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鉤

藏鉤

古代的一種遊戲。相傳漢昭帝母鉤弋夫人少時手拳,入宮,漢武帝展其手,得一鉤,後人乃作藏鉤之戲。

藏鉤
拼音:canggou
解釋:1.亦作"藏鉤"。亦作"藏��"。 2.古代的一種遊戲。相傳漢昭帝母鉤弋夫人少時手拳,入宮,漢武帝展其手,得一鉤,後人乃作藏鉤之戲。

簡介

藏鉤是守歲時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荊楚歲時記》:“歲前,又為藏彄之戲……叟嫗各隨其儕為藏彄,分二曹以校勝負。”

藏鉤藏鉤

這個遊戲據說是在漢武帝時創製的。漢武帝鉤弋夫人,本姓趙,河間人,據說她從生下來就兩手攥拳,從不伸開。漢武帝路過河間使其雙手伸展,手中現一鉤。武帝娶她回宮,號“鉤弋夫人”又稱“拳夫人”。《三秦記》載,當時的女人紛紛仿效鉤弋夫人,攥緊雙拳,人們稱這種姿態為“藏鉤”。
這種“藏鉤”姿態後來成為一種宴飲中的娛樂助興節目。《風土記》記載了其玩法:“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較勝負。若人偶則敵對,人奇則奇人為游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鳥',以齊二曹人數。一鉤藏在數手中,曹人當射知所在,一藏為一籌,三藏為一都……藏在上曹即下曹射之,在下曹即上曹射之。”參加的人分為兩曹,即兩組,如果人數為偶數,所分的兩組人數相等,互相對峙,如果是奇數,就讓一人作為遊戲依附者,她可以隨意依附這組或那組,稱為“飛鳥”。遊戲時,一組人暗暗將一小鉤(如玉鉤、銀鉤)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一隻手中,由對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裡,猜中者為勝。
藏鉤戲是漢宮中極流行的近似於射覆的一項遊戲。藏鉤戲起自於漢武帝
時代,據說武帝暮年的時候,他所寵愛的最後一位夫人是漢昭帝的母親鉤弋
夫人。鉤弋夫人進宮時,一直把拳頭攥得很緊。武帝親自展其玉手,發現手
內有一小鉤,武帝覺得十分有趣。後來,藏鉤在宮中發展成遊戲,極得宮中
女子們的喜愛,通常的玩法是:眾人分成兩隊,每隊有一隻小鉤在眾人手中
傳遞,雙方互射小鉤所在,猜中率高的即為獲勝者。

歷史延革

這種風俗流傳很廣,也富於趣味,恐怕和漢宮中流行的兩隊射鉤有淵源關係,因為其玩法是十分相近的:參加遊戲的人分成二曹,比較勝負。人偶即敵對,人奇即人為游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稱為飛鳥。一隻小鉤在眾人手中傳 遞,曹人射知藏在何處,一藏為一籌,三籌為一都,總計射中率高者獲勝。《彩蘭雜誌》記載說,古人尚陰陽,九是陽數,每月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每月下九即置酒宴樂,為婦女歡,稱為陽會——所謂蓋女子陰也,待陽以成,故女子於是夜為藏鉤諸戲,以待月明,至有忘寐達曙者。藏鉤雖然以其閒情雅致為世人所喜歡,但一些講究的禁忌的家族卻是禁絕此戲,因為它不吉利。俗稱:藏鉤令人生離。據說,晉代的時候,海西公時,高朋貴戚會飲,席間玩藏鉤戲,在眾臂之中人們發現有一隻
奇特別樣的手:修骨巨指,毛粗色黑。這是異象,舉座皆驚。不久,這人即被桓大司馬所殺。藏鉤戲隨著從宮中到民間的廣為流傳,漸漸引起了雅士文人的注意。晉詩人庚闡寫有一篇《藏鉤賦》,寫得格調高雅,生動別致,有滋有味的:
嘆近夜之藏鉤,復一時之戲望。
以道生為元帥,以子仁為佐相。
思朦朧而不啟,目炯冷而不暢。
多取決於公長,乃不咨於大匠。
鉤運掌而潛流,手乘虛而密放。
示微跡而可嫌,露疑似之情狀。
輒爭材以先叩,各銳志於所向。
意有往而必乖,策靡陳而不喪。
退怨嘆於獨見,慨相顧於惆悵。
夜景煥爛,流光西驛。
同朋海其夙退,對者催其連射。
忽攘袂以發奇,探意外而求跡。
奇未發而妙待,意愈求而累僻。
疑空拳之可取,手含珍而不摘。
猛炬而增明,從因朗而心隔。
壯顏變成衰容,神材比為愚蒙。
藏鉤戲發展到遼代,衍而為藏鬮戲,流行宮中,遼代的藏鬮戲常在宴飲
時遊玩。這一遊戲還鄭重其事地編入了遼代的禮制之中,成為宴席必備的法
定節目。藏鬮戲的玩法和藏鉤戲相似:這一日,北、南朝臣常服入朝,皇帝
臨御天祥殿,朝臣依位賜坐;契丹人面向南,漢人面向北,分成兩隊行鬮,
或五籌,或七籌;賜膳,食畢,全體起立;接著,又坐下行鬮如初;到入夜
-第 19 頁時賜茶。如果皇帝得鬮,臣下向皇帝進酒,皇帝賜酒眾人共飲。當然,這套
玩法是禮制的規定,不免生硬枯燥,毫無生氣。實際上,席間的藏鬮戲充滿
樂趣,歡聲蕩漾,笑語連天,滋味無究。有《遼宮詞》為證:
君臣團坐笑藏鬮,宴上分明共幾籌。
目過金鋪茶酒罷,天祥寶殿瑞煙浮。

中國古代皇宮盛行的十二種遊戲

以盛酒的壺口作標的,在一定的距離間投矢,以投入多少計籌決勝負,負者罰酒。常在宴會上玩,以助酒興。一作陸博。兩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其勝負的關鍵在於擲采,偶然性很強,雙方按照各自擲出的齒采走棋。
投壺 | 雙陸 | 六博 | 樗蒲 | 藏鉤 | 握槊 | 長行 | 射覆 | 簸錢 | 斗花鬥草 | 鬥雞 | 曲水流觴

中國古代的娛樂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