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民歌

納西族民歌

納西族歌謠,屬於短小民歌。有傳統古歌和隨編隨唱的即興歌。按內容可分為生產歌、風物歌、習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輓歌、獵歌、牧歌、兒歌等。傳唱最早的勞動歌有《打稗子歌》、《打獵歌》等,多為採集、狩獵、遊牧時期的古歌。

基本信息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納西族人口為278009人。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四川省鹽源鹽邊木里等縣和西藏茫康縣也有分布。使用納西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人會講漢語。
過去納西族有兩種文字,一種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東巴文,一種是表音的音節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設計了一種以拉丁字母形式為基礎的納西拼音文字方案。
過去納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東巴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漢代文獻中的“氂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納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稱,如“納西”、“納”、“納汝”、“納日”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定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於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

簡介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詳細信息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納西族歌謠,屬於短小民歌。有傳統古歌和隨編隨唱的即興歌。按內容可分為生產歌風物歌習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輓歌獵歌牧歌兒歌等。傳唱最早的勞動歌有《打稗子歌》、《打獵歌》等,多為採集、狩獵、遊牧時期的古歌。進入農耕後產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線歌》、《放牛山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風物歌有《玉湖水》、《三思水》等;習俗歌有《祭畜神歌》《喊豐收神歌》;儀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褲子歌》、《穿裙子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儀歌有《結親歌》、《求婚歌》、《祝婚歌》、《送親歌》、《勸女歌》、《喜歌》;喪儀歌有《含殮歌》、《謝恩歌》、《送葬歌》;納西族民歌,多用《谷氣》、《餵默達》、《阿麗哩》、《喔熱熱》等曲子演唱,情歌則多用《時本》調吟唱。
納西族歌謠,主要分為傳統調即興調兩大類。傳統調也叫大調,納西語叫“本底子”或“本子”。納西族民間長詩皆屬傳統調。即興調也叫小調,無固定的唱詞,望物起興,靈活多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納西族廣闊的社會生活。納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慣於用民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寄託美好的願望,調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訴,但東部地區因受藏族民歌影響,調子比較奔放、粗獷。革命戰爭年代,出現了反映人民反抗鬥爭的《訴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頌革命軍隊的《賀龍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現了高亢、歡快的歌頌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新民歌。

納西族民歌世家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和文光,筆名巴人,男,納西族 ,系雲南省麗江市人。納西族著名的音樂藝術家、國家二級作曲家。現任麗江納西族民間藝人聯誼會會長,是納西族音樂世家第三代傳人,系國際納西學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
和文光先生是一位深深紮根於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土壤中自學成才的鄉土藝術家和民族音樂家。20多年來挖掘、整理、創作了近百首以納西族為主的民族音樂作品,他集作詞、作曲、演唱為一身而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歡和愛戴。被譽為:“納西歌王”、“寫民歌的人”。其作品為“傳統與現代流行模式相結合的新音樂品種”。他是“納西文化最有發言權的人”,“在納西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搖籃中,造就了和文光這么一位集編、導、創(詞、曲)唱於一身的音樂家,他一張口、一投筆、一扭身,無不顯出納西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風韻”。
他整理改編創作的《栽秧調》、《納西迎賓曲》、《納西樂》、《阿普三朵請您來》、《夢中的香格里拉》、《喊谷魂》、《納西祝酒歌》、《納西情歌》、《納西娃》、《天邊女兒國》、《摩梭敬酒歌》等為代表的數十首具有納西族風格的,鏇律優美流暢的歌曲作品深受歌迷和廣大民眾喜愛並在民間廣為流傳。許多採風者都把她當作“民歌”而取走。他的作品被許多歌手演唱後製成磁帶或光碟出版發行。部份作品在省級以上的比賽中獲獎,特別是他們全家在參加由國家婦聯、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歡樂之家”電視競選、優秀節目決賽中,創作歌曲《阿普三朵請您來》、《夢中的香格里拉》等獲了兩次大獎。
2003年12月,他作曲的《摩梭敬酒歌》在首屆全國酒歌大賽中獲“金獎”。
2002年10月在貴州黎平參加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九屆年會,並在會上宣讀了論文《略談東巴音樂在創作納西族歌曲中的作用》,發表在《侗族大歌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上。先後到雲南民族大學、雲南藝術學院、西南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及成都圖書館舉辦“如何保護和傳承納西民歌”為主題的講座。
從事民族音樂教育工作30多年來,培養了達坡阿玻、達坡瑪吉等一批納西族優秀歌手。
到目前為止,已出版發行了五部個人作品專輯:1、《納西魂》(磁帶)由白天鵝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2、《麗江的歌》(VCD/CD)由雲南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3、《趕馬兄弟》(VCD/CD)由中國唱片成都公司出版發行;4《高原姐妹花》(合作)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5、《納西盼金美》(VCD/CD)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選曲帶(碟)達12盤。6、歌曲專集《納西戀歌》(圖書)由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他不僅對民族音樂的搶救和發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對整個納西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弘揚、保護、傳承上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和心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挖掘、整理、研究、展演塔城“勒巴舞”;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二、多次舉辦了家庭三代同台歌舞晚會;並被邀到中央電視台參加“全國歡樂之家”電視競選,兩次獲大獎。三、從1991年開始已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近百篇介紹民族文化為主的論文、文藝作品。
四、參與編創了《納西探秘》、《塔城古風》、《勒巴舞》等多部宣傳納西文化的電視專題片,多次在省級以上電視台播放。
五、指書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書法作品收藏於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3年2月至8月創作了東巴象形文書法作品長卷《千禧天歌》(2000尺),收藏於江蘇南京。

六、拍攝了近百張以麗江西部塔城為主的民俗風情風光作品,曾在麗江民俗文化園展出。

七、收藏了近百件納西族祖先製造的生產生活用具舊器,長期在麗江古城展出。
八、2002年12月,創辦了以挖掘、整理、搶救、保護、傳承、弘揚納西文化為主的“麗江納西族民間藝人聯誼會”,任會長。
九、曾在昆明廣州上海海南廣西北京山東貴州美國等國內外參加了大型文藝演出並成功的擔任了部分大型文藝演出的總策劃、總編導。

十、1991年以來在麗江城內成功地組織策劃編導了“麗江飛機通航慶典大型文藝活動”、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民族民間歌舞晚會”、“七星之夜”、“古城之春”、“麗江四十大慶游演”、“茶馬古道入城儀式”、麗江市慶大型“民族歌舞游演”、“茶馬風情”等十多台高層次、高品位的大型民族歌舞演出及晚會。受到當地政府領導及廣大民眾的好評。
2004年2月和文光母子倆被邀到山東電視台“陽光快車道”演出,受到電視觀眾的好評。
2004年9月8日他與母親、妻子、女兒一起被邀到“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參加“西部歌王演唱會”。
2005年4月他與母親、兒子一起被邀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參加亞洲藝術節的演出。
2005年9月他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山東青島參加由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魅力家庭總決賽中”獲了“二等獎”(這是第三次在中央電視台獲獎)。
2005年10月17日被邀到中國音樂學院作了“納西族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受到師生們的好評。
2005年12月3日與老母親肖汝蓮一起被邀到南京參加了崔健演唱會,並在南京藝術學院作了“納西族原生態民歌及保護與傳承”,受到現場師生的歡迎。
2006年1月25日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四川,參加宜賓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表演了《吉祥玉龍》,受到觀眾的好評。
總之,和文光為搶救、弘揚、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業績入選《中華英才大典》。並在《雲南日報》、《雲南電視台》、《齊魯周刊》、《音樂周報》、《中國藝術報》、《中央電視台》等數十家新聞媒體以“我為自己的民族放歌——記納西族音樂家和文光”、“走近新納西歌王”、“和文光談他的納西族歌曲創作”等作了報導。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被譽為“雲南十八奇”之一的
納西族著名民間老歌手肖汝蓮奶奶
肖汝蓮(和文光的母親),是位農村婦女,現年76歲,系雲南省麗江市人。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是納西族地區著名的民間歌手。她是納西族地區唯一會唱數十種納西民歌的民間老藝人。蜚聲中外的塔城納西族民歌《栽秧調》就是她承傳的,她演唱的《栽秧調》、《嫁女調》、《喔熱熱》、《娥姆達》(養蠶姑娘)、《春米歌》等選入《納西民歌》(集成卷)由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她的演唱風格獨特,給人一種如訴如泣的感覺,因而在電視專題片《塔城古風》、《納西探秘》(在《雲南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等播放)中,對她演唱的民歌作了介紹。
1999年10月被邀參加麗江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在民間歌手演唱會上一展歌喉,博得中外專家學者的好評。

2001年11月,由中央電視台、上海電影製片廠等攝製的反映三十年代麗江納西族風土人情的故事片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天邊外》在麗江開機,肖奶奶這位飽經滄桑的納西族老歌手被劇組導演看中,扮演了劇中主人公阿朵的晚年時期。每一集都用倒敘的手法從她老人家的談話中把故事推出來。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一時成了電影“明星”。

2001年12月21日晚上她與兒子、孫子一起被邀到北京新聞台做現場嘉賓主持,她那如訴如泣的納西民歌《栽秧調》一時響徹在首都北京上空,可以說納西族真正的民間音樂第一次走進了高雅的藝術殿堂。
2002年8月,被邀參加了麗江雪山音樂節,並與國內著名歌星崔健孫楠朱哲琴羅中旭等同台演出,她演唱的主題曲《月亮姆》,受到現場觀眾及香港鳳凰衛視、北京音樂台等中外媒體的高度讚揚。
為此,2003年8月,廣州《新周刊》推出的“雲南十八奇”中以“肖汝蓮,除了她還有誰在唱納西調?”為專題報導,把她列為“雲南十八奇”之一。
2004年2月應邀到山東電視台“陽光快車道”欄目演唱了《谷器》、《栽秧調》、《江邊調》等納西民歌,受到電視觀眾的高度讚譽。同時,《齊魯周刊》也作了“請來納西歌王”的專題報導。
2004年3月他被邀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化時空”欄目做嘉賓訪談節目。2004年9月8日她和兒子、兒媳、孫女一起被邀到“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參加“西部歌王演唱會”。
2004年2月和文光母子倆被邀到山東電視台“陽光快車道”演出,受到電視觀眾的好評。

2005年4月他與兒子和孫子一起被邀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參加亞洲藝術節的演出。

2005年9月24日,作為唯一的嘉賓,被邀到北京首都體育館參加了崔健個人演唱會、演唱《栽秧調》《月亮姆》,《嫁女調》、《江邊調》納西民歌,受到現場觀眾及美聯社等中外媒體的高度讚揚。
2005年9月25日被邀到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金牌媽媽”演出,演唱《嫁女調》、受到電視觀眾的好評。
2005年10月8日她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山東青島參加由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魅力家庭總決賽中”獲了“二等獎”。
2005年10月19日她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中國音樂學院演出,演唱了《栽秧調》、《嫁女調》、《江邊調》納西民歌,受到師生的高度好評。
2005年12月3日,第二次作為唯一的嘉賓,被邀到南京五台山體育館參加了崔健個人演唱會、演唱《栽秧調》《月亮姆》,《嫁女調》、《江邊調》納西民歌,受到現場觀眾及媒體的高度讚揚。
2006年1月25日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四川,參加宜賓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表演了《吉祥玉龍》,受到觀眾的好評。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被譽為納西族的“才旦卓瑪”的民間歌手
和國芳(和文光的妻子),也是一位農村婦女,納西族,系麗江市玉龍縣塔城鄉人,也是納西族著名的民間歌手。
1994年11月,她把塔城納西民歌《栽秧調》第一次帶到昆明參加雲南省第五屆民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她演唱的《栽秧調》轟動了春城昆明,因而表演獲“最佳節目”獎。
1997年9月被邀到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去演唱,受到中外遊客的高度評價,被譽為納西族的“才旦卓瑪”。
1998年4月回到麗江後,多次參加了接待著名歌唱家胡松華等貴賓的演出。受到來賓們的高度讚揚。她除演唱多種民族民歌外,還可以演奏口弦,吹奏樹葉等特色樂器,是納西族地區一位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
為此,麗江電視台等製作的《納西歌舞之家》等專題片中作了報導,曾在雲南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等播放。《春城晚報》以“民間歌手和國芳”為題作了專題報導,1999年10月在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上的演唱,受到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讚揚。
2001年兩次在北京參加由國家婦聯、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聯合舉辦的“全國歡樂之家”電視競選中,她演唱的《栽秧調》與兒子秋實一道演唱的《阿普三朵請您來》受到現場觀眾評審的高度評價。總導演說:“她的歌聲比才旦卓瑪還高”。
2004年9月8日她和丈夫、婆婆、女兒一道被邀到“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參加“西部歌王演唱會”。
2005年9月她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山東青島參加由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魅力家庭總決賽中”獲了“二等獎”(這是第三次在中央電視台獲獎)。
2006年1月25日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四川,參加宜賓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表演了《吉祥玉龍》,受到觀眾的好評。
納西族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達坡瑪吉
達坡瑪吉(和文光的女兒),納西族,漢名和秋香, 200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本科班,是納西族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在雲南省文聯工作。她能歌善舞,所編導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納西族少兒舞蹈《納西娃》在多次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都獲獎而深受觀眾的好評,成為麗江保留節目。她從1999年中國麗江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以來,先後擔任了《民族服飾展演》、《八卦舞》、《喜洋洋》等民族歌舞晚會節目的編導。她又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在學生時代就有《塔城鐵橋遺址》、《奶奶的歌聲》、《雞公石的傳說》、《家鄉的勒巴舞》、《納西族豎柱習俗》等文章發表在《麗江報》、《春城晚報》等刊物上。
2001年她和全家人兩次走進中央電視台,參加由國家婦聯、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歡樂之家”電視競選和優秀節目決賽中,均獲了大獎,她在比賽中除擔任編舞外,還演講了“我說我家”,受到現場觀眾及評審們的高度評價。為第一次獲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2年9月,她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本科班,於2004年5月畢業;同時,她還到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班進行了深造。
2002年9月秋香與弟弟達坡阿玻一起被邀到江蘇電視台演出。(該節目是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主辦的)。
2003年12月她在“全國首屆酒歌大賽”頒獎晚會上,演唱了由她父親作曲的榮獲“金獎”的《摩梭敬酒歌》,受到觀眾的好評。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2004年3月她和弟弟達坡阿玻一起被邀到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演唱了《嫁女調》、《塔城娥姆達》等納西民歌。並在電影《雪鐲》中演唱了《納西魂》、《情歌》等兩首納西民歌。
2004年6月,和文光作品專輯《趕馬兄弟》由中國唱片成都公司出版發行,她演唱了《摩梭敬酒歌》和《你可記得》兩首歌曲。
2004年9月8日她和父母親、奶奶一起被邀到“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參加西部歌王演唱會”。
2004年9月她與藏族歌手央金拉姆合作的《高原姐妹花》(光碟)於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共選用了她演唱的9首民族歌曲。
2005年9月她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山東青島參加由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魅力家庭總決賽中”獲了“二等獎”(這是第三次在中央電視台獲獎)。
2005年12月,她的第一盤個人演唱專輯《納西盼金妹》,共選用了納西族原生態歌曲14首,於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5年12月,入選中國雲南首屆“26個民族之花”形象代言人。
2006年1月25日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四川,參加宜賓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表演了《吉祥玉龍》,受到觀眾的好評
納西族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達坡阿玻
達坡阿玻(和文光的兒子),納西族,漢名叫和秋實, 200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本科班。是納西族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在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工作,擔任聲樂演員。他是納西族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也是納西族年青一代較為優秀的一名歌手,是演唱其父親的作品《喊谷魂》考上雲藝附中的,第二次也是演唱父親的另一首作品《阿普三朵請您來》考上中央民族大學的。他還在讀中專的時候就多次參加了省級以上的聲樂比賽並獲了獎。
1998年11月,他參加雲南省“紅河杯”大中專聲樂比賽中榮獲“二等獎”。
1998年8月,在全國民間歌手選拔賽雲南賽區榮獲“二等獎”。
2001年7月被邀到廣西電視台演唱《麗江美》受到電視觀眾的好評。達坡阿波還擔任了其父親和文光作品專輯《納西魂》、《麗江的歌》的主唱。

2000年9月考上中央民族大學後,又多次在國家級的比賽中獲了獎。
2001年5月在北京參加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比賽中,他演唱的《阿普三朵請您來》獲“優秀獎”。
2001年9月在昆明舉辦的“全國歌手唱雲南”比賽中,他演唱的《阿普三朵請您來》、《納西漢子》獲專業組“優秀獎”。

2001年他與全家一起兩次參加了由全國婦聯、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歡樂之家”電視競選和優秀節目決賽中獲了大獎,他演唱的《阿普三朵請您來》和《夢中的香格里拉》受到全國電視觀眾的高度讚揚。2002年在中央電視台“同一首歌”走進中央民族大學晚會上演唱了雲南民歌“馬鈴響來玉鳥唱”,深受電視觀眾的喜愛。
2002年9月他和姐姐達坡瑪吉一起被邀到江蘇電視台演出,演唱了父親作詞作曲的《夢中的香格里拉》深受電視觀眾的好評。
2003年10月,在參加全國新人新歌大賽中,他演唱的《夢中的香格里拉》榮獲“銀獎”;
2003年12月他在“全國首屆酒歌大賽”頒獎晚會上,演唱了由他父親作曲的榮獲“金獎”的《摩梭敬酒歌》,受到觀眾的好評。

納西族民歌納西族民歌
2004年3月他和姐姐達坡瑪吉一起被邀到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演唱了《納西迎賓曲》、《栽秧調》並在電影《雪鐲》中演唱了《夢中的香格里拉》、《情歌》等兩首納西民歌。
2004年4月,納西族音樂世家第四代傳人達坡阿波代表少數民族歌手隨全國政協對外文化交流團出訪美國演出。
2004年4月28日,他被邀參加了在北京中山音樂台舉辦的“西部歌王演唱會”,演唱了其父親創作的《納西迎賓曲》、《阿普三朵請您來》、《夢中的香格里拉》、《栽秧調》等納西族歌曲。
2004年6月,和文光作品專輯《趕馬兄弟》由中國唱片成都公司出版發行,他演唱了《夢中的香格里拉》和《阿勒邱》兩首納西族歌曲。
2005年4月隨同納西歌舞之家被邀到美國參加亞洲藝術節等演出,演唱了《夢中的香格里拉》、《阿普三朵請您來》、《納西迎賓曲》等其父親創作的納西族歌曲,受到美國觀眾高度評價。

2005年7月以來先後在山東、江蘇、內蒙古、東方、中央電視台演出,演唱了《夢中的香格里拉》、《納西情歌》等歌曲,受到電視觀眾的好評。
2005年9月他與全家人一起被邀到山東青島參加由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舉辦的“全國魅力家庭總決賽中”獲了“二等獎”(這是第三次在中央電視台獲獎.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