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

金州

金州即金州區。金州區是中國主要蘋果產區,素稱“蘋果之鄉”。位於遼東半島南部,金州地峽分隔金州灣和大連灣,最窄處不到5公里,扼大連咽喉。金州區位於遼東半島南部,大連市中部。東臨黃海,西瀕渤誨,南靠大連市甘井子區,北接普蘭店市,與瓦房店市隔海相望。陸地南北最大縱距46.1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55.13千米(最小橫距5千米)。總面積1390平方千米。總人口72.91萬人。2010年4月29日,金州區和開發區合署辦公組建金州新區,區人民政府由中長街道遷至馬橋子街道。

基本信息

區情簡介

金州金州
金州區是中國主要蘋果產區,素稱“蘋果之鄉”。位於遼東半島南部,金州地峽分隔金州灣和大連灣,最窄處不到5公里,扼大連咽喉。金州區位於遼東半島南部,大連市中部。東臨黃海,西瀕渤誨,南靠大連市甘井子區,北接普蘭店市,與瓦房店市隔海相望。陸地南北最大縱距46.1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55.13千米(最小橫距5千米)。總面積1390平方千米。總人口72.91萬人。2010年4月29日,金州區和開發區合署辦公組建金州新區,區人民政府由中長街道遷至馬橋子街道。

建制沿革

金州名稱,始於金代。戰國時屬燕遼東郡。漢置沓氏縣,仍屬遼東郡。清《讀史方輿紀要》載:“沓氏城,在衛(金州)東南”。據史載及遺址考證,當在今大李家鎮大嶺城。三國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因遼東城亂,“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立新沓縣以居徙民”(新沓縣故地在今山東省淄川境內)。
兩晉、前燕、前秦、後燕屬平州遼東郡。後燕光始四年(404年)高句麗割據遼東,於金州地置卑沙城。唐代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遼代屬東京道遼陽府。金代,襲遼制,置蘇州,屬東京路遼陽府。金皇統三年(1143年)降蘇州為化成縣。金貞祐四年(1216年)升化成縣為金州。“金州”之名自此始。金興定二年(1218年)置金州防禦使。
元代,廢金州併入蓋州路,後又併入遼陽路。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置金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年)置金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除州制,專行衛制。治所在今金州城。
清代,初襲明制。順治十八年(1661年)始設金州巡檢司,隸海城縣。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金州巡檢司,改設金州營。雍正五年(1727年)復設金州巡檢司,改隸復州通判。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金州巡檢司設寧海縣,隸奉天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熊岳副都統衙門移駐金州,隸盛京將軍。同年,升寧海縣為金州廳。設海防同知衙門,駐金州城西街,隸奉天府尹。
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占遼東半島,於金州設立軍政署,實行軍事統治。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金州廳與金州協領衙門建制恢復。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冬,沙俄艦隊侵占旅順口,在金州地區設“金州市”、“金州行政區”,屬“關東省”。
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改金州廳為金縣,隸奉天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瀋陽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道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金縣直屬遼寧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金州,實施軍管。同年12月16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縣政府,屬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
1950年12月1日,改屬旅大市人民政府。1966年3月31日,改屬遼寧省遼南專署。1969年,遼南專署撤銷,金縣復歸旅大市。1981年2月9日,旅大市人民政府改為大連市人民政府,金縣屬之。
1987年4月,國務院批准金縣撤縣改區,同年5月20日,舉行撤縣改區大會,從此,大連市金縣更名為大連市金州區。
2010年4月9日,大連市政府正式對外宣布大連市啟動新市區管理體制改革,將金州區所轄區域中除二十里堡、三十里堡、石河和亮甲店4個街道之外的12個街道,開發區所轄的9個街道,一併規劃為金州新區。

經濟形勢

2009年,全區地方生產總值實現469.3億元,增長15.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1.8億元,增長1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7億元,增長30.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50億元,增長22.4%;實際利用外資完成2.1億美元,完成市政府年度任務的91.3%,完成區政府年度計畫的60%,下降30.2%;自營出口額完成14.8億美元,完成區政府年度計畫的79.1%,下降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8億元,增長20%;在崗職工人均收入達到27484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83元,增長1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以上。
金州區站前廣場
金州區站前廣場

行政區劃

轄24個街道:擁政街道、友誼街道、光明街道、中長街道、先進街道、站前街道、馬橋子街道、灣里街道、海青島街道、大孤山街道、金石灘街道、董家溝街道、大李家街道、得勝街道、亮甲店街道、二十里堡街道、三十里堡街道、石河街道、登沙河街道、杏樹街道、大魏家街道、七頂山街道、向應街道、華家街道。
其中,馬橋子街道、海青島街道、大孤山街道、董家溝街道、金石灘街道、灣里街道、大李家街道、得勝街道等街道委託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二十里堡街道、亮甲店街道委託大連保稅區管理。三十里堡街道、石河街道由普灣新區代管。

地理

地理位置

大連市金州區地處遼東半島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9°4′~39°23′、東經121°26′~122°19′,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大連保稅區為鄰,北與普蘭店市及普蘭店灣新區相接。全區面積1181.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1.23公里。

地形地貌

金州屬低山丘陵區,地形由北向南,以小黑山至大黑山一線山脈為中心軸部,另以大黑山至大李家城山頭沿黃海近岸一線山脈為東部分支軸部,向兩側傾斜,構成中部高、兩翼低的階梯狀地形。全區分為3個區域:中部低山丘陵區,東部丘陵漫崗區,沿海河流沖積小平原區。
1、中部低山丘陵區為長白山系千山余脈的延伸,南部大黑山為區內群山之首,主峰海拔663.1米。
2、東部丘陵漫崗區,呈南北走向壟狀分布,海拔在20~50米之間,屬前震旦系形成的地層。
3、沿海河流沖積小平原區,沿河平原區按河流走向,展延至黃海和渤海海濱,地勢平坦,海拔在15~30米左右,主要分布於瀋大鐵路以西地帶及大黑山至太山山麓以南地帶。
三部分區域地勢分明,特點突出。山嶺,奇峰突起,岩石裸露;丘陵,坡度平緩,土層較厚;平原,零星分布,地表平坦。大黑山又名大和尚山,被譽為遼南第一山。位於金州城東約4公里海拔663米。大黑山拔海而起濱岸而立,怪石嶙峋,氣勢壯觀。古人稱大黑山的景觀為“遼左東南一隅之勝境也”。山中古蹟頗多。傳說故事十分動人,數百年來遊人不絕,號稱遼南第一名勝,著名的金州古八景在此山就是”響泉消夏、“南閣飛雲”、“山城掛月”,“朝陽飛雪”四景。

水文狀況

河流多為季節河。由於地勢中部高兩翼低,無客水入境,雨旱季節分明,降水集中,故河流流程短。全境獨流入海的河流11條,總長204公里,流域面積950平方公里。全區最大河流為登沙河,總長26公里,流域面積229.2平方公里。登沙河發源於向應鎮小黑山及普蘭店市二龍山,流入黃海鹽大澳。
金州處在黃海和渤海之間,海岸曲折、港灣相連、灘涂廣闊、岩礁密布,海岸線總長161.23公里。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島礁8處,較大島嶼是渤海的螞蟻島,較大港灣金州灣位於金州城西部約2公里的渤海水域,北至大魏家蕎麥山、葫蘆套一帶,南至友誼南山村西海,因距金州城較近而得名。港灣呈橢圓形,縱約28公里,橫約15公里。水深自東向西遞增至10米。岸邊至灣內1000米,水深不足2米。

氣候特點

金州區是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兼有海洋性的氣候特點。本區處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帶,所受太陽輻射一年四季比較大,大氣環流以西風帶和副熱帶系統為主,再加上一面依山、三面靠海的地理環境影響,所以本區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空氣濕潤、降水集中、季風明顯、風力較大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至2010年初,金州區土地面積97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萬公頃,果樹種植面積9643.3公頃,蔬菜種植面積7016.2公頃。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22%,人均耕地面積0.042公頃。

礦產資源

金州區地下礦藏已探明22種,其中以非金屬礦居多,占17種,建築原料比較豐富,尤其石灰岩蘊藏量大,分布廣泛。友誼街道、三十里堡街道、二十里堡街道、大魏家街道、七頂山街道、石河街道等地區大量開採利用。

水資源

金州區水資源總量2.3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1億立方米,地下水0.63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兩者重複量為0.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80立方米。全區有水庫25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23座,總灌溉面積1.8萬公頃。水利工程總供水量為6390萬立方米。

森林資源

金州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8.9%,主要樹種為槐樹、柞樹、楊樹、黑松。新建海防林帶266.7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2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38.69%。

海洋資源

金州區海岸曲折,灘涂廣闊,可利用的海域面積6.1萬公頃,其中,黃海1.8萬公頃,渤海4.3萬公頃。全區可利用底播增殖海底面積5.7萬公頃。全區有海珍品育苗室85個,漁用冷庫30座,水產品加工廠46個,年加工能力14.8萬噸。全區海水養殖面積1.4萬公頃,其中對蝦、海參養殖面積2446公頃。

執法監督

2004年,對全區1053家各種污染企業進行專項檢查,475家不合格企業受到查處。對67家老污染源進行驗收監測,監測數據3.7萬個。禽流感防治期間,對全區20餘家集約化養殖場進行專項檢查。關閉小黑山保護區內3家採礦點,對周邊7家石英砂石加工廠進行清理整頓。對北大河、鴿子塘等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小黑山水源涵養保護區內的130餘家單位進行專項檢查。

人口民族

至2004年末,全區總人口556458人,(含流動人口),其中,戶籍人口471719人,比上年減少1992人,下降0.4%。在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45933人,比上年增長2.9%,占52.1%;農業人口225786人,比上年下降3.8%,占47.9%。男性人口235677人,占50%;女性人口236042人,占50%。全區人口出生率為5.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7‰,分別比上年提高0.83和1.13個千分點,計畫生育率為99.50%。
全區有少數民族30個,共87433人,其中:滿族,78223人;回族,1091人;朝鮮族,3237人;錫伯族,575人;蒙古族,3474人;藏族,31人;維吾爾族,64人;苗族,83人;彝族,61人;壯族,74人;布依族,44人;侗族,22人;瑤族,27人;白族,18人;土家族,196人;哈薩克族,20人;傣族,4人;黎族,15人;畲族,5人;高山族,1人;拉祜族,1人;達斡爾族,108人;羌族6人;仡佬族,5人;普米族,1人;烏孜別克族,1人;俄羅斯族,16人;鄂溫克族,19人;塔塔爾族,2人;鄂倫春族,7人。
全區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3種宗教,常年參加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30人,信教公民約1萬人。批准登記的寺觀教堂及簡易宗教活動場所12處,其中基督教7處,佛教2處,道教3處,有區級愛國宗教團體1個。

基礎教育

2004年,金州區有幼稚園174所,在園幼兒1.02萬人;國小47所,在校國小生3.64萬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6%;9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中16所,在校國中生2.1萬人,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88.4%;完全中學1所,高中6所。

金融保險

金融

2004年,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139億元,比年初增長10.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96.8億元,增長7.4%。金融機構年末貸款餘額66億元,比年初下降5.9%,其中,短期貸款48.6億元,下降5.3%;中長期貸款12.2億元,增長1.2%。金融機構現金收入398.9億元,比上年增長20.5%。金融機構現金支出41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2%。貨幣淨投放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保險

2004年,全區各項保費收入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1.5億元,增長31.0%;財產險保費收入6908萬元,下降5.1%。各項賠款支出6323萬元,比上年增長20.1%。未決賠款1769萬元,比上年增長28.0%。

旅遊資源

金州區旅遊資源豐富,有景色秀麗的自然景觀,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還有中國近代歷史遺蹟。著名風景名勝大黑山風景區有保存完好的響水觀、觀音閣、朝陽寺、唐王殿、卑沙城、點將台等古建築物和廟宇群;主要人文景觀有向應公園、動物園等;主要歷史遺蹟有關向應紀念館、關向應故居、金州副都統衙門等。

風景名勝

大黑山風景區
“金州城外百果美,瑤琴洞內三里深;遙記唐皇曾駐蹕,猶留遺殿耐人尋”這是康有為先生讚美大黑山的詩句。
大黑山,又稱大赫山,大和尚山,位於金州城區東部5公里處,距大連市中心25公里,占地23.79平方公里。大黑山屬長白山系,千山余脈,主峰海拔663.1米,為大連近郊最高峰。主體呈南北走向,上部山勢陡峭,多為裸岩;中部坡度略緩,灌木叢生;底部土層較厚,植被茂盛,間有果園,形成環山林帶。
植被有櫟類、赤松、黑松、刺槐等木本植物120餘種。野生動物以山兔、山雞、喜鵲和杜鵑等為主。礦藏以石棉、白雲岩、銅和鐵為主。這裡有鷂子口、關門寨、捨身崖、滴水壺、仙人台、仙人橋等著名自然景觀。登臨大黑山點將台,晨可見黃海日出,晚可觀渤海日落;極目遠望,金州城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老市區及黃、渤兩海和大窯灣、小窯灣、大連灣、金州灣等四灣盡收眼底,是中國觀看海灣最有特色的山峰之一。
大黑山人文歷史久遠。據載,隋唐時人們就在這裡開山造寺,自古傳頌的“金州古八景”,大黑山就占據四景:響泉消夏——響水觀;朝陽霽雪——朝陽寺;山城夕照——卑沙城;南閣飛雲——勝水寺,加之唐王殿等則構成了大黑山所特有的古建築和廟宇群。關向應紀念館
關向應故居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檔案保護單位。位於金州區向應鎮,占地3300平方米。“關向應同志故居”是由彭真同志題寫的,紀念館前面是關向應同志兒時居住的草房。紀念館內矗立著一尊關向應同志的半身銅像,銅像後的展廳里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和77件實物詳細地介紹了關向應同志革命的一生。
金州副都統衙門博物館
金州副都統衙門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清代二品八旗駐防軍事衙門,它是清代八旗駐防的產物,同時也是我們國內僅存少數衙署之一。2002年金州區政府投資重建了副都統衙署,重建後的衙署保持了原來的風格,整個建築群是沿中軸線對等排列的五進清式院落。現衙署內的《金州副都統衙門專題陳列》,以大量的史料為基礎,通過二百張照片、圖表、繪畫、文物的陳列和對衙署內大堂和副都統公館的復原,向遊客展示了金州副都統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城山頭國家海濱地質地貌自然保護
城山頭海濱地貌自然保護區位於金州區東部黃海海岸,磨盤山南麓,與金石灘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相連,占地面積1350公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城山頭因唐代石砌古城遺址而得名,古城殘垣今仍依稀可見。
海岸線長20公里,三面環海,一面臨山,東部半島橫臥海底,與大陸山地之間由狹長的沙堤相連,沙堤兩側是天成的沙洲海水浴場。擁有晚元古代震旦紀地層和典型的海濱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觀及地質遺址,石林千姿百態,溶洞石牆透星穿月,有“北方小石林”之美稱。
近海可望的蛋坨子鳥島,84種、數十萬隻鳥常年棲息於此,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的鳥類有13種,是罕見的鳥類繁殖基地。保護區內有草坨子、靴子礁、石廊灘、石灰岩礁石群、蛋坨子、城山頭海水浴場等多處景點。
韓雲階舊居
韓雲階舊居坐落在金州區友好街46號,建於1938年,是一座日式花園洋樓(如今的柏林會館)。
這裡原是偽滿洲國經濟大臣韓雲階的官邸。韓雲階於1894年出生在金州,1916年畢業於日本名古屋高等商業學校。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韓雲階由他在黑龍江義祥制粉廠夥伴、日本人宗相金吾介紹,與日本關東軍參謀板垣征四郎相識,從此走上了賣國求榮的漢奸道路。
1932年,韓雲階出任偽滿洲國黑龍江省省長,積極效忠日本,與林義秀一起策劃剿殺抗日武裝力量,被殺將士70餘人。他還攻擊馬占山及蘇炳文的抗日隊伍,逼使他們進入蘇聯境內。1933年,韓雲階因貪污貸款60萬元,被免去省長職務。
1935年夏,通過關東軍副參謀長板垣征四郎的干預,韓雲階又上任新京特別市市長。1937年,躋身偽滿洲國經濟大臣。偽滿洲國後期,韓雲階出任偽滿電業會社總裁。他曾經頻頻活動,夢想取代老而無用的張景惠任偽滿洲國總理。由於張景惠老而不死,他的總理美夢一直未能實現。
1946年3月18日,金縣民主政府宣布,沒收偽滿洲國經濟大臣韓雲階在本縣的全部土地和房屋。1982年,韓雲階病死於美國。

金州特產

紫海膽
大連紫海膽,俗稱“刺鍋”,是海洋中無脊椎海珍品之一,其外形呈扁圓球形,底平上鼓,表面長有長棘。其性腺鮮美可口,可鮮食、煮食或湯食,亦可加工,色澤鮮艷,味道純正,營養豐富,可與海參、鮑魚相娩美。其殼可入中藥,對醫治淋巴結核、積痰不化、胸肋脹痛、胃腸潰瘍、甲溝炎等有特殊療效。
鮑魚
鮑又稱鰒,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帶有橢圓型貝殼的軟體動物,種類達十多種,其中皺紋盤鮑多產於金州黃海。鮑魚是“八珍”之首,主要營養成份是高蛋白質,糖類及無機鹽類。鮑魚營養豐富,藥用價值極高,鮑魚殼又名石決明,可以舒肝明目;鮑魚肉中還含一種鮑靈素,對抑制腫瘤有很好的效果。
櫻桃
大櫻桃被人們稱為北方“第一枝春果”,不僅早熟,而且品質極佳。其形似心臟,果大皮薄,肉質豐滿多汁。有的肉硬嫩脆,甘甜如飴;有的肉軟多漿,甜酸適度。有日本品種最上錦、佐藤錦,美國的高砂、薩米脫等新品種,還有紅燈、巨紅、佳紅、先鋒、雷尼等二十多個品種可供選擇

歷史名人

李鴻祿

李鴻祿(1854—?)字壽堂。祖籍山東蓬萊,清光緒年間來遼東經商,定居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城內。一生經商,為人豪爽仗義疏財,在商界享有盛望。沙俄侵占金州時,被推選為華商會會首。日本占領時經鄉紳推舉為公議會會長。以合法身份不遺余力為民眾分憂解難。
為減輕城鄉居民負擔,將獨家經營的金州市場,改為公議會經營,盈利用於公用事業。組織民眾利用城牆周圍空閒地,種植葡萄、蘋果,利用護城河種蓮子,四五年後獲益,用於公共費用,減輕居民負擔,深得人心。
1948年秋,鼎力援助修建金州圖書館,率眾捐書若干。李鴻祿每聞民眾有難,無不盡力相助。日本占領初期,有人告發石河王姓農民“土匪潛宿其家”,日本人將王家11口人逮捕欲行殺害。李察知冤情,幾經保釋未被獲準。在王氏全家被綁赴刑場這天,李鴻祿用身體擋住囚車誓死擔保,王氏全家得以釋放。一年夏天,大連油坊26名復縣籍工人乘船回家休假,路過金州西海,日本人把他們當做逃匪,逮捕後,不經審訊就要處以死刑。李聞知後又以身家性命擔保,使其免遭無辜殺戮。復縣曲紹田、蓋平公聚信商號4人途經金州也險遭日本人梟首,皆經鴻祿力保獲釋。
諸如此類義舉甚多,受惠民眾深感其德,饋贈“急公好義”、“見義勇為”、“得望兼隆”等匾額以彰之。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時,鴻祿已年逾八旬,每閱報刊潸然淚下,傷感不能自已,不數年卒。

王永江

王永江(1872—1927)字岷源,號鐵龕。出生於奉天金州(今大連市金州區)城內。10歲入私塾,17歲應縣試名列榜首。1892年壬辰科歲貢,後就讀於奉天書院。畢業後,先是設私塾任教,30歲起潛心研究醫術,並於旅順開設中藥房,1905年應聘任南金書院監督。
1907年,由同窗好友袁金鎧引薦任遼陽警務學堂監督,從此踏上仕途。任職期間,親自製定並編寫警政法規、章程、制度等講義教材10餘種,辦學成效顯著,被東三省總督錫良譽為“奉省辦警政第一人”。1910年冬,鼠疫蔓延成災,因其深明醫理,受任遼陽防疫委員長,率領醫務人員親監疫區,串家走戶望診投藥,很快撲滅災疫,被保薦為候補知縣,鏇擢為總督府參事。1911年改任南路巡防管帶。辛亥武昌起義後,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調其為總督府知府銜參事,曾先後率軍鎮壓鐵嶺、開原兩地革命軍。
1913年,王永江先後出任牛莊、海城、營口及省城稅捐局長兼任地清丈局和屯墾局局長等職。1916年張作霖為奉天督軍後,任他為督軍高等顧問,後被委為警務處長兼警察廳長。他就職後,厘定警章、嚴明警政。張作霖的盟友湯玉麟部下仗勢恣行,他果斷下令依法拘捕滋事者。湯玉麟先是說情,後施恐嚇,逼其放人。王不徇私情,不懼權勢,秉公執法,社會秩序肅然,受到社會讚譽和信任。
1917年,鑒於奉省財政危機、金融管理紊亂,張作霖特任王永江為省財政廳長兼菸酒專賣局長,翌年又兼任東北三省官銀號督辦。王永江銳意刷新,力除積弊,開源節流,僅三、四年間即還清大筆積債,且節餘千餘萬元,被譽為“理財能手”。1920年6月,任奉天省代理省長兼財政廳長,1922年擢任省長。他以保境安民為宗旨,鼎力推行振興實業、發展教育、整頓吏治、闢建交通、鼓勵屯墾等政策,先後創辦奉天紡織廠、東北大學(親兼校長),修建沈海與洮昂鐵路,親手制定各級政權實施細則,嚴明管理制度。1924年10月,徐世昌任民國總統時,任命他為黃郛內閣內務部總長,未就,繼續擔任省長之職。奉省很快出現“倉稟足、治安寧”的興盛景象。
王永江在省長任間,與孫中山有過多次信件來住,奉省曾支援北伐軍百萬巨資,他起過重要作用。1922年,東北人民要求收回“關東州”的呼聲日高,他始怕引起爭端,態度曖昧,後以省長名義向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提出收回關東州裁判權的照會(當即被駁回)。他極力反對張作霖的窮兵黷武,力誡張“修文偃武”,“發展民治,縮小軍備,導中國裁兵先聲,固中國長治久安之計”。曾致函主戰派楊宇霆說:“以中國人與中國人斗,勝者不足為榮,敗者不足為辱;且適足以貽笑列國”。1925年,當郭松齡反奉進逼奉天時,張作霖不惜出賣主權,勾結日軍出兵干預,他竭力周鏇,力圖扭轉危機,因無效而急得“左目失明,心臟漏血”。王見大勢已去,無力回天,遂於1926年返回故里,雖經張作霖幾次挽留,毅然退出政界。
王永江隱居後,專心從事著書。當聞知張作霖對粵革命軍發起討伐“赤化”通電後,感嘆萬分,認為“是有害於國家前途,誤國而羞先世之士”之舉。晚年有《讀書偶得》、《易原窺余》、《鐵龕詩草》、《醫學輯要》、《痼疾蒙談》等著述。
1927年11月1日,王永江病逝於金州,終年56歲,葬於金州肖金山。時張作霖在北京,特派袁金鎧來金州致奠,並贈葬儀金5000元。

李西

李西(1880—1933)又名耿昌,字東園,自號石竹山人。大連市金州區三十里堡人。自幼喜好書畫,“四筆畫驢”在鄉里傳為佳話。李西以國學生選翰林院侍詔。清末政局不穩,回到故里。在石竹山下修建一處茅屋以詩詞歌賦抒發胸懷。善鐫印,喜丹青,好結交奇人逸士。遊歷京都時,經太傅陳寶琛的引薦,進入皇宮,鐫刻璽寶,從此名聲更大。
晚年悉心作畫,所畫梅竹挺健多姿,天然樸實,畫蘭文雅絕俗,少而不疏,多而不亂。其經年曆月創作的篆刻《石竹山房百壽印圖》,系集諸子百家“壽”書之萃而成。筆法渾厚遒勁,瀟灑雋逸,而每一方印章,風格各異,錯落有致。李西一生甘做布衣,不求聞達,1923年在瀋陽北陵修建一處住宅,名曰“東園”,額雲“瞻雲”。1933年病逝。

關向應

關向應(1902—1946)滿族,原名關致祥,遼寧省金縣大關家屯人。1922年3月,關向應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於大連伏見台公學堂商業科。5月,到大連泰東日報社當工人。受共產黨員李震瀛、陳為人的共產主義思想宣傳影響,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24年初,關向應經李震瀛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大連地區第一批青年團員。同年5月,被派往上海閘北市民協會,從事革命工作。年底,又被派往蘇聯學習。1925年1月在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五卅運動爆發,6月回國,在上海滬東區青年團部委工作。7月到山東,任山東地方執委會委員,青年團濟南地方執委會負責人,年末任青年團青島地委書記。1927年初再次調往上海,5月在武漢召開的共青團“四大”上,當選共青團中央委員。同月,參加保衛武漢、粉碎夏斗寅政變的鬥爭。不久被調往河南,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28年初在上海,任共青團中央局組織部長。6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共青團中央局書記。回國後,主持共青團中央工作。
1930年初,在武漢中國工農紅軍軍委會和長江局工作,期間,發表了若干具有革命指導性的理論文章。同年冬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後調至上海職工聯合會工作,鏇即被捕入獄,在獄中表現了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氣節,被營救出獄後去湘鄂西蘇區,任中革軍委委員和紅三軍政委,對紅軍與根據地建設起了偉大作用。1933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書記。1934年6月,同賀龍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關向應與賀龍、任弼時等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同年11月,他同賀龍、任弼時等指揮紅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突圍,開始長征。1936年7月到達西康甘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紅二、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關向應任副政委。二、四方面軍會師後,關向應同朱德、賀龍、任弼時、劉伯承等,對張國燾企圖分裂黨和紅軍的罪行,進行堅決的鬥爭,使紅二、四方面軍順利北上。1936年10月勝利完成長征,同年12月,任中革軍委委員兼紅二方面軍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後,關向應任八路軍一二○師政委,同賀龍師長率部挺進山西敵後,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挺進冀中,鞏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
1940年晉綏軍區成立後,任政委。由於長期的革命鬥爭,轉戰南北,歷經艱辛,積勞成疾,1940年關向應患肺病回延安休養。因前線戰事,他帶病回晉西北,1941年秋因病情惡化返延安。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享年44歲。毛澤東的題詞“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向應同志不死”,是關向應畢生經歷的光輝寫照。

趙得新

趙得新(1902—1976)又名銘三,字西河。金州區登沙河姜家堡人。年幼一心向學,因家庭經濟拮据,曾出外做工攢錢補貼學費。後經普蘭店公學堂考入旅順師範學堂。1923年畢業。先後在三十里堡會、姜家堡子會、亮甲店會各普通學堂任教。1929年考入瀋陽東北大學,1932年畢業。
在國小時即擅長跑,入普蘭店公學堂讀書時,從校到家45華里,經常跑步往返通行,為以後創長跑優異成績奠定基礎。於東北大學學習期間,曾代表遼寧省參加1931年4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運動大會,以35分36.2秒的成績創全國紀錄,成為大會五英雄之一。個人總分名列第三,為遼寧代表隊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做出貢獻。後被選為中華運動員代表參加第九屆遠東運動會。
1932年後,回大連地區任教。在大連秋月公學堂任國文教員期間,匯集課本中疑難詞語注釋成冊,印發各地供師生參閱。1941年調大連教科書編輯處任編輯,用三年業餘時間編纂出一部實用漢語字典,滿足了民眾對工具書的急需。1943年後返回家鄉從事教育工作。1945年解放時,任姜家堡子太平公學校校長。當時社會秩序混亂,趙得新與工友趙洪盛日夜守護學校,使校產完好無損。解放初,學校關閉,組織學生自編教材,堅持開課。1946年初登沙河創辦中心國小,為第一任校長。1955年因家庭變故,辭職離校從醫,直至1976年11月病故。

陳少景

陳少景(1913-1990),曾用名陳甲寅、陳紹競、陳憶悶、陳照堂、陳一村、陳景、李德義、李如柏、陳伯儒,1914年2月生,河南省內鄉縣(現為西峽縣)人。1930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共青團開封一中支部書記,共青團鄭州特委書記,中共定遠縣委書記,中共六合縣委書記,定鳳懷縣縣長,淮南路西城工部長,中共本溪市委書記,中共金縣縣委書記,中共旅大市委工業部副部長、部長,中共旅大市委常委、秘書長、候補書記,旅大市常務副市長,中共大連市委書記。1990年11月20日病逝,終年77歲。

董秋農

董秋農(1910-1939)原名董萬豐。出生於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二十里堡韓家村。少年時曾在二十里堡私立國小讀書。1928年在旅順二中讀書時,為反對日本統治,他組織同學教訓欺壓中國學生的日本校役;1929年,為了抗議校方隨便開除中國學生等暴行,組織領導學生罷課,拒不返校複課而轉學北平宏達中學學習。1933年考入日本神戶商業大學經濟系。留學期間,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有了理性認識。1937年1月畢業回到家鄉。
董秋農回鄉後,看到家鄉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統治下,人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決心創出一條救人民於水火的道路。在其二姐的支持和資助下,瞞著年邁的父母,秘密出走,矢志不移地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1937年3月,他寄身山西省太原西北實業公司當雇員,待機尋找共產黨。“七·七”事變後,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他認定八路軍是真正抗日救國的隊伍,與好友張有萱接連2次去八路軍辦事處,要求參軍,因他是畢業於日本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均未成願。1937年9月,他第3次來到八路軍辦事處,向接待他們的南漢宸同志慷慨陳詞,力訴為報效祖國而歷盡千難萬險、尋找革命隊伍之經過,表達願為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一切之決心。南漢宸經請示當時正在太原工作的周恩來副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當即批准他入伍並給他們發了去延安的介紹信。
董秋農入伍後,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敵工部,從事蒐集、翻譯日文資料工作。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夜以繼日,將蒐集和查閱的大量日文資料,及時準確地翻譯出來,為指揮員分析敵情和作戰部署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的“平型關大捷”所獲的日文情報和資料的翻譯,就有董秋農的功勞。他還經常利用工作之餘,編寫對日軍的宣傳材料,並親自刻寫、印刷、散發、張貼。行軍中,他抓住休息時間寫標語,搞宣傳。到了宿營地,又不顧疲勞,翻山越嶺到村莊蒐集資料。董秋農專心致志的工作精神,在部隊中傳為美談。一次朱德總司令輕輕走進他的工作室,見他正聚精會神地伏案譯文,就依在床頭等他,可董秋農竟好久沒發現。直到翻譯完畢伸個腰的時候才發現朱德總司令早已等候他多時了。為此,受到朱德總司令的稱讚。
1938年,董秋農經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司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組織選派他參加八路軍總部巡視團,到冀南平原深入部隊檢查工作。入秋,他被派到肖華所率部隊(駐冀魯邊地區)。10月,八路軍成立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師級建制),他被任命為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當時冀魯邊地區發生旱災,日軍又即將開始“掃蕩”,環境十分險惡。但他鬥志昂揚,不怕艱難困苦,始終和戰士同甘共苦。看到部隊條件艱苦,他就經常寫信給在家鄉他最信任的二姐,讓她回信時多帶點東西來還有錢,說他這裡的朋友多,總是不夠用。而他的二姐也始終冒著殘酷殖民統治的危險,默默的滿足他每個要求:毛毯、錢甚至還有吃的都源源不斷的送往了不知名的每個地方。他享受團級幹部待遇,但卻把配給他的勤務員主動辭去,送到部隊需要的崗位。他生活儉樸,從不擺知識分子架子,戰鬥時身先士卒。作戰時宣傳我軍政策,瓦解敵軍鬥志,他率先建議部隊官兵學喊“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等日語短句,得到了挺縱領導的大力支持。為了使部隊迅速學會對敵喊話,使其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他下連隊親自任教,親自上戰場對敵喊話。在當時沒有擴音設備的條件下,他採取到作戰前沿領喊,甚至抵近敵人喊活的辦法,使戰場對敵喊話的效果大大提高,產生了動搖敵軍士氣,瓦解破壞敵偽軍戰鬥力的作用,為部隊奪取戰鬥勝利起到重要作用。在對敵作戰中,一年內,曾有9名日軍聽到他的喊話後,到我軍陣地投降;因聽到他喊話而投誠的偽軍更多,僅偽軍官就有數十名。
1939年10月,董秋農所在部隊奉命伏擊途經山東陵縣王舉村的日軍,作戰中他一個人跑出來向日軍喊話,在戰鬥結束時,藏在汽車底下的一個鬼子開槍擊中了他的頭部,不幸中彈壯烈犧牲。他是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第一個留學生,也是八路軍728位團以上抗日烈士中,為國捐軀的第一位敵工部長,時年29歲。1945年6月17日,毛主席、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和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各界人士在延安隆重召開“中國革命烈士追悼大會”追悼董秋農等中國革命烈士。董秋農的名字分別載入黨和軍隊的名錄中。每年的清明節,在董秋農烈士墓當地的學生和百姓都自發前去祭掃憑弔,他的事跡一直流傳至今,而且如今的國小生還會傳唱當年歌頌他的民歌。
1998年4月,經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親自批示,中共金州區委、金州區政府將董秋農烈士遺骨從山東陵縣遷回故里,重新葬在金州區烈士陵園,並立碑以銘其忠貞報國之志。1998年8月,中共大連市委、大連市人民政府將董秋農塑像敬立在大連英雄紀念公園,以彰表他為爭取民族解放英勇戰鬥的革命精神。

滕毓旭

大連市金州區大李家鎮石槽村5隊人。民盟成員。1953年畢業於大連師範學校,先後在國小、中學、師範學校任教,曾擔任過雜誌社的主編。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系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遼寧省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大連市兒童文學學會名譽會長、高級講師。
出版的作品有:《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有趣的動物》、《綠色的夢》、《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談天說地唱兒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冊》、《森林童話》、《會跑的山》、《趣味植物兒歌》、《滕毓旭兒童詩》、《滕毓旭兒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氣功》、《昆蟲小夜曲》、《少年英傑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兒童詩集21本;科學文藝《神秘的蛇島》(合作)、《水族魔術師》、《獸國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長篇科學童話《瘸腿獅子阿古》、長篇報告文學《神奇的永恆》。主編《藍風箏長篇科學童話》、《糖葫蘆書架》、《金房子科普叢書》、《快快樂樂學成語》等叢書,並牽頭組織編寫《兒童文學》、《兒童文學作品選讀》、《幼兒文學選萃點評》等教材,供中等師範學校使用。同時,還編寫了《奇島歷險故事》、《迷你格言》、《歇後語金庫》、《有趣的大千世界》、《國小作文四部速成》、《兒童格言》等8本兒童讀物。
作品有近300篇選入“兒童詩新大系”、“海峽兩岸兒童詩選”《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成名作》、《中國兒歌作家優秀作品選》等150餘種作品選集中。《火燒雲》、《時間雕刻刀》等12首兒童詩被選入各種教材;《醉人的春風》等十幾首兒童詩被翻譯到日本。作品30餘次獲獎,其中《有趣的動物》獲“全國首屆低幼讀物優秀作品”三等獎;《十四歲,藍色的港灣》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時間雕刻刀》獲“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希望之歌》等作品獲遼寧省一二三五六兒童文學評獎一等獎。因創作成績突出,曾被大連市記二等功一次。
滕毓旭兒童詩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國兒童文學權威理論刊物《兒童文學研究》曾三次刊發關於他的兒童詩評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新聞出版周報》、《當代兒童文學評論》等十幾家報刊也發表評論推介他的兒童詩。他的名字被收進《世界兒童文學大事典》、《兒童文學辭典》等十幾種辭典。《東北兒童文學史》一書肯定了他在東北兒童文學史的地位。他的創作事跡十幾次被大連日報、大連晚報、大連電視台、大連廣播電台、遼寧電視台等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