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

花兒

花兒,亦稱少年,民歌中的一種,盛行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陝西寶雞以西、四川若爾蓋一帶及西藏部分地區也有流傳,是漢、回、東鄉、保全、撒拉、土和部分藏、裕固等民族都喜愛的山歌。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花兒花兒

花兒,又稱“山歌子”。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暱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

起源

花兒起源於何時,迄無定說。從清代乾隆年間臨洮籍詩人吳鎮(1721~1792)的“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詩句來看,它的緣起當不晚於明代。此外,還有人認為它源於唐代或更早,但論據皆不充分。

花兒約有300年的歷史,一說由元曲演變而來,曲調稱“令”,有百多種。其鏇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歌詞即興而編,語言樸實,比喻運用自如。花兒發源於古代河州(今天的甘肅一帶),然後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了周邊的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和地處中北亞的吉爾吉斯斯坦

分類

三類法

花兒花兒

根據“花兒”的發源地,我們可把“花兒”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河州花兒”,發源於河州地區,即今甘肅省臨夏縣,現在遍及臨洮、康樂、和政、廣和、永靖、夏河等縣,有的流傳到寧夏。

第二類叫“洮岷花兒”,在洮岷地區,即現在甘肅省的臨潭、岷縣、單尼一帶。

第三類是“西寧花兒”,發源於西寧地區,即現在青海省的西寧、湟源、貴德、樂都、循化一帶。三個地區的“花兒”各有特色。

兩系六支法

根據地理分布、傳唱方式及文學音樂特徵等區分可分兩大系統,六個分支。

第一系統為洮岷花兒,泛指流行在甘肅洮河流域的花兒,分北路、南路兩個分支。這一系統的花兒曲令單一,演唱時採取分組對歌的形式,每組有一位專門擔負即興編詞的“串把式”,其它成員約3-5人,他們手拿彩扇,簇擁在一把藍布大傘下,邊走邊唱,群歌互答。歌者喜用假嗓演唱,男女同調。

第二系統稱河湟花兒,泛指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即黃河湟水流域的花兒,有四個分支:青海互助土族花兒;循化撒拉族花兒;寧夏回族花兒及甘肅臨夏花兒。這一系統的的曲令豐富,多達近百種。演唱時一般採用單人互對的方式,個別民族有雙人互對的習慣,當地稱“並唱”。唱法上有“尖音”(假聲)和“蒼音”(真聲)的唱法,也有真假聲並用的唱法。這一系統的花兒民間俗稱“少年”,“野曲”。

“令”與“調”

“令”即曲名。“花兒”的令,一般為地區和民族的名稱,如“河州”令、“馬營”令、“土族”令、“東鄉”令、“保全”令等,有數十種至上百種。各地區的令又沒法統一,因而各不相同。“調”即“花兒”的歌譜。不同的令有不同的唱法,也就有不同的歌譜。

傳唱範圍

花兒流行於中國西北隴中高原,其傳唱範圍約在賀蘭山以南、六盤山以西、岷縣以北、日月山以東這一跨越寧夏、甘肅、青海3省、區的寬闊地帶及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陝西寶雞以西、四川若爾蓋一帶及西藏部分地區也有流傳。

演唱方式

花兒分獨唱、對唱和聯唱三種形式,既可抒情,又可敘事,而且長於寫景,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家庭生活等方面,但情歌尤多。除平時演唱外,各地每年都舉辦“花兒會”進行比賽。

音樂特點

花兒花兒

由於長期傳播於高原、山川之間,花兒的音樂在整體上形成了高亢、奔放、粗獷、剛健的風格。因地勢奇偉而多變,7、8個民族雜居相處,花兒的音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異。其中,民族因素的影響更為顯著。

例如撒拉族花兒,常以mi、la、do、re、mi為基本音列,鏇律較為深沉;回、漢族花兒多採用re、sol、la、do、re、sol音列形式,格調較前者明亮;土族花兒則以re、mi、sol、la、do、re、mi這一音列為主。總之,由於採取不同的音列組織,加上唱法、潤腔方面的殊異,在風格上呈現了斑斕繽紛的色彩。

花兒會

花兒的傳唱,有平日和“花兒會”之分。“花兒會”的由來在各民族中都有優美的傳說,多與仙女下凡歌唱及勞動與愛情相聯繫。各地會期不盡一致,有在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的,也有在二月二、三月三、五月端陽、六月初六、八月中秋、九月重陽等時間舉行的,會址則選擇風景秀麗、名山古剎座落的地方。

最著名的花兒會有:甘肅康樂蓮花山(農曆六月二至六日);岷縣二郎山(農曆五月十四至十九日);和政松鳴岩(農曆四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青海民和峽門(農曆五月五日);互助五峰山(農曆六月六日);樂都曲壇寺(農曆六月十四至十五日)等。在蓮花山,花兒會分四個賽程進行:即攔路問歌、游山對歌、夜歌和告別。

限制

花兒與當地其他民歌的演唱場合有嚴格的區分,花兒不能在室內或村內唱,故又稱“野曲”。此外輩份不同者,有血緣關係者,也不能互相對歌。時至今日,當地民眾對此仍恪守不渝。

研究

初步研究

花兒的收集、整理、研究,開始於20世紀30 年代。1949年後,這一工作受到更普遍的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起,甘肅、青海等地分別成立了花兒學會和研究會,使這一歌種的研究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

《中國花兒》光碟

2012年11月4日,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組織策劃、實施的國家重點出版項目――《中國花兒》系列音像製品正式首發。這是中國唯一一部系統、全面記錄世界非遺項目——“花兒”的大型系列音像製品,也是近百年以來首次對花兒進行立體式搶救保護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曾先後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物規劃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

《中國花兒》系列音像製品全套共有光碟19張,時長達1000分鐘以上,共收錄花兒曲目420餘首,收錄曲令130餘種,其中新發現和蒐集整理出了6種鮮為人知的花兒曲令。《中國花兒》共包括《中國花兒之花兒正宗》、《中國花兒之永遠的少年——花兒王朱仲祿演唱專輯》、《中國花兒之花兒與少年——朱仲祿》、《中國花兒之花兒流韻》與《中國花兒之花兒正紅》5部分內容。

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花兒”流傳最廣的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聯合將西北“花兒”作為一個整體,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取得成功。

中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 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端午節 中國書法
篆刻 中國剪紙 雕版印刷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媽祖信俗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青海熱貢藝術 農樂舞
新疆《瑪納斯》 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中醫針灸
京劇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活字印刷 麥西熱甫 珠算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