著雷達的不斷更新,各種反雷達措施也層出不窮,對地面雷達系統的偵察、干擾、隱形和摧毀的一體化已成為現實,防空雷達系統的有效性和生存力面臨著嚴重威脅利挑戰,使空情保障難度增大。實現對空偵察的立體化,是提高對空偵察能力的主要手段。偵察預警衛星監視區域大,不易受干擾,能夠遠距離發現、監視、跟蹤敵巡航飛彈、戰役戰術飛彈;空中預警飛機機動性好,作用距離遠,受地形影響小,利於低空、超低空飛機的偵察;汽艇、氣球懸掛式雷達,地面對空偵察雷達,抗干擾性能好,反隱形能力強;地面對空觀察哨和陣地指揮所的臨空觀察,仍然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將空中偵察預警平台與地面的多種對空偵察手段相配合,構成天、空、地立體化的對空偵察配系,可以使其功能互補,遠近結合,高低銜接,充分提高對空偵察能力,確保防空作戰的空情保障。

決策控制複雜,防空兵必須提高作戰指揮能力

防空作戰中,由於大量使用高技術武器裝備、參戰軍兵種多、作戰節奏快、戰場範圍大,隨時都有大量信息需要指揮員在短時間內及時處理,決策控制變得異常複雜,指揮員實時掌握戰場信息十分困難,傳統的依靠人腦和手工作業方法去指揮已很難完成。

使用指揮自動化系統是提高防空指揮效能的重要手段。防空指揮自動化是採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和高炮、飛彈火控系統為一體,實現信息獲取、傳輸、顯示、處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理的自動化與科學的決策方法相結合。它不但能快速收集和處理各種情報信息、自動傳遞命令和情報,進行高效率的計算,還能幫助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制訂作戰計畫、模擬作戰過程、選擇最佳方案、輔助決策指揮、自動控制和引導作戰部隊及火控系統進行高效的抗擊行動。可見,自動化是防空指揮發展的必然,只有如此,才能適應防空作戰的需要,提高作戰指揮能力,密切協調各參戰力量,充分發揮防空系統整體威力,確保防空任務的完成。

電子戰地位突出,防空兵必須提高電子對抗能力

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電子戰將“首當其衝,貫穿始終”,空襲與反空襲作戰雙方將在激烈的電磁領域中角逐。對於空襲一方,利用電磁優勢壓制防空,取得局部制信息權,可以大大減少飛機的損失,提高打擊效果。據統計,突防編隊內若有電子戰飛機護航,由敵方殲擊機造成的戰損率可減少70%,由敵方防空飛彈造成的戰損率可減少30%。因此世界各國普遍重視電子戰,美軍強調電子戰是實施空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並將電子戰貫穿於整個空襲作戰的始終,把奪取電磁優勢作為空襲的必要條件。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防空慘遭失敗,對多國部隊飛機的毀傷機率僅為0.035%,其主要原因就是電子戰能力弱,失去了制信息權,從而導致指揮失靈、通信中斷、飛彈火控、雷達迷盲,難以發揮應有的防空效能。可見,電子戰在防空作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採取相應的反電子戰措施,防空兵的作用就很難發揮;防空作戰如果沒有制電子權,就等於失去了防空作戰的主動權。所以,防空兵一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定要注重提高電子對抗能力,把電子戰置於重要地位,把“偵察、干擾、摧毀敵電子設備,保護己方電子設備免遭敵偵察、干擾、摧毀”的鬥爭作為防空作戰的重點來抓,積極組織電子對抗偵察,嚴密實施電子防禦,通過採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削弱敵航空兵電子設備的效能,破壞其戰鬥指揮和對技術兵器的控制,使敵航空兵通信中斷、指揮癱瘓、武器失控、雷達迷盲,保障我防空電子設備正常工作,避開敵方的電子偵察、干擾和火力摧毀,充分發揮其作用,為戰鬥指揮和對技術兵器的控制創造有利條件。

戰場單向透明化,防空兵必須提高戰場生存能力

信息作戰中,敵綜合使用軍事衛星空中偵察機電子戰飛機地面雷達高技術信息裝備,使得其偵察與監視不僅能在地面、空中、太空、海上、水下進行,而且能在白天、黑夜及不良天候進行;不僅能使用目視、光學器材偵察,還能用聲頻微波紅外等各種手段進行偵聽和監視。通過使用各種信息作戰手段,敵已能做到及時摸清對方防空體系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使對方電子設備、雷達一旦使用,就

陸軍防空兵陸軍防空兵
有可能遭到致命打擊;能全面了解和掌握防空兵的作戰行動,兵力部署情況,使得戰場呈現單向透明化。所有這些,對防空兵疏散隱蔽、工程偽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預警系統隨時都有被敵發現、壓制和摧毀的可能,對防空武器裝備和人員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防空兵部隊只有適應信息戰的要求,大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機動能力,防護能力,才能提高戰場生存能力。

兵種大全

匯集軍種諸多兵種,展示各兵種特點 。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主要兵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