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

膠,正體作“膠”,字從肉從翏。“肉”意為“肉汁樣的”,“翏”意為“合併”、“結合”。“肉”與“翏”聯合起來表示“肉質樣的粘合劑”。本義:粘合劑。在地理方面,現多指以山東省膠州市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如膠東,膠南等。

基本信息

部首筆畫

部首:月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0

五筆86:EUQY 五筆98:EURY 倉頡:BYCK

筆順編號:3511413434 四角號碼:7024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0F6

漢字演變

膠

讀音

膠

膠[jiāo]

釋義

①用動物的皮、角或樹脂等制的能粘合器物的東西:膠水|樹膠|萬能膠。

②粘合:膠合|開膠了。

③指橡膠:膠鞋|膠皮。

④像膠一樣有黏性的東西:膠泥。

名詞含義

形聲。古代“膠”用動物的皮煮製而成,所以從“肉”。段玉裁說:“皮近肉,故字從肉。”本義:粘性物質,用動物的皮角或樹脂製成

同本義

膠也者,以為和也。――《考工記·弓人》

又如:膠鰾(用魚鰾煮治而成的膠);膠漆(膠與漆。比喻事物的結合非常緊密;或比喻交情深厚);膠青(膠清。已製成的色質純正的膠質);膠革(用皮革熬成的膠)

古代大學之稱,後泛指學校

雞鳴聲,泛指禽類鳴聲

多音字及含義

jiāo

⒈粘性物質。用動物皮、角或樹脂等製成。也有人工合成的:牛皮~。樹脂~。萬能~。

⒉製成膠質的藥品:阿~。鹿角~。

⒊特指橡膠:~輪。~底鞋。

⒋像膠那樣有粘性的:~泥。~水。

⒌粘住,粘合:~著。~合。

6.拘泥,固守:乃自為注,凡~於偏見者皆抉去。 歐陽修 ·《 <孫 子 ) 後 序 》

膠,水名,現稱膠河,在山東半島。《水經注》雲“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起源於山東省膠南市北部的膠山(古名鐵橛山、黔艾山或拒艾山),流經柏鄉、良鄉、鋪集、王吳水庫、李家營、柏城、姚哥莊、河崖後,在膠州市的膠萊鎮匯入南膠萊河,幾經改道再匯入大沽河,在膠州轄區注入膠州灣。《地理志》曰:膠水北至平度入海也。

漢時的膠西、膠東即據此命名。 最初的治地在膠河東岸(現高密境內),後行政治所東移至現膠州境內,而地名被保留。民國時定為膠縣,1987年更為膠州市。

《膠縣誌》中並無膠州一名的本源,經過考證,蓋淵於此。汪福茂。

háo

1.戾。參見"膠加"﹑"膠戾"。

膠: 藥物劑型之一。用動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覆煎熬,濃縮後製成的乾燥膠塊。多為補養藥。如驢皮膠、虎骨膠、龜板膠、鹿角膠等。

拼音是jia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