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神修院

聖神修院

聖神修院(Holy Spirit Seminary)位於香港黃竹坑惠福道6號,原址屬創辦於1931年的華南總修院(South China Regional Seminary / Regional Seminary of South China)。

簡介

聖神修院聖神修院

華南總修院曾於1941年至1945年的日治時期一度停辦,復辦後又因中國政權變更,華南地區沒有修士前來而停辦。天主教傳信部於1964年將為華南總修院移交予香港教區管理。同年,成立於1957年,原址位於薄扶林太古樓一塊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捐獻的土地的聖神修院遷入華南總修院原址發展,以培訓香港天主教修士為目的。

聖神修院現時除了是香港訓練天主教神職人員及供教友進修的重要地方外,也為教友提供圖書館服務、靜舍租用服務以及開放教區文物館予已預約人士。亦有每月一次,名為「聆風樂禱」的讀經及祈禱\活動開放予一般人士入內參加。

歷史

聖神修院1930年代的華南總修院
華南總修院時期

議決
早於1922年,首任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已有意在香港成立一所總修院,以便培訓華南地區有意修道的青年。1924年,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召開第一屆中國天主教會議,會議的其中一項議決為在中國全國成立共十四所總修院。華南總修院即為1936年前成立的十一所總修院的其中一所(亦為日後壽命最長的一所)。

購地

聖神修院恩理覺主教
香港宗座代牧區的恩理覺主教於1927年3月11日首次去信予當時的香港總督金文泰表明剛恆毅總主教欲於香港建一總修院之意。信中亦表示經過選擇後,恩主教希望在香港南區香港仔深灣墳場鄰近一帶購地以建修院,而預算的購地及建築成本將為二十萬港元。在後來的信件中,恩主教表示將以每英畝1000港元的價錢購入,而餘款亦會於三年的年期內償還。

由於該地段位近墳場,亦有墳地可能位於地段內,政府首先派遣東華醫院之人員前往墳地考察,但該地樹木叢生,有好些墓碑已不能認清被葬者為誰。由於當時東華三院之人員正忙於處理於馬頭圍之起墳工程,故在修院地段內之墳墓只有留至1928年之清明節後再作打算。

1927年12月22日,地段正式通過將以私人契約的形式售出。而東華醫院有關方面亦於1928年3月9日指出起墳工程將於該年的清明節前完成。同年7月30日,政府有關方面將地皮之售價定為6400港元,而界石之費用則為31.25港元,費用合共為6431.25港元,而每年需繳交的地稅為640港元。恩主教雖以土地為教育用途為由去信申請只需繳交“象徵性的地稅(anominalCrownRent)”,不果。

最後,香港南區香港仔深灣墳場鄰近一帶的鄉郊建屋地段315號於1928年9月3日售予香港宗座代牧區。

建設

在總修院建築時,聖伯多祿工程處先行負責興建華南總修院的全部費用,然後各涉及的教區及修會將會在之後的二十年內分期攤還所有費用——於1926年先支付地價,在之後的日子再支付其餘費用。由於主催建立華南總修院的決策者為教廷傳信部,因此除了有份保送修生來受培育的教區外,傳信部亦會負擔一部份支出。而由於華南總修院的主權屬教廷傳信部,傳信部也要沒有財力的代牧區承擔經費。

但最終經費仍不足以將計畫中之修院完全建成,而只能完成原先計畫中的四合院設計的三分之一。

在人手方面,剛恆毅總主教起先希望華南總修院由道明會(當時負責在福建省的幾個教區)管理,但遭到拒絕;最後總修院被委託由愛爾蘭耶穌會管理,所以日後的六名院長均為愛爾蘭籍耶穌會士。耶穌會之後在主持華南總修院的三十四年間,沒有要求當中的修生轉入耶穌會,亦沒有派遣修生到華南總修院攻讀。

晉鐸及晉牧紀錄

華南總修院三十四年間共有230位畢業生成功晉鐸,第一批晉鐸的神父有馮息堯劉榮耀葉蔭雲(於1934年晉鐸)。眾畢業生當中出了一位樞機主教(前香港教區胡振中樞機主教)、一位總主教(前古晉教區總主教鍾萬庭總主教)、十五位教區主教或輔理主教。

停辦

雖然華南總修院於1945年後復辦,但由於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南地區再也沒有選派修士前來,所以羅馬教廷傳信部於1964年將華南總修院的院址交由香港教區管理,當時原位於薄扶林太古樓一塊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捐獻的土地的聖神修院就此遷入華南總修院原址發展。

聖神修院聖神修院南樓及神哲學新廈
聖神修院時期

遷入

成立於1957年的聖神修院本位於香港薄扶林一幅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提供的一塊土地上。羅馬教廷於1964年將華南總修院的院址交由香港教區管理,而聖神修院就此遷入發展,而神職人員之培訓亦就此漸趨本地化。

教學發展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於1970年成立,現時之校長為勞伯塤神父。起初由香港教區、澳門教區、耶穌會和慈幼會合辦(1985年再邀得方濟會加入)並於1973年起接受信徒入讀,自此,修院由專職培訓神職人員漸變成也為教友提供進修的機會。神哲學院的神學部及哲學部先後於1974年至1976年間成為羅馬宗座傳信大學屬校。宗教學部亦於1989年成立,同樣地獲得宗座傳信大學神學院的認可。其後,神學部於1994年取得了宗座傳信大學的同意,開始一個為期兩年的神學碩士學位課程,因此神學部需從宗座傳信大學附屬學院的地位提升為該大學的成員學院;最後,公教教育部於1997年終於批准神學部升格的申請。

靜舍租用服務

聖神修院除了作為培訓天主教神職人員外,亦為一般信徒團體提供靜舍租用服務以作靈修及祈禱、舉辦研討會或講座之用。修院設有單人房14間,其中12間可作雙人房用途,故此最多可容納26人,另外院方會免費提供一間單人套房以便隨團“退省神師”(即神父)使用。信徒亦可租用兩所分別可以容納25人及60人的會議室,以及可容納約60人的大聖堂和可容納約30人的小聖堂。留宿費用包括早、午、晚餐,但只限於星期六、日的收費是和長假期的收費是不同的。聖神修院亦有場地日租服務提供。

建築

聖神修院南樓
南樓

南樓南樓的設計是嘗試揉合中國宮廷及義大利的建築藝術,設計上原先是四合院的形式。在建築總修院時,聖伯多祿工程處先行負責興建華南總修院的全部費用,但由於1930年代的經濟不景導致資金短缺,只能完成計畫中的四合院設計的一部份,即為今日聖神修院之南樓。“聆風樂禱”的進行地點及用膳處都是位於南殿西端地下。

聖神修院南樓的西端向北處的壁畫
南樓的西端向北處原為一面灰白色的牆壁,但於聖神修院時代中,修院的負責人請來了兩位畫師——分別為對道教有研究的吳格林以及基督徒畫師劉有權。他們在原先灰白色的牆壁繪上了結合中國道家思想以及基督信仰壁畫

壁畫的構圖為一個分為內外兩層的圓形,內層為抱著聖嬰耶穌的聖母,外層的十二等份合成一圓,代表著月復月,年復年,並有著中央的耶穌基督帶領外層的十二等份,除了象徵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也象徵著人生中不同的事物。

以前,在圓形的兩旁有兩行直寫的字,

左邊的為:

“基督傳人基督傳人基督傳人基督傳人”

右邊的為:

“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

這兩行字用作提醒院內的修士們自己所擁有的“中國人”和“基督徒”的雙重身份。但這兩行字後來被新的油漆蓋上,所以牆壁上現在只剩下圓形的構圖以及淺藍色的底色。

聖神修院神哲學新廈基石
神哲學新廈

神哲學新廈於1967年建成,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白英奇主教進行奠基。此廈樓高四層,採用中西合壁的設計,緊接著南樓之東端,是為神哲學院教學場所的所在地。神哲學新廈的地下為會議室、二樓為校務處、校長室和教授室的所在。大樓的二樓為神哲學院的課室和小聖堂的所在地;在三樓則只有課室,而頂層則為聖神研究中心。

大聖堂

聖神修院之大聖堂奠基於1956年,並於第二年完成。它位於神哲學新廈之東面,是一採用中式設計的聖堂,可容納約60人。大聖堂除了可供一般彌撒或宗教聚會用途外,在每月一次的“聆風樂禱”活動中大聖堂會作為泰澤共 融祈禱的舉行地點。

其他建築

聖神修院有其他小形的設施,包括供有露德聖母及聖伯爾納德聖像的聖母山作敬禮聖母之用,亦在西端設有一用卵石砌成的明陣(labyrinth),給信徒作靜思默想之用。

聆風樂禱

聖神修院舉行地點
聖神修院雖然是私人地方,但每月一次的聆風樂禱則是讓一般人士進入修院範圍內的機會。聆風樂禱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主題講座”、“聖言誦讀”(讀經及默想)和“共融祈禱”數個主要部份。

每次的“主題講座”由院中的神父修士在南樓地下主持,為參加者講解是次誦讀的經文。在講座完結之後,已學習過聖言誦讀方式的參加者可以自由在修院進行經文的誦讀、默想和祈禱;未學習過聖言誦讀的方式的參加者則可以留在南殿,院中的修士們會以小組的形式教導有關的方法和要注意的事項,在教導完結後參加者亦可在修院範圍內進行經文的誦讀、默想和祈禱。

在重新集合併分享聖言誦讀所得後就是用膳時間,用膳地點同樣為南樓地下,而事後的清理(包括洗碗碟)由參加者自己負責

飯後在大聖堂進行泰澤式的共融祈禱。在練習過將會誦唱的詩歌之後,共融祈禱會便會開始。到了下午九時多左右聚會便會結束,修院將會有飲品供應。

建築的世界

建築是人們用石材,木材等建築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樑,體育館等等。廣義上來講,園林也是建築的一部分。有人說過:上帝一次性給出了木頭.石頭.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勞作……這就是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一部石頭史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